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北京冬残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八达岭古长城景区举行,当日火炬传递的主题是采集“和平之火”。无脚登山家夏伯渝在此担任第一棒火炬手。

2018年5月14日,69岁的“截肢勇士”夏伯渝登顶珠峰,成为中国残疾人登顶珠峰第一人。在电影《攀登者》中,胡歌饰演的人物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这位佩戴假肢的“硬核大爷”说,下一步的计划是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并探险南北极。在攀登的道路上,他将步履不停,“直到登不动为止”。

夏伯渝几次登珠峰成功(曾佩戴假肢登顶珠峰)(1)

夏伯渝佩戴假肢攀登雪山。受访者供图

睡袋让给队友,双脚因冻伤截肢

1975年5月,26岁的夏伯渝作为中国登山队的队员,第一次向珠峰发起挑战。

这次绝处逢生的经历,他记忆犹新。当时跟着别人的脚印行进的他,突然发现前方没有脚印了。前面是岩石绝壁无法下脚,下方是万丈深渊,乌云就在脚下。他镇静了一会儿,发现岩壁上有一条脚掌宽的裂缝,于是他慢慢挪到裂缝上,一点点蠕动,终于找到了山脊上的路。

惊险并没有就此结束。在距离珠峰峰顶仅有200多米时,暴风雪来临,雪粒打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风刮得人无法行进。队员们在8600米高度的营地坚守了两天三夜,给养耗尽,只好下撤。下撤到7600米时,一名队员体力透支又丢失了睡袋,冻得瑟瑟发抖。因年轻力壮而被大家称为“火神爷”的夏伯渝将自己的睡袋让给了同伴,和衣睡了一夜。等撤回到大本营,他的登山鞋脱不下来了。医生剪开鞋子发现,他的脚已经变成黑色。

夏伯渝爱踢足球,他曾说自己身体最不能受伤的部位就是双脚。但那次,他只能接受截肢手术。从一个国家登山队队员变成失去双脚的残疾人,夏伯渝心情复杂,他不愿在轮椅上度过余生。当从外国专家那里得知可以安装假肢再次站立时,他觉得一束光照进了人生。

坚持体能训练,战胜癌症

登珠峰的经历没有将夏伯渝吓倒。相反,富有挑战性的登山运动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吸引力,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登顶珠峰。

为了保持体能,在等待假肢的日子里,夏伯渝把骨科牵引用的沙袋绑在腿上,躺着练举腿、蹬腿,同时配合仰卧起坐,练散了两张床。安装假肢后,夏伯渝觉得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为了参加残疾人运动会,他每天进行大量的身体力量训练。早年间,简陋的假肢多次将截肢部位的残端磨破,但他的锻炼从未因伤痛而停止。

命运仿佛要考验他的意志,1996年,夏伯渝被确诊为淋巴癌。已经和死神打过交道的他没有彷徨沮丧,在信念的支撑下,放化疗期间,浑身无力的他逐渐恢复了锻炼。20多年过去了,他的癌症没有复发。“这说明我的锻炼还是有效果的。”

2008年,作为奥运火炬传递的助威者,夏伯渝重回珠峰大本营。为了验证假肢的适应性和自己的体能,他试着登上了6178米的青海玉珠峰和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

五次挑战珠峰,69岁圆梦

2014年,夏伯渝再登珠峰。就在他准备从5364米的珠峰大本营冲顶时,在其前面修路的16名夏尔巴向导因雪崩遇难,尼泊尔政府取消了当年所有攀登珠峰的活动,夏伯渝被迫返回。第二年,尼泊尔地震引发的雪崩冰崩波及大本营,夏伯渝幸免于难,却再次与珠峰失之交臂。

2016年,夏伯渝距离珠峰峰顶已不足百米,然而暴风雪突至。“上山的路只有20公分宽,旁边的雪都是松的,一旦踩到旁边滑下去,底下就是万丈深渊。”

顶峰就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夏伯渝为之拼搏了40年,就这样放弃他心有不甘。但看着陪同他的5个20多岁的夏尔巴向导,他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下撤。“一旦连累他们,我心里会很不安。”后来他得知,就在距离峰顶不足百米的地方,有6个人死于那场暴风雪。

“登珠峰是我奋斗的目标,我永不放弃。”2018年,69岁的夏伯渝再次启程,踏上前往世界之巅的圆梦之旅。5月14日,天气晴好,这一天,他成功了。

有人说,他终于征服了珠峰,夏伯渝说,“是珠峰接纳了我”。

■对话

“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成为火炬手”

新京报:得知自己成为冬残奥会火炬手后,你的心情如何?

