涉及心理学元素的影视作品,我个人的偏好是两个极端——要么就非常严谨符合当下的科学主流观点,要么就脱离现实以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展现绚烂多彩的想象世界,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关于梦的解析和探索?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梦的解析和探索(关于梦的两个真相)

关于梦的解析和探索

涉及心理学元素的影视作品,我个人的偏好是两个极端——要么就非常严谨符合当下的科学主流观点,要么就脱离现实以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展现绚烂多彩的想象世界。

一个反例是十多年前的《Lie to Me》,讲的是一个微表情专家开了一间测谎公司。虽然微表情研究确实存在,但不知是不是为了收视率考虑,影视剧里的表现手法都略显「妥协」。

很多类似「建立基线」、「情绪与情境对比」等必要细节都没有太展开描述,导致当年「男人摸鼻子就是说谎」这类谣言广为流传。

最近有另一部我关注的美剧上线,改编自名作家尼尔盖曼的经典作《The Sandman》(睡魔)。在设定中,来自「无尽家族」的睡魔是掌管梦境的领主。虽然剧本身不讲心理学上的梦,但我觉得剧情里很多关于梦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梦的意义。

对我来说梦有两个「真相」,一个是客观事实上的「真相」,另一个是人类主观赋予的「真相」,在这里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一、神经活动

首先需要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对于梦的客观「真相」我们还在摸索阶段。

虽然很多人会默认采用弗洛伊德或者荣格的观点,比如梦是被压抑的冲突和欲望的表达,或者梦是由深层潜意识释放的情绪或想法等。但在神经科学的推动下,我们可以不必停留在这些粗糙的猜测上。

因为在传统方式中,我们能衡量的梦只有做梦者醒后提供的主观回忆,而现在我们能借助不同的实验设备来获得更多客观评估依据,比如利用PET扫描或核磁共振来研究人们做梦时的脑区活动。

对于梦是如何形成的,有文章提及过一些可能的假设(Eichenlaub et al., 2018; Kluger, 2017)。

进入睡眠后,大脑新皮层会向海马体的各个区域(齿状体、CA1区、CA3区)发出信号,以上传它们在白天短期存储的信息。在这之后,这些短期存储信息会在海马体中删除,以便第二天收集更多信息。

新皮层会决定哪些短期信息要转到长期记忆中,哪些要丢弃。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会在沉睡中的「大脑屏幕」上流过,其中的一些内容就会随机成为梦境的「素材」。而当我们醒来时,我们活跃的大脑就会把梦中的各种图像和记忆片段揉到一起,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叙述。

这样看来,梦似乎是大脑在睡眠时期处理记忆信息的副产品。虽然内容上具有一定随机性,但做梦的过程还是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巩固记忆、保持警惕、调节情绪。

(一)巩固记忆

前面提到梦是大脑处理记忆时「过画面」的产物,这个过程有利于我们巩固和学习重要的信息(Rasch, & Born, 2013)

在快速眼动期(睡眠的其中一个阶段,大部分梦发生在这个时期),低频θ波在额叶会更加活跃,这种模式同样发生在人们清醒时的学习、记忆过程中(Marzano et al., 2011)。

即便是非快速眼动期的梦,也有利于增加人们在记忆任务中的表现。有研究发现,如果人们能在打盹时的非快速眼动期梦到清醒时接触过的任务,那么他们在醒后便会有更好的任务表现(Wamsley et al., 2010)。

(二)保持警惕

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脑为了应对未来的潜在危险,会在睡眠时利用梦境给我们做模拟演习,通过各种可怕、激烈的剧情,让我们在清醒后保持敏锐,更好地应对或避免现实世界中的威胁(Revonsuo, 2000; Ruby, 2011)。比如梦到自己没有复习就去参加考试,可以提醒我们在面对各类任务前做好准备;梦到自己掉头发掉牙齿,可能是在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身体健康。

(三)调节情绪

人们在做梦时,除了海马体,同样被激活的还有参与处理情绪的杏仁核(De Gennaro et al., 2011)。有研究发现,人们处理情绪的能力和快速眼动期的数量有关联(Gujar, McDonald, Nishida, & Walker, 2011),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推测,快速眼动期对大脑有情绪调节的作用,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很多梦境都会伴随强烈而又生动的情感。

考虑到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概是90分钟,且大部分梦出现在快速眼动期,人们一晚能做3-5个梦很正常。但很多人的实际感受往往是,起床能记得一个梦已经非常不错了。

如果大部分梦我们都不记得,做梦时大脑对记忆处理和情绪调节的过程我们又难以感受到,为什么人们还那么痴迷于梦呢?

