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开始挤在一条赛道拼硬实力。经过五年时间的高速发展,在这场新能源汽车大战中,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风起云涌的新势力们的各种理念、各种营销、各种话题,仿佛在这个领域,它们已然成为了新能源界的代言人和全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日,网通社根据保监会公布2017年-2022年上半年,5年半的上险量数据,对新能源汽车销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希望消费者能够对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一个客观、理性的看待。新能源汽车谁主沉浮,一目了然。
新能源汽车有超越燃油车之势
五年间燃油车销量下降23% 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434%
2022年已过半,受制于疫情多点散发、芯片供应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燃油价格持续走高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中国车市依旧承压下行。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新车上险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计销售乘用车915.3万辆,同比减少126.5万辆,同比下降12.1%。
其中,燃油车大幅下滑,上半年销量仅为705万辆,同比减少236.8万辆,同比下降25.1%,市占率为77%;新能源车继续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销量达210.3万辆,同比增加110.3万辆,增长超1.1倍,并且相比于2017年同期,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由原先的1%提升至23%,涨幅23倍。
通过2017-2021年新能源车与燃油车上险量对比表,我们不难看出,从2018年开始,中国车市在连续28年上涨后迎来首次下滑,加之新冠疫情等影响,损失销量均在200万辆左右,其中燃油车的销量更是从2017年开始一路下降。
而反观新能源车板块,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增牌不限行等有利条件影响,除2019年以外(同比微降1.2%),新能源车的销量始终处于“上升期”,尤其是随着近两年来,技术成熟度与补能便利性的提升,新能源车的销量更是呈现出越级式增长,5年增长超4倍之多。另外,从走势图我们不难看出,在2021年,正是由于新能源车的快速增长,才使得该年的整体车市走出波谷。
对于新能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网通社表示:“虽然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在价格上基本持平,但与燃油车较高的油价相比,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更低。”
汽车分析师凌然则认为,疫情造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波动。销量增加主要是受政策的影响,第一购置税减半、地方补贴、企业补贴,疫情过后消费者购买更理性。此外,里程的提高、补能便捷、技术的提升也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
新势力造车能否代表新能源汽车?
说到新能源汽车,大家可能最容易先到的就是造车新势力。全球市场上,特斯拉的热销,不仅市值一跃超过丰田,成为全球市值第一大车企。在国内,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接连上市,在资本及营销方面,他们赢得的目光和喝彩要比传统车企高得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就是新势力造车,新势力造车就等于“蔚小理”,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网通社根据保监会公布近五年的数据,整理出来2017-2021年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销量对比图。
就具体销量来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始终高于造车新势力的销量。从2018、2019到2020年,这三年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较为平稳,保持在80万辆左右。然而,从2021年开始,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销量直线上升,大幅拉开了与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传统车企同年累计销售新能源车突破200万辆,为2,158,460辆。
因此,可以看到在整个中国汽车新能源市场中,传统车企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才是销量担当和主力军,新势力造车的市占率比重较小。
传统车企处于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列
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今年上半年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但在企业的积极应对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有不错的表现。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网通社统计了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前二十名销量排行榜。其中,老牌的传统车企、专注研发电动车的比亚迪位居冠军位置。
比亚迪率先拿下2022年上半年“销冠”,凭借568,376辆的表现,坐实了“全球新能源车领导者”的称号。紧随其后的上汽通用五菱则继续凭借宏光MINIEV,在A00级纯电小车市场的统治级表现,坐稳第二名的位置,今年前六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二十万辆。
作为全球电动汽车的开拓者特斯拉,今年上半年仅排在第三位。或许是受4月份上海工厂疫情严重冲击,其销量直接受到影响,1-6月国内累计销售198,209辆。从数据上来看,与第一名的比亚迪差距较大。
接下来的奇瑞、埃安、大众、长安等传统车企,稳坐榜单前十名的位置,能够看到它们正在积极的拥抱电动化,且发展势头迅猛。
相比之下,被视为新能源汽车代言人的小鹏、哪吒、理想、蔚来等国内新势力造车则表现平平。其中,销量最高的小鹏仅排在第七位;蔚来作为“老大哥”的角色已经在动摇,排在第十二名,累计上半年销量为49,485辆。
可以看出,在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的销量排行榜中,传统车企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主要力量。虽然以特斯拉、“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造车成长迅速,但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仍处于上升期阶段,无法支撑起中国的新能源市场。
国际品牌真的没戏吗?
