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张问陶撰写了《论诗十二绝句》,那一年他正好三十岁。当年元好问作《论诗三十首》时,大约28岁,都处于年富力强的时候。

元好问更倾向于以评价诗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理论,张问陶也有类似评价诗人的组诗,不过《论诗十二绝句》则是以阐述理论为主。今天继续后面6首。

七、妙语雷同自不知

妙语雷同自不知,前贤应恨我生迟。胜他刻意求新巧,做到无人得解时。

好的诗句与他人作品相似,前辈诗人估计会笑话我生得迟了。后人作诗,常有与古诗相似处,有的是祖述前人,有的则是偶合。

宋代王安石说过:

“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渔隐丛话》

后人作诗,很难尽脱古人窠臼。唐代杜甫的《绝句漫兴九首·其二》写道: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二百年后,北宋大诗人王禹偁《春居杂兴 》写道: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他的儿子说,你这首诗和老杜的诗撞衫了呀:

其子嘉祐云:老杜尝有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之句。语颇相似,因请易之。元之忻然曰:吾诗精诣,遂能暗合子美耶!更为诗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卒不复易。《蔡宽夫 诗话 》

王禹偁(chēng)(公元954-1001年)不但不改,还很高兴,认为自己的诗暗合杜甫,也算是一种认可吧。

但是也有人不像王禹偁,刻意与前人不同,一味出新出奇。这样的话,如果大家都看不明白,还不如雷同前人呢?

胜他---刻意求新巧,做到无人得解时。这两句是十四字句,胜过:有人刻意求新巧,以至于无人得解。

黄庭坚提到点铁成金的说法,取故人陈言化为自己的诗句,也是一种继承和创新: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题西林壁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张问陶论诗绝句12首)(1)

八、不加笺注不分明

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mān hān书数语,不加笺注不分明。

子规声与鹧鸪声,都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自然界的声音,自有其真实的情感。何必像含含糊糊地写上几句诗,故弄玄虚,不加上注解,读者不知道你说什么。

诗人大抵推崇自然天成,不喜欢过于雕琢。而有些诗人喜欢用生僻的典故和文字,或者写得过于朦胧,让人搞不清楚他要说些什么。

王国维有隔与不隔的说法,隔,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有阻碍。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的这一首最为著名: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有一种朦胧美,有些人学习李商隐,却能令读者陷入糊涂阵里,没有感觉到美,反而四处碰壁,不如不读。

题西林壁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张问陶论诗绝句12首)(2)

九、怕读人间趁韵诗

此事原非俗士知,何须刻烛强为之。尖叉竞病全无碍,怕读人间趁韵诗。

刻烛作诗,指作诗求快。典出《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列传》:

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

趁韵,以韵为主去作诗,过于受拘束。例如次韵作诗,就是固定好哪几个字必须作为韵脚,且次序不乱。其次,如科举时的五言排律,大多是限定韵部作诗。

除了科举限韵,唱和次韵,还有些诗人有意用险韵(韵部中字比较少,所以不好押韵)、窄韵作诗。欧阳修《六一诗话》中说,韩愈用窄韵作古体诗,不管多长也不换韵,就用一个韵部到底:

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

韩愈“得韵窄”的这首诗是《病中赠张十八》,张十八指诗人张籍:

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不蹋晓鼓朝,安眠听逢逢。

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

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谈舌久不掉,非君亮谁双。

扶几导之言,曲节初摐摐。半途喜开凿,派别失大江。

吾欲盈其气,不令见麾幢。牛羊满田野,解旆束空杠。

倾尊与斟酌,四壁堆罂缸。玄帷隔雪风,照炉钉明釭。

夜阑纵捭阖,哆口疏眉厖。势侔高阳翁,坐约齐横降。

连日挟所有,形躯顿胮肛。将归乃徐谓,子言得无哤。

回军与角逐,斫树收穷庞。雌声吐款要,酒壶缀羊腔。

君乃昆仑渠,籍乃岭头泷。譬如蚁蛭微,讵可陵崆嵕。

幸愿终赐之,斩拔枿与桩。从此识归处,东流水淙淙。

这首诗220个字,押的是【江】韵,一韵到底。古体诗可以换韵的,但是韩愈偏偏不换韵,就是只用江韵。唐宋韵书中的江、阳是两个韵部。【江】韵字少,是窄韵,【阳】韵字多,是宽韵 。

尖叉竞病,指的是苏轼作诗喜欢用极难押韵的字,例如尖叉这两个字作韵脚。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一,押尖所在的“盐” 韵部: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之二》用麻韵: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眼生花。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以上这些现象,都是诗人有意炫技。

十、模宋规唐徒自苦

文章体制本天生,只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

这一首诗,指文章的“体制”。诗有各种流派,也有不同的诗体。张问陶认为,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只有集大成者的高手,才能融会贯通各种流派体制并抒发自己的真性情。

模宋规唐徒自苦,邯郸学步一样地模仿唐宋、推崇唐或者宋,只是自找苦吃,古人早已经不在世上,何须争论高下呢?

题西林壁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张问陶论诗绝句12首)(3)

十一、开卷沉沉我欲眠

凋文镂采太纷然,开卷沉沉我欲眠。人口数联诗好在,不灾梨枣亦流传。

雕饰太多,看上去华丽无比,但是读者欣赏时,开卷不久即昏昏欲睡。

梨木枣木是古人用来刻版印刷的木材。不灾梨枣亦流传,就是不用印刷,就可以口口相传,流芳百世。

古人崇尚自然天成的诗句,反对雕琢粉饰。其他的论诗诗,也多次提到,例如戴复古论诗绝句:

曾向吟边问古人,诗家气象贵雄浑。

雕锼太过伤于巧,朴拙惟宜怕近村。

元好问也说: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十二、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

这首诗依旧讲究天趣,讲究自然天成。名心退尽,争名夺利的心,渐渐冷却。道法自然,无争之心渐生。

那么作诗的时候,无需闭门觅句,无需苦吟推敲,自然就有佳句天成,而诗人则妙手偶得即可。

李白和杜甫开玩笑说: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李商隐《李贺小传》记载:

(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驉(xū),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呕心沥血即从李贺得故事中得来。

好的诗歌,就是反映人间之情,自然之声,无需呕心沥血的苦吟觅句。

题西林壁中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张问陶论诗绝句12首)(4)

结束语

第1首挣脱束缚讲创新,第2首讲究音乐美与天人合一的谐畅。第3首,写自我真实生活阅历。第4首和第12首类似,佳句天成妙手得之。第5首说诗人用寻常语不易。

第6首,诗人要有赤子之心。第7首,关于化用前人。第8首,避免需要笺注才能读的诗。第9首,作诗不要炫技。第10,诗人各有所长,不要纠结孰高孰低。第11首,作诗不要过于雕饰。

@老街味道

张问陶论诗绝句12首(上):胥吏津津谈律例,可能执法似皋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