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20世纪是英国从日不落帝国跌下神坛的世纪,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其殖民体系的瓦解。隔着大洲的印度、加拿大、南非能够独立很好理解,毕竟衰落的“大嘤”手伸不了那么长。但是爱尔兰就在英国本土附近,开个几十公里的船就能到,英国作为五常之一,再怎么样也能压制住爱尔兰吧?爱尔兰是如何做到脱离英国独立成为共和国的呢?
上图_ 爱尔兰岛的地形
- 英格兰对爱尔兰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中世纪前,不列颠群岛是欧洲三大族群之一的凯尔特人的聚居区。除了罗马人对不列颠岛南部统治的时间外,群岛总体上是凯尔特原住民的地盘。但是到了中世纪,日耳曼民族的分支盎格鲁萨克逊人登陆了不列颠岛,将凯尔特人驱赶到了今天的苏格兰地区和爱尔兰岛上。这一支昂撒人在此建立了最初的英格兰王国。
上图_ 罗马人强渡英吉利海峡,占领了不列颠岛“精华地区”,这片地区后来成为了英格兰
爱尔兰岛上的凯尔特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只有伦斯特王国这种维京人建立的地区性王国。维京人在8-10世纪从北欧不断入侵不列颠群岛,在爱尔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到了1169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派遣彭布罗克伯爵理查·德·克莱尔带领大军西进,围困伦斯特王国都城都柏林并攻下。维京人的援军从挪威出发,与爱尔兰岛上的土著凯尔特人一同试图驱逐英格兰入侵者,结果被对方打败,位于爱尔兰岛东部的伦斯特王国沦为英格兰的直属领地。这是英格兰对爱尔兰岛殖民的开始。
此后的英格兰国王不断加强对爱尔兰岛上的封建主的统辖和人民的压迫,强迫他们宣誓效忠。1542年,英王亨利八世作为爱尔兰英占区的领主,自封为爱尔兰国王,使得自己兼任两个国家的国王,对爱尔兰事务的干预更加严重。
上图_ 亨利八世(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是都铎王朝第二位英格兰国王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时期,爱尔兰人趁机发起独立起义,忙于内战的保王党和议会力量无暇顾及。直到英王查理一世被绞死,护国公克伦威尔执政。他上位之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镇压爱尔兰人的起义,顺便掠夺了大批爱尔兰人的土地,岛上居民减少了41万人,大批居民沦为了地位低下、受人奴役的二等公民。后来国王詹姆士二世被资产阶级“光荣革命”驱逐,他跑到爱尔兰王国意图东山再起,结果被新即位的威廉三世击败,整个爱尔兰岛事实上变成了英国的领地。
征服了整个爱尔兰岛的英国人,大量兼并爱尔兰农民的土地,掠夺当地的财富。而且爱尔兰人主要信奉天主教,而信新教的英国人对他们采取歧视政策,不允许这些天主教徒出任公职,担任陪审员、法官、教师等职务,甚至不能购买土地和拥有价值5英镑以上的马匹。而信奉新教的大地主们事实上把控着爱尔兰的政局,这些人是妥妥的亲英派,不能苦着英国爹,只能苦一苦爱尔兰的百姓了。
上图_ 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或称美国革命战争
爱尔兰人不堪忍受这种英格兰新教徒的欺压和歧视,谋求独立和解放的声音更加强烈。而当时英国国力日盛,他们很难找到机会。这时候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法西荷这几个英国的冤家对头一起帮着美国对抗英国。爱尔兰律师格拉坦看到这是一个难逢的机会,组织了志愿兵运动,逐渐发展成了一支十几万人的部队。英国害怕后院起火,于是在1782年授予了爱尔兰地区独立的立法权。
法国大革命平等自由的思想传遍了欧洲,爱尔兰人深受鼓舞,组织了爱尔兰人联合会,开始更大规模的独立斗争。英国当时就怒了:我收拾不了法国还收拾不了你吗?派出军队对爱尔兰人民的独立斗争采取血腥镇压,逮捕和处决了好几万独立斗士。
为了永绝后患,1801年,英国干脆通过了“英、爱合并法案”,将爱尔兰议会的编制取消,爱尔兰直接成为英国辖下的郡县。爱尔兰失去了之前授予的立法权,只分别在在英国下院/上院有100个/32个席位。不过在1829年,英国内阁迫于爱尔兰天主教徒庞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放宽了对天主教徒政治权利的限制。