我觉得这可能涉及人们对于梦的主观解释,而不仅仅是对梦的客观认知。

二、前进动力

《睡魔》一共10集,其中第4到第6集是我最喜欢的三集。虽然主创本身不一定有给这三集一个统一的核心,但我自己从这三集里感受到了同样的主题。

以下是这三集里我分别最喜欢的桥段。

第4集:地狱中的希望

这集睡魔为了拿回自己被流失到地狱的法器头盔,被迫与堕天使路西法展开想象力的决斗。路西法在最后阶段「化身」反生命,并询问睡魔,什么才能对抗反生命?睡魔给出的答案是:希望。

在睡魔获胜后路西法想将睡魔困在地狱,并威胁说「在地狱里,梦能有什么威力?」。

睡魔的回复是「当所有被囚禁在地狱的人,再也无法梦到天堂时,地狱能有什么威力?」

第5集:全天候

睡魔丢失的其中一个法器红宝石落入到了一个叫John Dee的人手里(简称约翰吧)。

红宝石有将梦变为现实的能力,而约翰的梦想就是打造一个人人不必说谎的世界。他觉得暴露出人类的「真」才能揭露出人类的「真相」。

剧情在一家餐厅内展开。在红宝石的作用下,店里的服务员、厨师、顾客揭开表面的友善平和,开始毫无遮掩地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需求、不满、愤怒……

虽然大家看似很快找到能满足各自欲望的东西。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相互间的利益冲突,餐厅很快就发生了流血事件,最终以惨剧收场。

睡魔赶到现场要收回红宝石时,约翰和睡魔说他做的只是揭露人类的「真相」而已,造成流血事件的是「真相」而不是他。

睡魔则反驳道,餐厅里的人之所以不愿意直接表达出自己最直接的想法,正是因为在这之下有更重要的梦想要实现。

人们的隐忍、妥协有时候不是自我欺骗、怯懦,而是为了满足梦想做出的取舍。

第6集:翼之声

15世纪末,睡魔和他的姐姐「死亡」在英国的一家小酒馆「观察人类」。其中一个男人和他的酒友们夸下海口——他决定自己不会随人类大流走向「死亡」,而是尽情享受人世间的美好。

睡魔觉得这个男人很有意思,便和姐姐打了个赌,如果真让这个男人不老不死,他很快就会厌倦这种无穷无尽的生活。睡魔还和这个男人立下约定,我可以让你不死,但100年后我们要回到这家酒馆相聚,到时你要告诉我这100年里你过得怎样。

睡魔输了。五百多年来,这个男人无论经历了什么,荣华富贵还是穷困潦倒,每次和睡魔相聚时都是同样的回答:我当然还想继续活下去,这世界100年来的变化太美妙了,我还想继续体验下去。

……

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梦时,我们不是在谈论那些神经活动本身,而是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东西。

跳脱的剧情和梦幻般的奇景给清醒世界中的我们带来灵感;令人恐惧的梦魇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拥有的美好。

更重要的是,美好的梦境是我们所渴望的未来。虽然我们现在整天说要摆烂、要躺平,但我们心底知道自己不会就此罢休。我关注的一个博主曾经说过一句话非常经典,比起奋起进步、其实躺平堕落才更难,因为人总是向好的。

正是因为怀揣希望,对天堂有所梦想,我们才知道地狱有多可怕,才更希望自己能逃离地狱;正是因为有更远大的理想,我们才能不屈服于欲望、不败于困境继续前进;正是因为知道生活的美好,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依旧保持初心。

梦的「真相」是我们无论多困难都想要坚持下去、认真生活的动力。

希望不死、梦想不灭。

参考文献:

De Gennaro, L., Cipolli, C., Cherubini, A., Assogna, F., Cacciari, C., Marzano, C., ... & Spalletta, G. (2011). Amygdala and hippocampus volumetry and diffusivity in relation to dreaming. Human brain mapping, 32(9), 1458-1470.

Eichenlaub, J. B., Van Rijn, E., Gaskell, M. G., Lewis, P. A., Maby, E., Malinowski, J. E., ... & Blagrove, M. (2018). Incorporation of recent waking-life experiences in dreams correlates with frontal theta activity in REM sleep.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3(6), 637-647.

Gujar, N., McDonald, S. A., Nishida, M., & Walker, M. P. (2011). A role for REM sleep in recalibrating the sensitivity of the human brain to specific emotions. Cerebral cortex, 21(1), 115-123.

Kluger, J. (2017). What Your Dreams Actually Mean, According to Science. Retrieved 10 August 2022, from time/4921605/dreams-meaning/

Marzano, C., Ferrara, M., Mauro, F., Moroni, F., Gorgoni, M., Tempesta, D., ... & De Gennaro, L. (2011). Recalling and forgetting dreams: theta and alpha oscillations during sleep predict subsequent dream recal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1(18), 6674-6683.

Rasch, B., & Born, J. (2013). About sleep's role in memory. Physiological reviews.

Revonsuo, A. (2000). The re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An evolutionary hypothesis of the function of dreaming.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3(6), 877-901.

Ruby, P. M. (2011).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dreaming: state of the art and neuro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 286.

Wamsley, E. J., Tucker, M., Payne, J. D., Benavides, J. A., & Stickgold, R. (2010). Dreaming of a learning task is associated with enhanced sleep-dependent memory consolidation. Current Biology, 20(9), 850-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