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刘备和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两位英雄。由于作者的正统观念,刘备是作为正面英雄,而曹操是作为反面英雄(即奸雄)来刻画的,所以对其长相的描绘是很不一样的。那么,刘备和曹操的长相究竟如何?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借曹操之口,说出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曹)操耳”。此事并非罗贯中虚构,因为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是有所记载的。既为“天下英雄”,作者当然要浓墨刻画其形象。
作为正面英雄的刘备,在《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出场时,作者是这样介绍他的:“那人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如涂脂。”刘备形象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耳朵,大得垂到了肩上。对刘备的这一形象,《三国演义》曾一再提及,如第十九回曹操命缢吕布时,“布回顾玄德日:‘大耳儿!不记辕门射戟时耶?’”故又称为“大耳刘备”。《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刘备长相,在正史中是有一些依据的。《三国志●先主传》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小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但这段记载并未过分突出刘备的大耳。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重点突出刘备的大耳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认为,“大耳垂肩”乃帝王之相。作者在《三国演义》中写刘备这种与众不同的相貌,无非是想表明刘备是个非常之辈,尽管他出身低下,曾以编席贩履为业,但因为他“两耳垂肩”,有帝王之相。所以他去东吴招亲时,乔国老见到刘备时就说:“玄德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吴国太一见就喜欢,立即决定招他为婿。刘备“长”成这一相貌,从正史到小说有一形成过程,是寄托了作者的褒贬寓意,经过反复锤炼和仔细推敲的。在《三国志平话》里,刘备的外貌还只是“龙准凤目,禹背汤肩,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语言喜怒不形于色”。这里除了“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之外。其余都很不具体。特别是“大耳”这个主要特征,竟无一字提及。直到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时,为写出刘备作为“仁君”的典型形象,才重笔描述了刘备这一与众不同的长相,这一刻画是十分成功的。
关于曹操的长相,《三国演义》第一回也有描述:“一彪军民,尽打红旗....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这种长相的刻画,可谓作者的匠心独具。曹操“身长七尺”,比刘备短了五寸。汉代的一尺,相当于今天0.23米,七尺就是1.61米。可知曹操是相当矮小的,这对塑造他的“奸雄”形象是有助的。好在曹操身上也有一股子朝气,让人一眼看去,觉得他是一个“英雄”,这又多少弥补了他身体矮小的不足。与刘备“正面英雄”的形象比较起来,曹操“反面英雄”的形象也就成功了。但是,《三国演义》关于曹操的这一长相描绘,所依据的材料并非来自于正史。在《三国志●武帝纪》里,对曹操的长相并没有具体的记载。据《世说新语●容止》篇注引《魏氏春秋》说: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他个子虽然短小,但意气风发,精明能干。
《曹瞒传》称他“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膳肴皆沾污巾帧”。他个子不高,放浪不羁,不讲仪容,在酒宴时,大笑起来,手舞足蹈,饭菜往往沾在衣帽上。这些举动,也表明他长相的特点是短小精悍,行动敏捷,机智过人。在许多场合,他都能随机应变,应付自如。在戏剧舞台上,曹操可又是另一种长相了。因为曹操不能再像小说那样仅“身长七尺”、“细眼长髯”了,相反,还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让那些身体魁梧、额头宽大的演员去扮演他。要不然,曹操就会给他麾下的八员大将(夏侯;惇、于禁、许褚、典韦、曹仁、曹洪、李典、乐进,俗称“曹八将”)“压”下去,表现不出他作为千军万马统帅的气概来,这样,很可能把“净”演成“丑”,戏就砸锅了。因此,有的个头不够高大的净角演员在扮演演曹操时,就利用“神长”(提神)、“气长”(提气)、“腰长”(缩小肚子、缩腹部肌肉)等方法来使自己的形体增高增大,以造成气势压人的舞台艺术形象。
在小说中,曹操以矮小灵活的外形与机智过人的内在性格而出现;在舞台上,曹操以气势与机敏并存而登场。这种对曹操长相的不同处理,反映了作为“想象的艺术”的小说,与作为“视觉的艺术”的戏剧,在艺术表现上和审美效果上的不同要求。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24曼曼水果简笔画”,喜欢记得点赞关注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