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有培养教导之意。《说文解字》中对“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行,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教”就是言传身教,有上才有行,才有参考,这代表的是一种生命文化的传承,所以‘教’是传承。“育”帮助孩子让他们向善。这更体现出育的目的性。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动词,它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时期教育本身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教育也有不同视角的解读。今天小编带你重温我们在2012年第3期的一篇卷首《教育即生长》。
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的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
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领会,而不是灌输技艺。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
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才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周国平
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生的事。所谓“恍然大悟”,从来就没有在儿童身上发生过。儿童改正不了自己的错误,儿童不断重犯同样的错误,这些也许都不是儿童的错,或者可以说儿童只能这样犯错。
教育需要的是持久地关注、耐心地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秉持这样的信念:把自己的孩子作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学生加以培养。这就是我们对自己、对家庭承担的最大的责任,同时也是对社会做出的最基本的贡献。
——“生命化教育”倡导者 张文质
有你想看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