夏伯渝:2008年时,作为奥运火炬传递的助威者,我曾经重回珠峰大本营。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火炬手。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双奥”城市,我为北京感到骄傲,能见证两届奥运会,我也非常荣幸,这是很难得的机会。此次能成为冬残奥会火炬手,我很激动,希望用最好的状态完成火炬传递任务。

新京报:你对冬残奥会有什么样的期待?是否有特别关注的项目或运动员?

夏伯渝:体育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无惧困难,永远向前。我期待我国冰雪健儿能在冬残奥会上把比赛打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

我的一位朋友是某运动品牌的创始人,这次他可能也会参加冬残奥会项目。他原来是健全人时就喜欢滑雪,受伤后也一直坚持。我们在一起从来不谈困难,更多的是相互鼓励,我很期待看到他的比赛。

新京报:就像冬残奥会运动员一样,攀登也要面对寒冷的挑战,你如何应对?

夏伯渝:我从小有洗冷水澡的习惯。我出生在重庆,后来因为父母支援三线建设,一家人到了青海。那时候,热水不像现在这样充裕,洗上热水澡不容易,去澡堂要花时间还得花很多钱。为了节约和省事儿,我一年四季都洗冷水澡。

新京报:和健全人相比,你佩戴假肢登山有哪些困难?

夏伯渝:我经常碰到健全人想象不到的困难。遇到不算宽的冰裂缝,健全人小腿一蹬,就能跳过去。但我不能跳,只能跨。

戴着假肢踩在某个地方,这个地方平不平,岩石活动不活动,我根本感觉不到。由于假肢踝关节无法活动,上山和下山的角度没法调节,所以上山时,我只能用假肢的脚尖触地,下山时只能用假肢的脚跟走,特别费力。假肢脚的部分和地面接触面积小,还非常滑,所以更慢、更费体能,也更危险。

新京报:四十多年来,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你一直坚持梦想?

夏伯渝:我从小就脾气倔强,踢足球的时候,我心想自己一定要比别人踢得好。后来登山,第一次登珠峰就把我的脚冻掉了,尽管我没有脚,我也不想输给任何人。

我要证明自己,挑战自我,与命运抗争。所以我一直都在坚持,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打击,我也从来没有放弃。

新京报:2018年登顶成功后,你还在继续训练吗?未来还有什么计划?

夏伯渝:我下一步的计划是攀登七大洲的最高峰,并探险南北极,因为我还是很喜欢刺激的运动。我会一直攀登,直到登不动为止。所以我也一直在坚持训练,为今后登山储备体能。

新京报:你已经73岁,现在的训练强度如何?

夏伯渝:我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力量训练。负重10公斤的沙袋练下蹲,150个一组,练十组;引体向上10个一组,练十组;俯卧撑60个一组,练八组;仰卧起坐也是60个一组,练八组。还有飞燕挺背等运动,锻炼全身的肌肉。

完成训练后,我会从万寿路骑车到香山,20公里大概要骑一个小时多一点儿。登山和下山各50分钟左右,再骑车回家。

新京报:登上珠峰,对你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夏伯渝:我完成了我的梦想,40多年来的梦想。

■人物简介

夏伯渝,中国登山家。

1975年,夏伯渝登珠峰时帮助队友,导致双脚因冻伤被截肢。但他并未放弃登顶珠峰的梦想。2018年5月14日,夏伯渝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个依靠双腿假肢登上珠峰的人。2019年1月,他当选“2018北京榜样”。同年2月,荣获2019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