如按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上险量进行划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的上险量在这5年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市场占有率也有很大提升,而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的退坡,顺理成章。
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由2017年的2.16%跃升至18.8%,国际品牌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有率从0.11%扩张至4.2%。二者在新能源市场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增幅都很显著。本土作战的中国品牌在传统汽车厂商与新势力的共同推动下,一路高歌猛进,抢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际品牌方面则稳扎稳打,虽然市场份额仍与中国品牌有着较大差异,但增长势头不容小觑。
从2017-2021年中国品牌与国际品牌新能源汽车上险量对比来看,受补贴退坡、市场环境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同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品牌在前4年的表现有些动荡,但在2021年终于迎来了大爆发。反观国际品牌,虽没有出现中国品牌那样的爆发,但其新能源车的上险量在5年间走的更为扎实,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有升。
当然,汽车作为一个研发周期较长的品类,无论中国品牌还是国际品牌,从“油改电”到全新电动架构的诞生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研发能力处于“成长期”的中国品牌来说,市场表现出现波动,可以理解。而随着研发成果的“释出”,中国品牌也在产品爆发期取得了长足进步,造车经验更为丰富的国际品牌也在着手推动自己的新能源产品路径,稳步向前。
起火事故是否会阻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增长,消费者对于其安全性愈发关注,特别是可直接导致起火事故的电池安全问题,极为重要。由于没有官方统计的数据,也没有燃油车起火事故的统计数据来进行对比,网通社只能通过目前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媒体记录小组”整理国内起火事故数据中,汇总统计一下各品牌的起火概率(起火次数/同期销售新车数据),供消费者们参考。
以起火事故率来看,无论是国际品牌和中国品牌的传统车企,或是初出茅庐的“造车新势力”,它们都将起火事故率控制在了1‰以下,可见不同车企对于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问题,没有出现太大的“差异化”。但车辆的起火事故关乎用户的人身安全,即使是很低的水平,也仍需要杜绝与消除。
尽管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将起火事故率控制在了1‰以下,但不同品牌间还是会存在一些差异,为此网通社也以年度划分,罗列了2020-2022年间新能源车起火事故率的前10名。
当然,并不是所有销售新能源车的品牌都发生过起火事故。从传统国际品牌到本土造车新势力,时间跨度从2020年初到该记录截至日期(2022年6月24日),没有出现起火事故的,有如下品牌:
它们分别是丰田、本田、日产、保时捷、奥迪、奔驰、宝马、一汽-大众、极狐、爱驰、别克、标致、五菱、宝骏、欧尚、创维、东风汽车、东风风神、东风风光、DS、福特、高合、国机智骏、红旗、海马、合创、极氪、几何、捷途、凯翼、雷克萨斯、零跑、岚图、马自达、Polestar、起亚、smart、思皓、天际、沃尔沃、现代、雪佛兰、云度、智己。
※统计数据未指出具体合资厂商表明为整个品牌;统计数据为销售纯电动产品的品牌/车型
对于电动车自燃、起火的问题,汽车分析师凌然对网通社表示:“新能源汽车自燃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相辅相成。有自燃问题也属于正常现象,自燃不可怕,真正的问题在于企业要有担当,找到自燃的原因。”
乘联会主席崔东树认为:“(新能源起火)与数量上升有关,销量提升,自燃问题也就变多了。”
写到最后:从目前形势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战争”将会愈演愈烈,体现在资本、资源、技术、营销等多方面的竞备。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势力造车,虽然底蕴不如传统车企,但在售后服务理念以及营销层面,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反观以大众、长安、长城为代表的传统车企,除了依托自身体量占据市场主体之外,正在加快转型速度。以深厚技术底蕴依托、以强大的“朋友圈”做背书,面向智能化的优势面也被进一步放大。
未来究竟是新势力造车的天下,还是传统车企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更胜一筹,目前还不能下结论。然而,从以上述数据看,新能源车远不只有受资本眷顾的那些“新势力”,其实这个市场上,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才是压舱石和中流砥柱。在这里,我们真切提醒广大消费者,切莫被热闹的各种营销、故事蒙蔽双眼,在选择或考虑新能源产品的时候,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产品同样值得您去关注。
(图/文 网通社 毛凯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