上图_ 欧洲罗马天主教教皇
不只是爱尔兰人的政治权利被限制,连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地差不多了。英国与法俄等国的战争频繁,政府和地主们对爱尔兰人民可谓横征暴敛,大批百姓不堪剥削,流离失所。当时爱尔兰人的主食是高产的土豆,土豆帮助爱尔兰人口从200万增长到820万,而瘟疫病菌的爆发大大减少了土豆的产量,让整个爱尔兰岛陷入了饥荒之中。
以往爱尔兰爆发饥荒的时候,英国政府会下令禁止爱尔兰农作物出口,将这些粮食用于爱尔兰人自己。可是这一次,英国的地主和资本家老爷们只关心爱尔兰人是否准时提供粮食、牲畜等各种物资,好赶紧卖个好价钱,给爱尔兰人的赈灾可以忽略不计。这就造成了超过百万人饿死、200万人逃亡美洲的爱尔兰大饥荒的惨剧。现任美国总统BD的祖上就是在这个时候从爱尔兰跑到美国定居的。
上图_ 准备移民美国的爱尔兰人
- 爱尔兰吹响独立战争的号角
爱尔兰大饥荒的惨剧深深烙印在每一个爱尔兰人的心头,英国佬的欺压与无情让他们对英国的愤怒达到了一个临界点。爱尔兰岛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对合并运动,并由此诞生了两大政治组织“取消合并协会”和“爱尔兰联盟”。
这两个联盟想趁欧洲1848年革命的时机发动起义,结果准备不足而被镇压,一些核心成员逃亡美国和法国继续坚持斗争。随后兴起的芬尼党以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为目标,在加拿大和爱尔兰多次展开武装斗争,但都不幸失败。
上图_ 爱尔兰大饥荒
已经是世界第一帝国的英国哪里忍得了这个,给爱尔兰人的土地剥削来了个超级加倍。根据1879年的数据,爱尔兰600万英亩的土地掌握在300个大地主手里,相当于平均每人有2万英亩,但是500万爱尔兰百姓却连自己的一英亩土地都没有,活脱脱像个农奴。在农业危机的背景下,爱尔兰人成立“土地同盟”,由在英国议会担任议员的巴涅尔领导并采取“联合抵制”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多大效果。
到了此时,可以说所有和平争取独立的手段已经用尽了,只能全面采取武力反抗的方式了。“一战”前夕,爱尔兰东北部的厄尔斯特成了引爆爱尔兰独立战争的导火索。17世纪初,英王迁徙了一大批英国圣公会教徒和苏格兰长老会教徒来到厄尔斯特,这批新教人士与这里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势不两立,时不时就发生冲突。
上图_ 爱尔兰独立战争,又称英爱战争,是一场爱尔兰共和军在爱尔兰发动的游击战,以反对英国政府在爱尔兰的统治
到了1912年,爱尔兰追求自治的强烈声音让英国下院通过了“爱尔兰自治法案”,厄尔斯特的天主教徒们当然很支持这个法案,但是新教一等人们表示不满,英国保守党人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拱火,支持一等人们组织武装力量对付自治活动。而天主教徒们针锋相对,也组织了义勇军。就在双方要准备开打时,“一战”爆发,矛盾暂时转移到了外部。
1916年,同盟国和协约国在西线战场展开残酷的拉锯战,英国投入百万人力到前线绞肉。潜藏已久的爱尔兰共和派兄弟会和“市民军”组织爱尔兰志愿军,在复活节(4月24日)于都柏林发动起义,占领全城,并且暗地里和德国购买武器装备。就在首领罗杰·凯斯门特准备接应这一船德国军火上岸时,被英军逮了个正着。英国政府马上采取行动,派遣2万英军包围都柏林。起义军寡不敌众,首领全都被俘并处死。
上图_ 复活节起义,是爱尔兰在1916年复活节周期间发生的一场暴动
复活节起义事件更加激发了爱尔兰人的独立热情。1919年“一战结束”,主张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新芬党在爱尔兰议会获得多数席位,于1月21日宣布独立,组织爱尔兰国民大会并选举出新内阁,要求各国承认爱尔兰政府。
英国马上决定以武力手段摁下这次独立运动。由于英国之前对爱尔兰可能采取的武装暴动采取了较为严密的防范措施,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爱尔兰国民大会与许多地区和基层的联系,让这个新组织无法广泛动员民众。因此爱尔兰志愿军转化后的爱尔兰共和军的规模一直不大,注册军人有10万,但是参与武装斗争的只有不到2万。面对装备精良的英军,只能采取游击战的方式,今天攻打一个政府,明天杀几个警察,试图积小胜为大胜。都柏林的工人和司机也自觉地拒绝帮助英军运人运军火,让英军无法迅速地调集力量。
