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现在科技、网络的进步发达,许多年货从网上便可以下单购买天南海北的年货。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的古人都会买哪些年货呢?

历史年俗的演变(听年俗有钱买不到)(1)

古代经济交通落后,可办年货一样要考虑周全。就拿很讲究的宋朝人来说,需要购买的年货还真不少。

《武林旧事》第三卷有一节《岁晚节物》,罗列了一大堆年货清单,姑且抄录如下: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春帖、金彩、缕花、幡胜、馈岁盘盒、酒檐、羊腔、果子、五色纸钱、糁盆、百事吉、胶牙饧……

“锦装”即新衣服。《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一日年节…小民虽贫者,亦须新洁衣服。”可见宋朝新年跟今天一样,无论贫富,都要换上新衣服。

而“新历”即新历书,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新年日历,每到年尾,须扔掉旧历,换上新历。但是宋代的历书是由朝廷颁行,详细记载一年节气与吉凶宜忌,据《宋史·礼志》记载,大臣历书一向由皇帝赐给,民间则享受不到这一待遇。

“幡胜”跟缕花相似,但不是花朵,而是用彩纸或布匹剪裁而成的蝴蝶、飞蛾、燕子、雄鸡等动物造型,过年时要插在头上。为显地位尊贵,加工幡胜的材料不仅仅包括绸布和彩纸,还有金属材质的幡胜,例如锡幡胜、银幡胜、金幡胜等等。每逢年尾,宋朝皇帝会赐给大臣金银幡胜,供新年和立春时佩戴。老百姓无此福利,假如家中没有巧手媳妇,自己做不出来,那就只有去市场上购买了。

“馈岁盘盒”是一种容器,一般为红漆木盘,上面有盖,盖子上刻着“吉庆有余”之类的吉祥话。宋人过年有馈岁习俗,即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送年礼,为了美观,所送的年礼要用这种馈岁盘盒盛放。

“羊腔”即腔羊,意思是去除了羊皮和内脏的整羊。事实上,宋人过年并不是只买羊肉,还会买猪肉、兔肉、狗肉和鱼虾之类。牛肉常被官方禁止,但是用牛肉过年的老百姓为数并不少。宋神宗熙宁十一年(公元1078年),苏东坡在黄州过年,就曾与邻居合伙宰杀一头缺了腿的耕牛。

“糁盆”其实就是炭火盆。春节天寒,是需要用炭火取暖的,问题是取暖完全可以用炉子,干吗要用盆呢?这跟宋朝风俗有关:除夕当晚,小孩守岁,院子正中或者厅堂门口要放一个火盆,盆中贮炭,从吃年夜饭时燃着,要一直烧到天亮。

早在中古时期,除夕盛行“庭燎”,即在院子里的空地上燃起一堆明火,让小孩子往火堆里扔竹竿。在火苗的炙烤下,竹竿不停地爆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据说可以驱鬼。宋朝火药技术发达,鞭炮已普及,无需再往火堆里扔竹竿。另外宋朝人多地少,住房紧张,普通市民临街建房,宅基逼仄,连厕所都不舍得建造,更谈不上院中空地,无处可以庭燎。如果在房间里庭燎,房高一丈二,火苗子一丈九,非把屋顶烧穿不可。为了安全,同时也为了经济适用,聪明的宋朝人将庭燎改成了糁盆烧炭,将庞大的火堆缩减成了盆中的炭火。

“百事吉”是宋朝人过年时在餐桌上摆放的一种利市,这种利市是这样的:将柿子、橘子和柏枝放到同一个盘子里,先将柏枝折断,再依次掰开柿子和橘子,是为“柏柿橘”,寓意“百事吉”。但是古代的水果保鲜技术相对落后,在寒冷的北方,柿子和橘子未必总能买到,于是聪明的市井小贩又在过年时推出“百事吉结子”:在绸布上绣以柏枝、柿子、橘子,打成中国结,卖给老百姓。到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全家人一起解开这个结子,再挂到房梁上,同样能获得“百事吉”的好意头。

“胶牙饧”即煎熬成半固态的麦芽糖,颜色焦黄,气味芳香,刚入口并不甜,可是越嚼越甜,是小孩子守岁时必备的消夜零食。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固定的风俗。这些风俗穿越古今,直到现在我们还乐在其中。在新年之际,一起重拾旧习俗,才能让年味变得更浓。

主播/后期剪辑朱若彤

值班主编: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