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初哲简介:

乾隆三十四年状元

陈初哲(1736年-1787年),字在初,号永齐。江南元和(今江苏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年(173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卒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1)

陈初哲状元及弟匾

简介

苏州府吴县(今江苏苏州),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多世家名族,陈氏便是当地颇有名声的书香门第。

生平

还在明朝时,陈家的陈信敏便入仕贵显,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明英宗正统朝的名臣。此后,陈氏家族人才辈出。雍正二年(1724),从吴县分置元和县,陈家隶于元和。陈僖敏的八世孙陈树勋,博古通今,为人粗犷阔达,游历天下,公卿贵人皆延为上宾。陈树勋的儿子陈初哲,字在初,别号永斋。陈初哲好学上进,聪明机敏,年少时便负文誉。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陈初哲考中江苏乡试,成了一名举人。但在来年三月的会试中却落第了。陈初哲并不气馁,潜心研习学问,他和弟弟陈希哲以词赋闻名江南,时有"二陈"之称。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南巡,陈初哲兄弟都以献赋而被召试,陈初哲考试成绩名列第一等,授内阁中书;陈希哲的卷子因误写一字而名列第二等。乾隆三十四年三月,陈初哲考中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陈初哲下笔千余言,立论高深,而他的楷书极佳。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挑出10份最好的卷子,排定第一至第十的名次,进呈乾隆皇帝裁决,陈初哲的卷子名列第二。乾隆皇帝御览前10名的考卷,最欣赏陈初哲的卷子,招为第一甲第一名。

陈初哲成为清代开国以来第五十一名状元,也是元和分县以来的第一名状元。这年,陈初哲年33岁。他的双亲都健在,年纪也都不算老,乡闾以他们有陈初哲这样年轻有为的儿子为荣。

历史事件

按照惯例,陈初哲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乾隆皇帝特命陈初哲以翰林院修撰的身份入庶常馆学习满文文献,陈初哲过目即晓其要旨。二年后,在庶常馆学习的新科进士举行结业考试,陈初哲的成绩名列第一等。乾隆皇帝高兴地说:"汉人中难得这样的人才"命他充任"方略馆"的纂修官,并让他入值武英殿。武英殿在故宫内,殿左右设有修书处,官修各书都在此校刊装潢。陈初哲还兼任起居注官,随同乾隆皇帝参加各种重大的活动,笔录皇上的言行,以备日后编纂实录用。陈初哲成了乾隆皇帝极为宠信的近臣。

成就

乾隆三十七年,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开始动工。这便是皇皇巨著《四库全书》。乾隆皇帝诏令设置"四库馆",作为编撰《四库全书》的机构,陈初哲奉命入"四库馆"参加修纂。每校完一书,即条陈此书撰述的本旨。当时,馆臣例得荐举誊录生数人,就这份美差,馆臣大都荐引自己的亲友,惟陈初哲荐举的都是寒素文人。众人都叹服陈初哲的气度。

不久,陈初哲出任文渊阁校理,负责校理图书。后来,陈初哲又出任会试同考官、陕西乡试正考官。自陈初哲入仕以来,已两次遇上京察。京察是对在京官员的考核,每三年一次。三品以上,由部开列事实,具奏裁定,四、五品特遣王大臣验看,六品以下由长官考察。陈初哲的正式官职仍是翰林院修撰,其它任职都是兼职。修撰,正六品。陈初哲属于由长官考察那个级别。两次京察,陈初哲都名列第一等。

他以两次京察一等的优异成绩,被特旨任命为湖北荆宜施道道员。荆宜施道辖荆州府(府治江陵,今属湖北)、宜昌府(府治宜昌,今属湖北)、施南府(府治恩施,今属湖北)三府。陈初哲刚到任,便遇上歉年,他马上捐钱赈济饥民。第二年,江水暴涨,在江陵东面的沙市溢出堤外,陈初哲急令吏民载土堵塞,他亲自上堤指挥抢险,奋战七昼夜,江水渐退,沿江居民无恙。明年,陈初哲又拿出俸禄加筑江堤,堤坝便加坚固。荆州过去有榷关使者,负责征税,一年一换,税额屡缺。乾隆皇帝诏令撤去,命大吏兼辖。湖北督抚奏请以陈初哲兼领。陈初哲检束吏役,照章征收。税额收足,商民也无怨言。陈初哲在荆宜施道的治绩颇受朝野上下的称赞。

历史评价

不过,陈初哲也做了一些荒诞不经的事。如,他到任的第三年上,天大旱,陈初哲按照汉人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求雨方法,在龙神庙祈祷求雨。据说,天果真下起大雨来。

陈初哲在荆宜施道做了五年的道员。第六年上,老母病逝,陈初哲去官奔丧。过了二年,老父又去世。陈初哲服完母丧,又服父丧。

老父老母相继去世了,陈家兄弟析产分家。陈初哲兄弟三人,陈初哲为长,二弟陈希哲,三弟陈同哲。陈初哲、陈希哲按照父母遗命,把家宅全部让给小弟陈同哲,他俩另买房子住。陈初哲的新宅在古雪巷,于屋旁筑楼三间,拟奉先人神位为家祠,庭院中稍置坡石,他把新宅题曰"小蓬瀛"。蓬莱、瀛洲是传说中的神山,由此看来,陈初哲已有遁世引退之意。

就在新宅将要竣工时,陈初哲忽然罹病,竟一病不起,不久谢世,享年仅51岁。陈初哲英年早逝,朝野莫不惋惜。

清代初期沿用明代体制,状元皆留京做官,从不外放,到乾隆皇帝时,慎重吏治,内外一体,遂有以状元外放地方官之事。第一个去地方做官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十三年状元梁国治,第二个任职地方的是镇洋(今属江苏)人、乾隆二十五年状元毕沅,第三个便是陈初哲。但梁国治、毕沅是做了几任京官后才外放的,惟陈初哲是直接从翰林院修撰兼任地方官的,且为道员。乾隆皇帝此举,是准备重用陈初哲,不曾想,竟英年而逝,乾隆皇帝深为痛惜。

其他信息

陈初哲初娶张氏为妻,不幸,张氏早死,陈初哲续娶蒋仙根之女为妻。蒋氏善文墨,持家甚谨,人称"贤内助"。陈初哲有二子,长子陈兆雄,早卒;次子陈兆炎。陈初哲病逝时,陈兆炎还很小。陈初哲孝友忠信,恪守礼教;家居不喜与长吏来往,也不臧否人物;对亲朋故旧,谦抑自下;见识宏远,莫测高深。他的诗文冲和恬雅,似其为人;书法颇妙,有似颜鲁。他晚年不轻易下笔,亲朋以得其手迹为荣。陈初哲死后三年,他的弟弟陈希哲、陈同哲在九世祖陈喜敏墓旁为他修造坟墓,把他安葬在那里。

陈初哲书法: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2)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3)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4)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5)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6)

陈初哲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7)

清朝学子金榜题名(金榜题名赏析47)(8)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