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群雄纷争,也是历史上将星云集的时期之一。但是真正堪称智勇双全的名将又有几人?在我看来,太史慈自然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名将。但太史慈与常人理解不同,他并不只是什么猛将,是名扬天下的义士,无论他走到哪里总有英雄会敬重他,北海孔融、平原刘备、江东孙策、许昌曹操。真的没错,曹操曾给太史慈送了一盒子的当归,暗示让太史慈回归中原。

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战力排名第几(为何三国中太史慈的事迹记录的很少)(1)

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猿臂善射,弦不虚发”是《三国志》中对其的评价,然而太史慈在史书中却是作为一个文官出场的。

我喜欢太史慈倒不是因为他干过什么了不得的事,而是他的人生态度“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相比较与《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而言,虽然罗贯中大神已经为太史慈加重笔墨,并为其延寿数年,但是史书上的太史慈才是真正“尤为可称”的人物,虽然史料不多,但是太史慈所展现的武艺、性格、特质,让无数熟悉其生平的人为之叹服。

统帅力:估计也不错,原因后面说。

至于勇、谋、义:比如说为了报答孔融而突围,即是勇,突围前先麻痹敌人,即是谋,至于肯报答孔融,乃至后面的刘繇、孙策,即是义。看太史慈的传,能体现这三者的还有一些,就不列出来了。

太史慈从一开始名声就不错,重义的性格也为世人承认,比如江表传里记载了孙策评价太史慈的一段话:策曰:“诸君语皆非也,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复忧也。”

太史慈能养成这样的性格,和他的母亲是分不开的。他去辽东避祸时,孔融很照顾他的母亲,太史慈回来后他的母亲这样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太史慈在家伺候了三天就跑去找被人围困的孔融了。

孔融问他为什么敢冒风险突围,他说:“昔府君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原府君无疑。”

报答孔融后回家,他的母亲对他说:“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战力排名第几(为何三国中太史慈的事迹记录的很少)(2)

我觉得太史慈母亲和吕蒙母亲是吴国的两大英雄母亲,教子有方,颇有见识,太史慈和吕蒙能成功二人功不可没。可惜这么好的素材现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似乎都没提及。

为什么太史慈事迹偏少呢?目前的答案似乎都少考虑了一点,太史慈的传在哪?

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

和他在一起的刘繇、士燮,都是统领一方的人。

刘繇,扬州刺史,病死后孙策还善待他的家属,儿子刘基长得漂亮,孙权很宠爱他。

士燮,交阯太守,大土豪,在交阯无人能动,威风无比,在吴国官至卫将军,活了九十岁,死后孙权才敢动交阯,士燮儿子不服,结果不幸玩脱。(士燮是个三国不出名但有讲头的人)

而且,这三个都是读过书的人。

太史慈呢?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杨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称丹杨太守、大为山越所附)

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太史慈应该比较有威望,除了他名声在外,统帅能力应该也不错。)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督诸将、另外,他抵抗刘磬颇有成效,统帅能力应该不错。)

太史慈在三国演义中战力排名第几(为何三国中太史慈的事迹记录的很少)(3)

刘磐

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委南方之事)

太史慈曾称丹杨太守,在当地也很有号召力,山越依附他,刘繇的旧部也需要他招抚,可以把他当做一个小诸侯。但是可贵之处在于太史慈有才,为人忠诚,且并非纵横之人。而孙策用人不疑,对太史慈的性格把握颇准,两人还是挺合的来的,太史慈就此忠于孙家。之后他在孙家地位应该挺高,可以督诸将抵御刘磬,孙权又将南方的事情委托给他。

让人觉得他记载少事迹少的原因是分阶段的,从孔融时他才开始展现实力,在刘繇处又不被重用,单干没折腾多久,所以投靠孙策前展示机会不多。在东吴的时候又被委托一方。

同样是委托一方,关羽的记载也不多。而且太史慈的对手又是刘表等人、主要处理南方的事务,他的对手也缺乏记载,没有其他人的史料能补充他自己,这点就比不了关羽——关羽的对手是魏和吴,有许多人的传记可以补充——而东吴将领,如贺齐,虽是吴国大将,但一直负责压制山越,并没有参与主要战场,事迹就显得“没份量”、“不精彩”,太史慈与之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