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之后,海禁开放,上海成为中国南北洋贸易连接点。远近贸易由吴淞口进黄浦江,现在十六铺老码头这个区域,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港口。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1)

老码头是黄浦江渔获上岸的地方,现在的老码头已成为黄浦江两岸寸金寸土的重地,在这里的餐饮大本营,浦江春晓是较早立门户的一家。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2)

老板顾俊,人称刀鱼一哥,圈内无人不识的刀鱼专家,出身南通的渔民世家,一辈子和刀鱼打交道,宗师级料理刀鱼高手。上海那些精于刀鱼的食客认识他最早的店,其是在南通的梅林春晓。逢年三月,食客驱车北上,与之一期一会,酣畅来回,算作是一年开春的仪式之一。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3)

南通梅林春晓餐厅

要问为何江南人嗜食刀鱼,恐怕只能从文化基因上拆解,能称上丰腴细美的食物不少,而最难伺候的怕是软刺极多的刀鱼了,而“难”本身,就是食不厌精的体现,为何赶着三月,因为清明之后的刀鱼脂肪变少,骨刺变硬,骨鲠在喉,就没意思了。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4)

挑选刀鱼:鳃红、身直、鳞光亮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5)

历来春夏间。刀鱼从海上逆游入长江,在江海交汇处产卵,在江湖中繁殖生长,江刀、湖(太湖)刀洛阳纸贵,如今长江禁捕,江刀绝迹。对于刀鱼宗师来说,舍弃江刀非常艰难,因为海刀和江刀无论在身型、丰腴程度、鲜度都有明显差距,如何审时度势,在海刀上做足功夫,对顾爷来说,是经过漫长的自我颠覆才逐渐发挥正向势能的。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6)

刀鱼一哥:顾俊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7)

浦江春晓老码头店

银筷子采访了顾俊,听“刀鱼一哥”的经验与分享。

Q:银筷子食评 A:顾俊

Q:江刀禁捕,如何选择海刀呢?黄海海刀,东海海刀,福建海刀他们的区别是什么?

A:现在我用的是海刀,是黄海的海刀。因为他有一个长江入海口红线。红线以内是保护的(禁捕),红线以外也不过是只发十几张捕捞证。海刀的话,福建海刀我们几乎在市场上都很难卖,因为它的体型有点不同;浙江的海刀叫东海刀,黄海刀都是东海刀游过去的,从东海游到黄海,刀鱼准备从崇明岛那里进入长江,而长江口海水的盐度,海水的盐度只有十度(千分之十)左右,(太平洋的平均盐度千分之三十五)。刀鱼从高盐度海域游到低盐度的入海口,身型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就是接近我们推崇的江刀那种体型侧扁,材极俊美的样子,这是目前最好的海刀了。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8)

体型侧扁,材极俊美

Q:如何甄别挑选高品质刀鱼?

A:刀鱼出水是软的,过了两个小时之后,鱼身开始硬了,24小时以内,你拿起刀鱼,鱼身是笔直的。这是判断新不新鲜首先第一步。把鰓打开,看鰓的颜色是否鲜红,鱼须是否金黄,鱼背是否滑,刀鱼有“肩耸炸惊雷”的说法,就是鱼肩在逆游由海入江的时候,长时间受到水流的冲力,鱼背隆起,这个也是挑选好的刀鱼的一个点。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9)

刀鱼出水24小时以内,拿起刀鱼,鱼身笔直

Q:烹饪刀鱼秘笈是什么呢?

A:清蒸与红烧刀鱼各美其美。清蒸刀鱼的话,首先从处理刀鱼的方法上我们和别人不一样,先取内脏,再把鱼尾脊椎骨剪掉,悬挂半个小时,鱼脊椎的血水就会从尾巴处滴掉,蒸鱼不腥,就是因为这个方法。鱼肉撇开之后越发白嫩,不会有发黑发褐的现象。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10)

其次,刀鱼不去鳞,鳞下脂肪非常好。料理刀鱼离不开猪油,南通如东岔河的黑毛猪熬猪油,蒸刀鱼的时候撒上盐、料酒、滴黑毛猪油蒸几分钟,撒上葱花,淋热油,撒胡椒粉就行,非常简单。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11)

清蒸刀鱼

另外,大刀鱼在南通几乎都用来红烧,红烧刀鱼的汤汁可以拌饭,这对喜欢吃碳水的南通人来说可能吸引力高于只吃刀鱼。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12)

红烧刀鱼

Q: 除此之外,浦江春晓还有刀鱼面和刀鱼馄饨,也是近来流行的吃法,细讲一下?

A: 刀鱼面法宝在于汤。我们借鉴了粤式汤头,把刀鱼油煎之后加烧开的纯净水,熬出浓厚的鱼汤。

刀鱼馄饨我们是用纯刀鱼肉,现在市面上几乎见不到只有纯刀鱼肉来包馄饨的,成本其一,其二是工艺。片出刀鱼肉,依然会有很多软刺,所以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在砧板上放猪皮,剁刀鱼肉的时候软刺都附着在猪皮上了,刀鱼肉去刺,变得绵密柔软,只需要简单加姜蓉料酒、盐;伺候刀鱼馄饨的汤和刀鱼面的鱼汤一样,看似简单,都在细细的功夫里不停地重演。

钟队长长江刀鱼(榜样人物刀鱼一哥顾俊)(13)

纯刀鱼肉馄饨

除了刀鱼的食不厌精,经历长江禁捕之后的这一批主做江鲜的老餐饮人,以顾俊为例,他们都在具体而微的转型,上海食客包容而多元,拥抱差异,海派精神内涵都体现在这些变与不变中。顾俊对南通食材的挖掘、对地域饮食传统的继承与发散,都是在变中求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