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记述了历朝历代的文成武将,帝王将相甚至于普通百姓等他们的思想,科学等各方面的成就。

这些典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知识体系以及思想传承;可以说,典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珍贵而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记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历程,铭刻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伟大创造,延续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神传承。

在后世中,我们通过这些典籍中的记载,了解前人的不断开拓精神,牺牲精神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在历史典籍中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用于今日中华文化的建设中,思考未来中华文明的承接传承。

而这些典籍中的典故,除了让后人能够不断的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之外,更多的是带给了我们思考,我们佩服前人的勇气,学习前人的智慧结晶,继而为今日的中华民族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在众多历史典故中,有一个成语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我想小伙伴们都是知道的,甚至大多数人都了解这个成语的出处以及它的历史典故;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重温下这个成语的历史典故,看看从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什么?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1)

图片来源于网络

释义-典故出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是古代一种非常规的军事手段,在历史上有非常多的成功战例;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起来,而表面上的种种行为活动只是用来迷惑敌人的一种手段,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声东击西很像,都是在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攻击路线,从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秦朝灭亡之后,汉人韩信封坛拜将,意欲出兵攻打项羽;于是表面上派人公开修筑栈道,以达到迷惑项羽的目的,暗中却由陈仓出兵,从汉中突然进入关中,继而揭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

这就是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处以及意思。

那么,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2)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秦朝统治被推翻之后,项羽自称为西楚霸王,由于他的实力最为强大,于是擅自给参加反秦的各路将领封王,他先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王;但是在这十八路诸侯王中,项羽唯独忌惮的是刘邦。

因为早期项羽曾经跟各路诸侯约定,谁能首先攻下秦国首都咸阳,就封为关中王;可偏偏刘邦剑走偏锋,第一个进入咸阳。

他担心刘邦将来造反,跟自己争天下,于是跟手下谋士商议,不愿意封刘邦为“关中王。”也不愿意让刘邦回到自己的家乡沛县,而是决定将刘邦分封到穷山僻壤的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区),封为汉王。

巴蜀地区自古就是穷山僻壤之地,树木林深,毒虫蚁瘴众多,且百姓大多还未完全开化;古代的诸侯王很少有去往巴蜀地区的,只有那些犯了罪的人才会被贬到这等地区。

而巴蜀地区自古山路崎岖,悬崖峭壁无数,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因此,只要刘邦进入巴蜀,那么首先要解决几万人马的吃喝问题,其次是发展壮大,最后才是出蜀;而这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不好解决。

不仅如此,项羽还封秦国降将章邯等为王,让他们封锁汉中,不让刘邦出蜀。

而项羽自己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淮河流域等一大片肥沃土地,并且自称为:西楚霸王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3)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此,项羽的这一策略,基本上等于是废了刘邦大半武功。

刘邦以及其他各路诸侯虽然很不爽,但是慑于项羽的实力和威望,他们不敢违抗,只能听令行事。

就这样,刘邦带着三万人马,跋山涉水,取道杜南,经栈道入汉中。

进入汉中后,为了防止章邯的袭击,也为了麻痹项羽,让他认为自己真的不打算出来了,这辈子只打算老死汉中,从而对自己产生懈怠防备;刘邦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来的几百路栈道,全部焚毁。至此彻底打消了项羽的防备心理,认为刘邦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4)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不到半年,一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已经渐渐对项羽失去了耐心,开始计划着举兵反抗。

首先按耐不住的是齐王田荣,他在齐地高举反抗大旗,很快便占领了三奇。项羽亲自率军镇压。

而此时的刘邦很敏感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接受了丞相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为了蒙骗章邯,韩信命令士兵公开修复栈道,其实就是做给项羽看的;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项羽十分不屑,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他认为:几百里栈道的修复,工程浩大,还是在悬崖峭壁上搭木铺桥,这个工程没有一年半载根本无法完成。而且就算刘邦好不容易成功了,周围还有章邯等大将镇守,根本不足为虑。于是,项羽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等平定了三齐之后再去收拾刘邦也不迟。

