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唐晓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长聘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主持人,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哲学系博士,主要研究政治哲学、中国经济外交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著有《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剑桥大学出版社)与《中非经济外交及其对全球产业链的启示》(世界知识出版社),并于国内外刊物发文五十余篇。他曾供职于华盛顿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还曾任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非洲开发银行及多家科研院所与咨询公司顾问。他掌握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7门外语,并赴亚非拉60余国调研,访谈各行各业各阶层数千人。

唐晓阳副教授(专访唐晓阳教授)(1)

唐晓阳老师笑称自己“白马非马”,是国际关系学者中的异类。在采访中,我们确实感受到,作为一个“做学问的人”,从柏拉图到尼采,他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只言片语间闪烁着深邃哲思;作为一名负笈欧美十余载,踏遍亚非拉六十余国的“田野观察家”,他心胸开阔,视野宽广,不仅思索着中国经济外交的前景,也关怀着人类共同命运的发展。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将象牙塔内的专业训练与十字街头的田野经验融会贯通,转化成一份份研究成果,进而对学术界、政策界乃至商业界产生影响。

唐晓阳副教授(专访唐晓阳教授)(2)


一、打破学科界限,探寻根本意义

1997年从复旦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唐晓阳老师顺利加入瑞士一家药企从事销售工作。两年后,他却毅然辞职,先赴德国攻读哲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一读就是十余年。谈及转行原因,唐晓阳老师称,工作不过是谋生手段,或者说“眼前的苟且”,而哲学才是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值得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如今他仍在哲学领域不断提升,努力精进。

唐晓阳老师从词源上解析哲学的意义。汉语中的“哲学”一词翻译自日语,并不贴切,就古希腊语本义“爱智慧”(Philosophia)而言,更贴切的翻译或许是“学问”。哲学包罗万象,刨根问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将学术研究型的博士统称为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简称Ph.D.)。学哲学,就是“做学问”;哲学博士,通俗讲就是“做学问的人”。学科有界限,因为作为现代产业,教育乃至学科建设,需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均衡;但学问不设限,学生可以自由探索。哲学就承担了打破学科界限,探寻根本意义的责任。

从哲学出发,唐晓阳老师对当代政治经济问题的思考从不局限于经济学或国际关系的条条框框,而是扎扎实实地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方面面。比如,他发现发展问题远不只是经济问题,也牵涉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还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以来的全球现代化历程。同样,他也为哲学扩充当今时代的发展意涵。于他而言,哲学不仅仅是中西方汗牛充栋的典籍,也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

唐晓阳副教授(专访唐晓阳教授)(3)

二、积累田野经验,感悟复杂真相

博士毕业后,唐晓阳老师并未埋首于书斋,从事他所擅长的哲学文本解读,反而投身于政策咨询行业,开展一线田野调研。这一转折颇受国际大趋势的影响: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开始在非洲开拓市场,这也引起美国科研院所与咨询公司的关注:为何新兴经济体在非洲扩展市场会如此顺利?纽约一家咨询公司找到尚在读博的唐晓阳老师,希望他通过调研给出答案。由此,唐晓阳老师得以跻身较早涉足非洲大陆、进行实地考察的中国学者行列。

尽管从未受过严格意义上的田野训练,唐晓阳老师却以刨根问底的严谨治学态度,在全球南方闯出一片新天地。他的“秘诀”在于,要调研一个事件,就要深入了解种种细节,进而像拼拼图一样得出全貌,把前因后果梳理清楚,而不能有丝毫含糊。随着中非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国内外关注度越来越高,他接手了越来越多的项目课题,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组织也请他撰写研究报告。田野起初只是他博士学业之外的一份调剂,未曾想足迹会遍布亚非拉六十余个国家,访谈对象覆盖数以千计的农民、工人、企业主与政府官员。

在欧洲训练出来的强大多语能力,有效帮助唐晓阳老师扩宽信息来源。他对过程细节的了解程度或许难以比肩当地政府官员或企业家,但他能够切换视角,了解问题的不同方面,扩展认知的广度,并从中得到深度。“有时,所谓真相,只是你能得到的角度。”唐晓阳老师说,“就像《罗生门》描绘的那样,每个人的侧重点与讲述方式会有差异,我们从中获得的感悟往往能超越所谓真相,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唐晓阳副教授(专访唐晓阳教授)(4)

三、分析中非合作,理解经济外交

得益于六年多的田野积淀,唐晓阳老师的第一本专著《中非经济外交及其对全球产业链的影响》于2014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顺利出版。该书运用大量访谈实例与数据,深入考察中非经贸活动的历史源流、宏观背景与未来走向,进而为中非合作如何真正达成“双赢”出谋划策。

在唐晓阳老师看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政府只能通过“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逐渐加深对市场机制的理解。由于非洲环保、劳工等领域的规章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缺乏执行标准与依据,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实际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不过,“野蛮生长”同时也意味着旺盛的经济活力。有鉴于此,政府与市场需协同努力,调试纠正,但不应投鼠忌器,而应当在保障发展的前提下加强监管。监管不仅是非洲国家的责任,也是全球性问题,中国也应参与到标准制定的国际博弈中。

唐晓阳老师认为,中非经济合作是全球产业链自然延伸的结果。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他回忆起调研感受,表示最好的经历与最坏的经历都来自中国同胞。一方面,语言、文化上的亲近感与信任感让访谈变得顺畅愉悦。另一方面,他发现,一些驻外人员对并不涉密的信息遮遮掩掩,甚至蓄意造假,他担忧这些“低级红”行为损害到中国的国际形象。他希望青年学子放宽视野,不要把中国与其他国家相割裂,而应将中国作为全球社会的一份子去看待。

唐晓阳副教授(专访唐晓阳教授)(5)

四、思考人类命运,追问终极目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对中非合作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唐晓阳老师2020年于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著《共同进化的实用主义》,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乃至人类命运等重要议题置于更恢弘的格局下思考。

“实用主义”并非指对片面而实际的经济利益或具体项目的关注,而是指将经济发展看作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动力的价值观。尼采说“上帝已死”,在传统社会的终极目标瓦解之后,人类社会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经济发展的实用主义并不能填补终极目标的缺失,但近代全球历史告诉世人,生产力发展是条必经之路,这一选择本身蕴含了对政治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就中国经验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简单的强调一个领域,而是对中国与世界近代史深刻认识后坚定而慎重的选择,这一思想也早已融入到“一带一路”、中非合作等诸多领域,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社会目标转变困惑时给他们以启迪。

“共同进化”则代表一种融合过程,将社会转型中所有个体凝聚起来,向生产力发展的同一目标进发。中国与全球的协同发展并非向世界推广中国式发展模式,而是通过对话与实践,与其他国家相互影响,相互改变,以携手走向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换言之,在传统终极价值缺失的大环境下,发展中国家需要达成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动力,是国家必须追求的共同目标这一共识。而由于受宗教、传统文化、部族利益与短期政治目标等因素影响,各国追求的目标各不相同,很难走向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我们需要通过沟通与实践,不断探索,让共同目标越来越清晰。

接下去,唐晓阳老师计划进一步研究现代化中的伦理价值。现代化结构下,全球发展的意义、人类社会向何处寻找新的终极价值?他也在教授相关课程,且行且思,不断积累。期待下一部专著早日与我们见面。

唐晓阳副教授(专访唐晓阳教授)(6)

采写:蒋欣辰、周心培

编辑:黄睿

获取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