上图_ 爱尔兰议会党领袖雷德蒙德检阅爱尔兰志愿军
英军为了搜寻镇压这些共和军,在爱尔兰展开了无差别攻击,任意破坏爱尔兰人的财物,随便抓人甚至枪决,在前期洗劫了102座城镇。英军的暴行让更多的爱尔兰民众支持共和军,拒绝给英军提供补给和情报,给英军添堵。但是新芬党这边有打退堂鼓的,他们不同意共和军搞这种四处搞破坏的游击战,要打就正面和英军刚,不然英国就会宣布他们是恐怖分子。
英国在“一战”中损耗巨大,不想再在自家院子里展开大规模械斗,但是爱尔兰的起义不镇压又不行,于是组织了由英国老兵为主体的“黑棕部队”和预备队前往爱尔兰,协助当地的保安部队镇压起义。他们不仅打击共和军,也干烧杀抢掠的勾当,这些行为却被视为对共和军的报复。
既然双方交战的人数都不多,那打起来看着就像是小打小闹。从1919年-1921年的三年间,双方总共战死不到2000人,还有几千人被英军逮捕。英国政府则尝试在爱尔兰共和国和6个郡组成的北爱尔兰分别建立自治议会,北爱地区的新教势力同意这一主张,但共和派表示反对。这其实是英国在故意拱火,将爱尔兰人的怒火从英国引向爱尔兰岛内部,挑动他们的内战。
上图_ 1920年,英国皇家海军的军用和装甲车
- “妥协”的建国条约
看起来爱尔兰人的独立运动轰轰烈烈,但是对英国取得的战果泛善可陈,主要是因为爱尔兰共和国一方实力弱小,英国强大且善于挑动爱尔兰的内部矛盾。但是英国已经无力再打一场大战,也明白爱尔兰人离去的心难以挽回。于是倒腾倒腾肚子里的坏水,提出和爱尔兰共和国签订和平条约。
1921年12月,新芬党谈判代表A.格里菲思、M.柯林斯和英国政府签订《英爱和约》,规定南爱尔兰地区的26郡独立成为自由邦,地位等同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英联邦成员。而北爱尔兰的6郡仍旧属于英国领地,由亲英的新教徒势力掌控。这实际上就相当于将爱尔兰南北分疆裂土。
上图_ 爱尔兰与英国的划分
为什么新芬党会同意这个带分裂条件的和约呢?当然是共和军打不下去了。一方面,英国仍旧掌握着世界第一海军,让别的国家难以通过海路向共和军输送武器,自己又没有扩充武器装备的工业实力,所以一直无法强大到能和英军刚正面。另一方面,新芬党领导层内部意见不统一,有的支持爱尔兰共和军继续和英军作战,有的则害怕最后的失败,主张同意和英国媾和。加上共和军并没有广泛动员民众起来参与抗英战争,于是爱尔兰议会只能以多数意见同意和英军签约。
这个把北爱尔兰分裂出去的条约自然引起了共和军内很多人的不满。爱尔兰总统德·瓦莱拉他们反对条约,甚至带着反对者自行组织了一个“军队执行会”。一些激进的士兵甚至攻占了都柏林的法院,正式挑起爱尔兰的内战。当爱尔兰的两派打起内战时,自然就难以顾及收回北爱的事情了。这也正是英国的如意算盘,英国援助签约派同反对签约派干,而反签约派的共和军强迫民众同己方站在一起,甚至强制征收民众的财物,这就让更多的民众站在了同意签约的一方,使得反签约方最终失败。
上图_ 《英爱条约》的签署现场
1922年12月6日,爱尔兰自由邦正式成立,W.T.科斯格雷夫当选为第一届政府首脑,并为其他国家承认。1937年,爱尔兰颁布新宪法,W.T.科斯格雷夫当选第一任总统,但是英国国王仍旧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到了“二战”后的1949年4月1日,爱尔兰宣布建立共和政体,不再让英王兼任国家元首,同时退出了英联邦,并在6年后加入了联合国。
爱尔兰能够在虎视眈眈的大英帝国手里独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国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国力大为下降,实在难以向以前那样采取果断的军事手段镇压独立运动。但是英国搅屎棍的技能一直没退化,《英爱条约》给爱尔兰留下了北爱6郡脱离自己的遗毒,到现在爱尔兰国内还在为此争执。但是这毒也反噬自己,苏格兰、威尔士近年都动起独立的心思,甚至差点公投成功,为我们上演了大英变大嘤的好戏。
作者:铁骑如风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罗伯特•基 《爱尔兰史》
〔2〕A.J.P.泰勒 《英国史》
〔3〕高岱 《近代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评析》
〔4〕烟小康 《1171—1921年英格兰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