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6月2日,第34期海上院士讲坛在线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葛均波受邀出席讲坛,就心脏瓣膜的构成、心脏瓣膜的治疗手段、心脏瓣膜治疗的发展方向等话题,与听众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哪科更好(瓣膜疾病是人类长寿必须跨越的一道坎)(1)

6月2日,海上院士讲坛第34期在线成功举办。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受邀出席,通过新华社现场云、陆家嘴对话视频号的线上直播连线,为听众带来“老年心脏瓣膜病的微创治疗”的主题演讲。

论坛上,葛均波院士就心脏瓣膜的构成、心脏瓣膜的治疗手段、心脏瓣膜治疗的发展方向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葛均波院士表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速进展,退行性的心脏瓣膜病发病率高,对健康影响大,将成为制约人类寿命进一步延长的主要疾病之一。

海上院士讲坛“抗疫”云讲堂系列专场由上海证券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慢病康复专委会、上海市工业经济联合会协办,重点聚焦疫情与免疫力、病毒、心理、疾病等公共卫生话题。

瓣膜是心脏的“门”

葛均波院士将人的心脏比作一间两室两厅的房子,分别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连接它们之间的“门”就是瓣膜,其中右心房通过三尖瓣与右心室相连,右心室通过肺动脉瓣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通过二尖瓣与左心室相连,左心室通过主动脉瓣与主动脉相连。血液单向循环流动。

心脏瓣膜在其中起“单向阀门”作用,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因此瓣膜是心脏内非常重要的结构。“人体就像发动机,年久必然失修,心脏和心脏瓣膜也一样。当心脏之‘门’出现问题,如瓣膜出现狭窄和关闭不全,以及瓣膜结构和功能出现改变,就会影响血流的定向流动,从而使患者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葛均波院士表示,如果“门”打不开,血液无法正常通行,临床上会出现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憋气、组织缺氧等症状。如果“门”关不紧,血液会发生反流,则会出现心衰、胸闷、喘不上气、晚上睡不平、脚肿等情况。

葛院士提醒广大听众: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是危害瓣膜健康的重要因素,会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因此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有规律的作息,建议每天保持一定的运动量。

瓣膜治疗全介入,未来可期

心脏瓣膜疾病作为一种物理结构性改变,药物难以对其起到纠正作用,需要采用物理方式(如手术治疗)才能进行根本性纠治。此外在预防方面,目前也尚无明确有效的药物可预防心脏瓣膜病。

葛均波院士介绍,20年前,在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诞生前,人体心脏发生瓣膜狭窄,主要依靠外科治疗来换瓣。手术过程需要借助体外循环完成。置换的瓣膜有生物瓣、机械瓣。这其中要有大量的人力投入,同时需要防止各种交叉感染、并发症。

2002年4月16日,法国医生AlainCribier穿刺房间隔,从二尖瓣到主动脉穿入导丝,将人工瓣膜植入一名主动脉瓣严重钙化狭窄、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体内,完成了世界首例介入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TAVR)。此后的十余年间,瓣膜新产品层出不穷。随着器械进步,TAVR的安全性也在逐步提升,患者的预后大大改善。

来自流行病学的调查统计,我国心脏瓣膜病发病率为2.5%-3.2%。“如果按总人口数量和人均寿命77岁计算,我国心脏瓣膜病的患者超过400万人。”葛均波院士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脏瓣膜病成为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增。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居民寿命和生活质量。

葛均波院士介绍,传统外科手术需要在开胸、心脏停跳下进行,具有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等缺点,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太合适。微创介入治疗成为瓣膜治疗的新需求。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技术(简称TAVR)的出现,使得高龄老年心脏瓣膜的微创介入治疗成为现实。相较传统手术,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费用较低、效果不错。近10余年来,这方面技术突飞猛进,已成为最热门的医学技术之一。

追赶巨头脚步,诞生中国力量

瓣膜介入适应症从高危、中危到低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目前,医学界开始关注更早期的换瓣治疗获益,并且已经证实其可行性。葛均波院士表示,未来对于无症状主动脉瓣狭窄的换瓣治疗也可能会走上历史舞台。

在我国,TAVR手术虽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首例TAVR手术,正是由葛均波院士团队完成,从而正式宣布这项革命性医疗技术引进中国。

目前,我国有400余家医院完成了18000例TAVR(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这一数据与20年前的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相似,相信20年后的TAVR手术也必同现在的PCI一样,成为普通常见的手术,惠及更多的瓣膜病患者。

葛均波院士坦言:“在经导管主动脉瓣的研发上,我们和国际的差距不小,在经导管介入二尖瓣产品研发上,我国和国外的差距逐渐缩短,但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三尖瓣,国内外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心血管介入的产业版图中,从冠心病到瓣膜疾病,葛均波院士一直走在技术创新的潮头。作为一名医生,他也曾参与国内多个介入器械的研发设计、临床方案的引领。

2015年,他还主导成立了CCI(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成立的初心是以From the doctors, by the doctors, for the doctors为理念,推动国内的医疗器械创新。

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收看节目视频回放。

作者:强正量 刘思乐 陈 汉 俞可沁

视频:施剑平 胡晓峰 栾 雪 王禹煊

主持:朱家逸

图片:金伟良

统筹:卢小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