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 我市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第五十一场),通报了全市新冠肺炎疫情的最新情况以及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10月12日0时—24时,我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8例(含1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无症状感染者144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70例,解除隔离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14例。截至10月12日24时,我市现有确诊病例820例、无症状感染者3549例。

10月13日继续在重点区域开展核酸检测。检测范围是隔离点、大中专院校以及市四区、土左旗高风险地区中出现阳性感染者的楼栋。市四区、土左旗除以上区域外按照72小时一轮全覆盖开展核酸检测。托县、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按照72小时一轮全覆盖开展核酸检测。市四区、土左旗高风险城中村、城边村、平房区进行一次抗原检测,出现异常的,追加一次单人单管核酸检测。对快递、装修装饰维修、保安保供、餐饮、保洁等行业重点人群,每日单人单管核酸检测。

从10月13日起,我市首次使用抗原检测,是基于加速推进动态清零需要、加密疫情防控措施而采取的补充手段。要做到“动态清零”,需要发现、管理每一个感染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一方面需要借助一些技术手段,通过大数据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理清传播链,对密切接触者追踪,发现传播链上的感染者,另一方面,将监测防线再前移一步,通过“抗原筛查 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更早更快发现感染者,彻底切断传播链条。

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重复多次的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疫情防控工作中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对高风险人群,仍然采取每天一检的方式进行核酸检测,对其他人群逐步过渡到72小时一次常态化核酸检测。通过有重点、全覆盖的核酸检测,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要求,及时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为进一步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风险,切实保障广大市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根据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有关规定,在前期划定的基础上,自10月13日起,调整部分地区风险等级,调整后,我市现有高风险区459个,中风险区139个。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及时调整离呼防控政策,严格执行各项查验防控措施,严密防范疫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外溢。自10月11日起,呼和浩特市以外的车辆及司乘人员原则上禁止进入市区。居住地在我市的居民,倡议暂缓返呼,待疫情形势平稳后有序返回,如居住地家中需要帮助,请联系社区工作人员。

问:当前我市的社会管控措施有哪些?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区是如何管理的?

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赵忠介绍,根据我市目前疫情防控形势,为切实阻断疫情传播渠道,争取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对我市社会面采取分级分类的管控措施。对于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区域封闭措施。对于中风险区,采取“足不出区、错峰取物”的区域管控措施。对于低风险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社会面管控措施。

对于已经由高风险降为中风险的区域,在严格落实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每天每户可安排1人,按照“分时有序、分区限流”方式,至指定区域购买或无接触式领取网购物品。非本区域人员、车辆禁止进入,人、物原则上“只进不出”。对因急症就医等原因确需外出的人员,在由社区出具证明并做好审核登记,所有出入人员落实查验24小时核酸、青城码、测温、登记的情况下,可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提供就医便利。

对于从中风险降为低风险的区域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严格出入管理,每个小区或平房区内严禁人员聚集,外来人员无特殊情况,一律不得进入小区。区域内各类人员按照要求开展核酸检测。疫情防控、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等人员持单位所开工作证明,可正常出入小区。

小区(村)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更是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为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要坚决阻断疫情传播扩散途径,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无疫小区(村)创建,进一步压紧压实基层防控责任,加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

问:疫情期间,各个医院对于孕产妇、危重病人等特殊就医群体,在服务保障就医方面有什么安排?

市卫生健康委二级调研员刘院君介绍,统筹好疫情防控和正常医疗服务,对于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为保障疫情期间群众正常就医,我市近期先后发出关于高(中)风险区域隔离场所群众就医、在疫情期间开通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呼和浩特市疫情期间“黄码医院”及发热门诊咨询服务电话、呼和浩特市疫情期间不同人群分类就医流程四个公告,利用媒体网络加大宣传,公开服务咨询电话,努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疫情期间,低风险区的孕妇、危急重症患者就医按需选择就近医院,建议提前网上或电话预约。除低风险地区外,针对中(高)风险区域、隔离场所及健康码为黄码、红码的孕产妇和危重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看病就医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指定呼和浩特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市四区)和旗县综合医院作为专门医疗机构提供服务。临产、急产或其他紧急情况需要就诊的孕产妇,由本人或家属拨打120急救指挥中心电话,同时联系社区(村)隔离点工作人员对接120救护车,由120急救指挥中心负责转运至专门医疗机构进行救治;非急诊住院分娩或接受产前检查的孕产妇由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门指定专人、专车,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点对点”送专门医疗机构就诊,全程实行闭环管理。

对于卒中、胸痛、严重创伤等急危重症患者,由社区疫情防控办或其家属直接拨打120呼叫急救车,送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三区(原心脏中心);或本着救急、就近、就需求的原则送具备相应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救治。

村、社区、居住小区应当为孕产妇和危重病人看病就医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通行畅通,不得因封控影响就医。相关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收治,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不得拒诊或推诿。

问:如何解决农户和经销商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保障商品配送过程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谭金龙介绍,为助力周边农产品打通销售渠道,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举措,建立对接机制。我市农牧、商务部门联合建立了“呼和浩特市蔬菜保供”微信群,打通农产品供需方“双向”沟通交流渠道。目前,我市100多个蔬菜基地、种植大户与美通、万惠、东瓦窑、维多利、华联、永盛成等重点保供企业实现供需信息直接对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形成对接清单。市、旗县区商务、农牧部门将蔬菜基地、种植大户的蔬菜种植情况进行汇总,已形成近20家成规模基地(农户)对接清单,及时将网络发布的农产品滞销信息通过微信群、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区(小区)、单位等推送,形成合力帮助解决问题。

搭建销售平台。积极协调农贸市场、电商企业,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针对赛罕区西黄合少村大白菜滞销问题,利用微信公众号“商务助企”板块,通过现有销售渠道和社区团购方式帮助种植户解决销路问题,协调菜有菜味公司采购3万斤大白菜,同时有8万多斤大白菜陆续销往社区和单位食堂,有效缓解了本地蔬菜滞销问题。

近日,我市各大超市先后开展了“线上订单 线下配送”业务,商品配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为此,市商务局指导企业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严格人员闭环管理。要求各大连锁超市在店员工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做到“应闭尽闭”。对在店人员严格执行测温、扫码、戴口罩等健康监测要求,先后向各大连锁超市配发16000多份抗原检测试剂,做到在店员工核酸、抗原“双检”。

强化场所环境消杀。各大连锁超市继续严格落实场所通风换气、环境及物品消杀清洁等措施。

做好配送环节防护。督促企业做好自有配送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重点加强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跑腿人员交接商品和出店配送商品人员的个人安全防护,在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的基础上,提升防护等级,穿着防护服,佩戴防护面屏。同时,在外来车辆送货时,尽量减少货物交接过程的人员接触,严格按要求做好车辆消杀。

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管控的通知(我市对社会面采取分级分类的管控措施)(1)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呼和浩特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