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铜与无氧铜哪个好(当年远赴重庆的无氧铜)(1)

图片源于网络

无氧铜,它的真实企业名称应该是金龙铜管集团,只有新乡人民亲切地称呼它为无氧铜,就像一位母亲称呼自己的孩子小名一样。

无氧铜诞生于新乡,是从新乡土地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

无氧铜全称新乡无氧铜材总厂,于1987年5月8日成立于河南新乡,这便是现在金龙铜管的前身。 在2004年12月无氧铜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金龙铜管集团成立。

上个世纪90年代无氧铜从芬兰引进了第一条“铸轧法”生产线,虽然设备来自发达国家,但技术上还不成熟,投产后很长一段时间铜管的成品率不足25%,以致到1994年底,企业负债率高达116%。

1995年,李长杰出任新乡无氧铜材总厂厂长后,组织技术攻关,使空调机两器用薄壁铜盘管初步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了进口,综合成品率达80%以上,使企业奇迹般复活。

纯铜与无氧铜哪个好(当年远赴重庆的无氧铜)(2)

图片源于网络

作为一家当年的集体小厂,直到2004年年底才最终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使企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铜管生产规模从2003年的11万吨突破到2014年的近45万吨。集团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110亿元突破到2014年的380亿元。经济规模位列中国有色金属行业20强、河南工业企业10强、中国企业500强。

依靠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无氧铜成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厂家和最具实力的科研开发创新基地。

纯铜与无氧铜哪个好(当年远赴重庆的无氧铜)(3)

图片源于网络

2008年初,无氧铜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渣打银行、高盛和雷曼兄弟三方联合出资9000万美元持有金龙集团25%的股权,自此无氧铜的铜管业务启动了上市程序。

借助资本力量,无氧铜也迅速走出海外。2009—2014年间,先后在墨西哥、美国阿拉巴马州设立工厂。

至2015年,无氧铜已成为包括格力、美的、海尔等知名企业的核心供应商。无氧铜铜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北美市场占有率超过40%,亚洲市场占有率达到25%,欧洲市场占有率接近20%。

然而较高的财务成本压缩了铜管的利润,加之2012年底IPO的折戟,无氧铜被挡在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不到一年时间,金融机构压缩了金龙集团的授信规模、减少流动融资20亿以上,致使金龙短贷长投高达30多亿元,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关键时刻,2015年4月,上市公司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决定重组无氧铜,收购无氧铜100%股权。然而2015年的股市大跌,加之双方股权定价未谈拢,使海亮与无氧铜的重组无法进行下去,无氧铜再次陷入困境。

无氧铜凭借先进的铜管加工技术和装备生产工艺一步步发展壮大为行业龙头,正当其踌躇满志进军国际市场,并且冲击上市时,不料资金链断裂,虽经多方努力,但没能走出泥潭。

就像李长杰自己回顾此段挫折时所说:金龙集团在技术创新上是强者,但在资本运用上比较薄弱,怪不得别人,要怪只能怪我们对资本市场认识浅了,路子少了,步子慢了,而企业在粮草未行前又扩张太快了。

在最困难的时候,重庆万州经开区国有投资公司伸出援手。无氧铜在多方权衡下,最终下定决心整体转移到重庆万州。

2017年12月28日,在重庆万州举行了“金龙集团重组签约暨年产8万吨精密铜管铜合金管项目投产仪式”,标志着历时三年的金龙重组落下了帷幕。

纯铜与无氧铜哪个好(当年远赴重庆的无氧铜)(4)

图片源于网络

先后经历上市折戟、重组失败的无氧铜终于找到了新的归宿,安家重庆。

由于无氧铜是河南制造业的优秀代表,是新乡市的工业名片,此番西行再无重返中原的可能,消息公布后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从那一刻开始,河南新乡的无氧铜将变成一段历史,新的金龙铜管以后就会成为“重庆制造”。

想当年新乡拥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制冷行业产业链:

无氧铜—生产制冷铜管;

科隆集团—生产冰箱、冰柜制冷两器(蒸发器和冷凝器);

新飞—生产冰箱、冰柜。

纯铜与无氧铜哪个好(当年远赴重庆的无氧铜)(5)

图片源于网络

而如今,这条产业链上的两家企业已物是人非。

在重庆万州区政府投资合作下,2017年无氧铜全年实现产量50万吨,创有史以来最好水平,冲出连续三年亏损的阴霾,重新走上发展正轨。

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反思,在无氧铜遭遇企业发展困境时,为何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万州政府用了20多亿的股权投资盘活了年销售300亿的无氧铜?

此次收购,对于重庆,拿20多亿的股权投资资金,撬动一个总资产上百亿、年销售收入逾300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研发优势的全球铜管制造业老大,万州的做法堪称以小博大。

对于金龙,能够进入重庆,拥抱直辖市,转型为新国有企业,对企业发展意义非凡。

可是对于新乡呢?

近年来原本颇为耀眼的新乡制造业屡遭困局,作为新乡名片的新飞电器被收购,飘安、环宇、太行振动等一批曾经的优秀企业陷入困顿。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产业升级、市场变动、金融生态、管理层更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当企业面临困局时,政府又该起怎样的导向作用呢?

一个城市培育一个龙头企业不容易。新飞被收购,无氧铜远走,优秀企业越来越少,新乡制造业恐怕再伤不起了。

当年无氧铜的远走重庆,曾令新乡人民惋惜不已,议论纷纷甚至将矛头直指政府的不作为,说到底是大家对所在城市发展现状的不满,是对曾经地方明星企业风光不再的惋惜,是对城市裹足不前的遗憾,也有对现实生存状况比如高房价、低收入等问题的情绪化表达。

该来的会来,该走的终究会走。

还是那句话,企业走了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企业家走了;企业家走了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企业家精神完全丧失了;企业家精神完全丧失了还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产生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土壤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