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跨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覆盖县(市、区)75个。片区受大山阻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易发多发。
曾经,大山是阻碍。如今,大山是支点。天堑变通途,大山深处的特色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4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温网室里,专家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马铃薯幼苗。这些幼苗培育一年多以后,就能变成优良种薯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韩振 何宗渝 李晓婷 朱高祥 王宇轩
7月中旬,《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重访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时,正赶上一年一度的脆李采摘季。
汽车行驶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穿过漫山遍野的脆李树丛,一股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道路两旁,停靠着一辆辆冷链车。村民们坐在路边,精心分选刚采摘的脆李,熟练地打包、整箱、装车。
几重山外,海拔1770多米的重庆巫山机场,一架邮政航空极速鲜专机飞入云中,24小时内将巫山脆李送达国内主要城市;另一边,来自中原地区的游客们,走出郑渝高铁巫山站,踏上这片风光秀丽的土地。
位于秦巴山区的巫山县,一度困于高山峡谷,发展滞后。如今,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它插上产业兴旺的翅膀,在崇山峻岭中日见丰盛。
在重庆市巫溪县文峰镇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技术人员检查马铃薯试管苗的生长情况(2021年9月2日) 黄伟摄/本刊
撂荒地变成花果山
巫山县曲尺乡,距离风光俊秀的巫峡仅40公里,但山高路远,长期闭塞。
十年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曲尺乡柑园村的情形历历在目——坑坑洼洼的碎石路尘土飞扬,长满杂草的撂荒地随处可见,耕地里种着玉米、红薯、土豆,被当地村民称为“三大坨”。
如今,坑坑洼洼的碎石路变成了加装护栏的水泥路。过去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的脆李树,现在遍布长江两岸。柑园村种植了4700亩脆李、1500亩柑橘,昔日撂荒地变成花果山,一片空闲的“巴掌田”都找不到。
“交通发达了,果子不愁卖。今年脆李大丰收,一亩地能挣2万多元,家家户户都赚了钱。”31岁的柑园村村民彭斌年纪不大,却是有名的脆李种植能手。他指着一排排白墙灰瓦巴渝民居说,如今村里很多人家都住上了小楼,不少人买了小轿车,还在城里买房。
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说,三峡库区的土质为砂土,容易水土流失,发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种植业,曾是一个难题。经过不断摸索,巫山找到了脆李这个生态宝贝和致富树,今年全县30余万亩脆李产量13万吨,产值17亿元,覆盖的5.2万多农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
曾经,大山是阻碍。如今,大山是支点。天堑变通途,大山深处的特色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离开位于中低山地带靠脆李脱贫致富的巫山县,记者来到处于高山地带的城口县鸡鸣乡。曾经,这里山路陡峭、交通闭塞,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记者3年前来到鸡鸣乡海拔2000多米的中药材基地采访时,汽车行驶在狭窄的盘山土路上,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不时出现“Z”字形转角。人坐在车上,心悬在空中。
时任鸡鸣乡金岩村村委会主任的卢贤刚告诉记者,附近的村民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过去交通不便,仅靠4米宽的挂壁土路通往外界。向外运货主要靠骡马,运货下山每公斤运费2.6元。
2020年初,一条全长38公里、宽4.5米的水泥路通车,农资上山、中药材进城便利了。如今,这里已是远近闻名的中药材基地。
碧蓝天空下,中药材基地一望无际的云木香长势喜人,药农们三五成群地在地里除草,一派忙碌景象。据统计,鸡鸣乡的云木香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每年产值达2300万元。
“七十二变”的马铃薯
“来看看我今年收的土豆,个头很大嘞。”在巫溪县尖山镇大包村,村民王先刚笑盈盈地展示丰收成果。2021年,他家套种8亩马铃薯,较往年增收9200元。没到种植季,王先刚就憧憬起了明年的收成。
巫溪县位于大巴山东段南麓,山高谷深、路狭崎岖的地理条件曾隔绝了山里人的致富梦。
巫溪县有着200多年的马铃薯种植史。经历了传统生产、低速发展、中速发展、高速发展阶段,现在的巫溪马铃薯已不是当年的救命薯、温饱薯,而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薯。
巫溪县农业农村委主任詹亚军介绍,巫溪成功筛选出适合西南地区种植的早熟、中晚熟马铃薯品种20余个,部分适宜新品种最高亩产达3000公斤以上,亩产提高30%,亩均效益提升600元以上。
要想马铃薯种得好,种薯选择很重要。过去,农民留下部分当年收获的马铃薯作种薯,由于病毒累积,导致质量下降、马铃薯减产。
在巫溪县文峰镇三宝村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4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化温网室里,专家们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马铃薯幼苗,这些幼苗培育一年多以后,就能变成优良种薯。
“马铃薯脱毒技术,可以恢复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繁育中心生产部部长梁峰铭介绍,2017年该基地被农业部门认定为全国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现在年产脱毒马铃薯良种试管苗2000万株、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1万吨、良种3万吨。
有了品质保障,巫溪县发力马铃薯深加工。当地组建起12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研发以马铃薯面条、馒头等主食为主,薯条、薯片等休闲食品为辅的加工业,建成年产2万吨红薯和马铃薯淀粉、1000吨粉丝的自动生产线,产品畅销湖北、陕西、四川等地。
马铃薯的“七十二变”,还不止这些。深挖“巫溪洋芋”中富含的赖氨酸和色氨酸营养价值,巫溪县研发出完全以土豆为食材的“巫溪洋芋宴”,包含洋芋丸子、葱香洋芋羹等数十种菜肴。
“巫溪洋芋”先后获得重庆市无公害马铃薯产地县认定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列为中欧互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巫溪马铃薯打开了市场、提升了效益。过去卖不出去的马铃薯,现在成了抢手货。
高山深峡“微田园”
“一家人在一起,比以前出去打工强多了。”曾是贫困户的巫溪县红池坝镇茶山村村民胡光元说。
山高峡深一线天,九山微水半分田,红池坝镇曾经是深度贫困乡镇。随着通往县城的公路开通,这里的高山草甸风光引来大量游客。
2020年,胡光元回到红池坝镇,在自家房子里开办了农家乐。游客来了,他经营民宿;游客走了,他在李子园务工,半年时间挣了3万多元。如今,依托高海拔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不少像胡光元一样的脱贫户走上了致富路。
春品茶赏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药采蜜,冬民俗戏雪。红池坝镇的一年四季,特色鲜明。近年来,红池坝镇以“小组团、微田园、生态化、有特色”农旅融合发展思路,将农村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民宿。
目前,红池坝镇运营华侨城巴渝民宿、云中客栈、横担山庄3家民宿酒店,发展乡村旅游接待户30户,共计床位360余张。
产业旺,生态美。在红池坝镇龙台村5社,53户村民自发组织人居田园环境综合整治,让畜禽入圈、柴火归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卫生上榜,不断扮靓家园。
一垄垄、一畦畦“微田园”散落在农家房前屋后,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沿着步道穿行其间,老人们在秋日暖阳里谈天说地……这样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苦于深贫。
驱车离开红池坝镇,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朝阳照射巴山南麓,也照射在脱贫村民微笑的脸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