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白为啥写秋晚江上(刘大白诗歌秋晚的江上解读)(1)

诗歌《秋晚的江上》,作者刘大白: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这是一首好诗。有色彩,有张力。有继承,有创新。

继承的是中国传统艺术手法,就像中国画的水墨山水,有意境之美。不同于水墨山水的黑白线条简单勾勒,他添加了颜色,是有质感和立体感、透视感的意象,却没有西方油画的浓重油腻感。

选入语文教材,不应该配图,让学生自己去想象才对。能想象出画面,就“理解”了。

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语文教育存在的固有思维模式在作怪,总是试图去寻找其中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寓意、哲理,赞美了什么,批评了什么。

当然,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或多或少融入作者自己的情绪。如果非要深挖作品的“中心思想”,需要返回那个时代,去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与经历。了解了作者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结合诗歌本身,也就大概能总结出作者想表达什么了。

刘大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是新诗运动的重要诗人,原名金庆棪,浙江绍兴人,前清举人出身。1913年在日本认识了沈玄庐(第一批党员之一),加入“同盟会”,1915年公开发表反对卖国的二十一条条约,被日本警察监视,转赴南洋。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刘大白得以回国,受聘任《杭州报》主笔。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营救学生,发表《我的学潮观》,全面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

1920年他在《浙潮第一声》的序言中写道:“我以为为了一种主义,和黑暗势力奋斗,如果当黑暗势力很强的时候,免不了要受挫折,这些受的挫折,叫做牺牲,不叫做失败。只要前仆后继地坚持下去,主义不变,一定有胜利的日子。”

1921年刘大白参与领导了“衙前农民运动”,1922年农民运动遭到了军阀政府的血腥镇压。

这首诗创作于1923年,新文化运动结束,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那么我们能否这样理解: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革命者虽然疲倦,还是需要驮着象征光明的太阳飞行。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革命即便遇到了短暂的失败,但是真理的光芒不会被遮盖,象征旧事物的芦苇,也能感受到革命的力量。

我们从诗篇中能感受到作者的“倦意”,有些消极倾向,却没有放弃理想。

当然,对于这样一首意象派的新诗,任何解释都难免会牵强附会。这是一副画,不要去琢磨“画外面”,只去欣赏画面之美,欣赏语言的艺术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