但是,项羽不知道的是,他此次确确实实的中了刘邦的声东击西之计,就在项羽率军跟田荣大战的时候,韩信率军从西边陈仓出兵,进攻关中。项羽麾下大将章邯中计,率军仓促前往陈仓堵截韩信,却被占据有利地形的韩信打败,章邯战败而逃。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5)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此,刘邦迅速平定三秦;再之后,刘邦大军在韩信的指挥下,挥师东下,一路势如破竹,百战百胜;从此,汉军声威大震。

再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楚汉相争了;所有诸侯都被扫灭完之后,刘邦迎来了跟西楚霸王项羽的决战,从此揭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不仅让刘邦率领的汉军在入关第一战中大破章邯,也为刘邦在之后的楚汉相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更加奠定了刘邦在之后登基称帝,建立了汉朝政权。

可以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计策和行为是刘邦整个人生的巨大转折点,奠定了刘邦的大业;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最终走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6)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三十六计,暗度陈仓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经典战例,历来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它奠定了刘邦霸业的开始,后世有很多的兵法家效仿韩信,直到近现代的很多战例,都能看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影子,也直接成就了“三十六计”中的“暗度陈仓”

三国后期,当时的魏国实力强大,在司马昭执政时期,意欲一举灭蜀,于是派出三路大军,十几万兵马,兵分三路进击蜀国。

魏军攻势凶猛,接连获胜,很快就占领了蜀国大片领土。但是,当魏军一路打到剑阁的时候,当时统帅蜀国大军的将领是姜维,他带领蜀国将士,凭借着剑阁险要的地理优势,把魏军拦截在剑阁之外;而这时候的魏军,久攻不下,加上粮草短缺,本来计划中退兵。

可这时候,魏军另一路大将邓艾率军从阴平赶了过来,他派出了几路探马,查明当地的地理形势,终于找到了一条通往成都的小路;但是这条小路,已经几百年没有人通行了,且群山峻岭,道路崎岖,很难行走。

魏国十几万大军继续在剑阁与姜维对峙,而邓艾命人准备干粮,绳索等设备,带领大军从另一路穿山越岭,最后翻越悬崖峭壁,终于打通了通往成都的道路。

最终,邓艾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成都城下,蜀国皇帝刘禅接到战报,想都没想就开城投降了。

而邓艾,通过“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计策,一举灭亡蜀国,成就盖世之功。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7)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使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一计策的将领有很多,就是在近现代的很多战争中,也能看到这一计策的影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引以为豪的马奇诺防线,在德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之下,瞬间告破。

马奇诺防线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为了防止德军入侵,花费十几年时间,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的一条长达数百公里,从空中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地下的一体式防御工事,号称当时世界上造价最高,最坚固的防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德军势如破竹,横扫欧洲,但法国在当时却并不害怕,因为他们有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奇诺防线,足以抵挡德军的进攻;却不料,德国在与法国的战争中,没有从正面突破马奇诺防线,而是采用闪电战术,迂回攻占比利时,再从法比边境突破法国边境,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而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袭击其背部而失去了作用。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引以为豪的最强防线马奇诺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成了彻底的笑话,法国也在一个月后被德国灭亡。

同样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登陆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型代表。

当时为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盟军制定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行动计划。

但是为了减少牺牲,盟军指挥部决定运用“暗度陈仓”的计策,制造了很多的假象,让希特勒认为盟军的登陆地区是加莱而不是诺曼底,以确保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最终,在盟军一系列疑兵之计的影响下,希特勒以及德军统帅部一直认为盟军的登陆地区是加莱。

1944年6月5日,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顺利突破了被希特勒大肆吹嘘的“大西洋壁垒。”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迎来了最大的转折点,加速了以德国为首的第三帝国的灭亡。

其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这个计策,不仅在战争中被大量运用,在商场中也有众多的案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两千多年来,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三十六计引蛇出洞的故事(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吗)(8)

诺曼底登陆剧照

四:后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短短几字却道尽了真谛。

回顾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虽然有很多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亡,但那些通过文字记载的文化典籍,历史故事却从未中断,一直流传至今。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不断的发展壮大,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这些精神追求以文字的形式,真实完整的镌刻在历史文化典籍当中,形成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继而绵延发展至今的宝贵财富。

它们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源泉;更是千万万万炎黄子孙奉为精神食粮的万世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