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违反了某些规则你却不加以处罚,结果他势必轻视这些规则,而你的威信在他的心目中也就降低了。”

——教育家洛克

3-6岁正是秩序感形成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大班的孩子,对自身行为已有一定的判断标准,并慢慢建立初步的是非观。“孩子做了错事不惩罚和做了好事不奖赏一样”。

作为一种教育措施,适当运用惩罚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那么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如何不做“凶老师”,又能让家长能理解老师的工作,让孩子在适当的“惩罚”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习改善自己的行为,从而得到发展呢?

我们实行了班级奖惩公约制,向大家做一下介绍。

引导孩子守规则(实战经验不做凶老师)(1)

端正教师思想

要避免惩罚过度,坚决避免体罚和过度限制。适当的“惩罚”不是为了发泄老师的个人情绪和简单粗暴的解决矛盾,而是寻求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的科学方法,要适度,惩罚时的话语应当认真、和蔼、庄重,要详细了解幼儿错误行为的原因,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究竟有些什么不好或者为什么不合适,而不应当匆匆训斥几句或者直接惩罚了事。一定不讽刺挖苦打击犯错误的幼儿,避免对幼儿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1)全班一起制定班级常规

学期初,我们要细致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特点。要组织幼儿一起制定本班的班级常规。如针对幼儿园一日常规个各个环节,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如何与小伙伴相处?集体教育活动时候,自己应该怎么做等等?每个孩子自己申报负责的一项规则,把这些规则用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在画上标注自己的名字,并负责在今后的活动中做此项规则的监督员。

(2)全班一起制定班级奖惩公约

人无完人,都会犯错,那么错了怎么办?孩子们很乐于参与这一项内容的制定,并为此费尽脑汁,设定一些情景,并根据错误类型依次做出针对性的惩罚办法,作为公约。这个公约是大家共同制定的,每个人都要遵守,如果犯了错误,就要依据这个接受惩罚。

比如如果我在集体活动时候捣乱,怎么办?孩子们这样说:请他出去,安静了再回来;取消他玩游戏的权利;让他向老师道歉等等。试行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发现,这几个办法对有的男孩子不起作用。

受“迷迷转”游戏的启发,孩子们讨论决定把惩罚方法改为“迷迷转”,根据捣乱程度圈数不等。有一次,大家都在看书,小泽在图书室跑来跑去,扯别人的书,大家很气愤。一致要求对小泽实施惩罚。受罚的小泽开始还嘻嘻笑,不当回事。但是看到所有小朋友都很气愤的样子,也有些心虚。当初提议这个惩罚办法的恰巧就是他自己。他乖乖的接受了惩罚。

转了三圈之后,说“我晕了,我想坐会。”很多小朋友说,你刚才捣乱吵的我们都头晕,现在你知道了吧?小泽不好意思的笑,好几个小朋友跑过来扶着他,他也借机做出头晕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坐下看书了。其实孩子们在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同伴感同身受。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受罚的孩子心服口服,也给所有的孩子提了一个醒:自己做出的建议和决定自己首先就要遵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3)感受良好常规下的舒适状态。

要带领孩子多感受良好规则下人们生活的舒适状态,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探索规则和要求的合理性。如在游戏活动中,知道怎样与同伴交往,怎样礼貌待人,上下楼梯怎么走,喝水盥洗需要排队等待,这些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在活动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既降低了噪音、缩短了等待时间,也大大减少了孩子相互碰撞、摩擦的机会。

引导孩子守规则(实战经验不做凶老师)(2)

做好家长工作

学期初召开家长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我会和家长就即将开始的一学期中如何培养孩子常规,如何奖励孩子、如何解决幼儿错误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交流,了解家长的想法。并会把和孩子们谈论的班级规则和公约逐条念给家长们听,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还会特地说明哪个公约是哪些孩子的建议,孩子们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例如:如果上下楼梯时候推挤别人或者其他冲撞造成小朋友疼痛(没有外伤的情况下)的,要自己制作5个小礼物(泥工、折纸等)。为什么是5个?是因为要每天制作并赠送一个,表示自己的诚心诚意的道歉。如果是态度不诚恳,那么由被伤害的小朋友自己选择的惩罚:每天监督跳绳10个,或者蛙跳10个、单脚跳一大圈等。孩子们想出的惩罚办法往往会让家长们忍俊不禁,会心一笑。

在孩子们想法的基础上,请家长逐项进行审批,举手表决。毕竟家长是我们教育的合作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意见。教师、家长、幼儿三方意见统一的“惩罚”方法,我们给予保留,以幼儿绘画的形式公示给全体幼儿予以遵守。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也要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事情发生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清楚小小的惩罚手段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取得家长的理解。

爱的拥抱和思考

我们班里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张自画像,如果犯错误了,就要用黑色笔在自画像上打个×或者涂个黑点;如果得到奖励就可以在自画像旁边画个自己喜欢的图案,月末和期末的时候大家会拿出来进行评比。

孩子们往往会刻意把叉子画的小一点,而把奖励的图案画大一些。她们的潜意识里是懂得赏罚的。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因此,教师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讲清道理,给予语言上的引导。

孩子犯了错,我们给予适度的惩罚后,要及时给予幼儿情感上的慰籍,如果孩子及时改正,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时,一个爱的拥抱,一个亲吻,都会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他的爱。如果孩子在同一问题上反复犯错,例如午睡时总是打扰别人,那么就要思考一下,到底为什么孩子会反复出现这个问题,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孩子找到更恰当的宣泄通道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惩罚了事。

惩罚,是一门技巧,也是一种艺术。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明白,是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老师和小朋友不高兴,只要自己改错,老师还爱他,小朋友还会喜欢他。

引导孩子守规则(实战经验不做凶老师)(3)

教师“犯错”同样受罚

孩子是成人的一面镜子。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如吃饭时,不能大声喧哗;午睡时,不能打扰别人等。往往在这两个环节,教师容易出现一些行为上的失误,那么同样要接受“惩罚”。如果老师在小朋友午睡的时候,说话声过大,小朋友可以提出来,那么老师的自画像上也会点个黑点或者画个叉子,并且郑重向小朋友道歉。教师正确的处理方式,才能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孩子的认可。也会让孩子懂得老师是公正的,也是真正爱他们的。

我们班的奖惩公约

(1)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抢夺双方立即放下手里玩具,问清争执、吵架的原因,小朋友协商解决或者今天谁都别玩。(通常孩子会选择谦让、轮流、合作游戏的解决办法)。

(2)打架、冲撞、弄痛别人、损坏他人物品……自己制作5个小礼物(泥工、折纸等,必须是自己亲手制作)每天制作并赠送一个,表示自己的诚心诚意的道歉。如果是态度不诚恳,那么由被伤害的小朋友自己选择惩罚的具体方式:每天监督跳绳10个,或者蛙跳10个、单脚跳一大圈等。

(3)大声喧哗、随意跑动,影响他人活动……在语言区描摹“安静”两个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4)不讲卫生、不爱惜玩具……不能参与活动区游戏,自己负责整理活动区卫生。(教师适度陪伴,并借机讲清道理)

(5)集体活动时候捣乱……迷迷转,根据捣乱程度圈数不等。禁止参与集体游戏1至5分钟。

(6)犯以上一次错误,就要用黑色笔在自画像上打个×或者涂个黑点。

(7)每天晚饭后为幼儿自我评价和互评时间,得到大家表扬最多的幼儿可为自己添一个贴画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