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平日没有严重疾病。偶有不适,到温泉疗养一段时间,或用药,很快就能痊愈。自从康熙二十二年五台山之行,太皇太后再也没外出,可能健康状况不如从前。二十四年(1685年)八月二十九日凌晨,太皇太后突然中风,“右手伸展不直,语言不清”。这场病比较重。但由于治疗及时,病情很快好转。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太皇太后圣体违和”。病情严重,康熙的文字中说过是“疹患骤作”,也说过是“旧症复发”。不论是什么病,总之一开始就很重,而且“一旬以内,渐觉沉笃,旦夕可虑”,康熙“益加恐惧”,“五内忧灼,莫知所措”。

  为了挽救祖母的生命,他想尽了一切办法,做了所有他所能做的事。宫中御医是高水平的,可是“御医诊脉,皆云深可忧虑”。他又查阅医药文献,亲自调药,遍问方医,均回天无术。

  康熙试图用好生之德,求得上天对祖母的眷顾和默佑,特于十一月二十七日,谕刑部:所有内外问刑衙门,除十恶死罪及贪官、光棍不赦外,其余已经奉旨监候死罪重犯,概行减等发落。

  两天过去,太皇太后的病势非但不见好转,而且危象渐增。康熙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搜索出多年前的一份记忆。那年大旱,他在宫中设坛祈祷苍天赐雨,长跪三昼夜,第四天,又步行到天坛虔诚祷告,“油云忽做,大雨如注”。于是心中升起一线希望,以为“精诚”可以感动上天,为了给祖母祈求永年,决定再亲临天坛致祭。

康熙生命中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康熙35日衣不解带)(1)

 十二月初一日,早六时左右,康熙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文武官员,自乾清宫步行到天坛致祭,恭祈太皇太后转危为安。行礼过后,太常寺官员宣读康熙亲笔祝文。其词意恳切,感人肺腑,呼吁皇天,“伏恳悯念笃诚”,保佑祖母太皇太后病体痊愈,健康长寿;他情愿自己减寿,增加祖母的寿命。

  康熙听读祝文,“涕泪交颐”。陪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文武官员,无不感动涕泣。祭毕,康熙立即回慈宁宫侍候祖母。皇孙的虔诚,使祖母受到莫大安慰,由于心里高兴,“饮膳少加”。御医诊视,也说“脉息较前顿觉平和”。然而,精神作用引起的病情缓解,毕竟是暂时的,仅过一两天,又出现反复,这一次,康熙对苍天大失所望。他最“抱痛于心”的是,用自己的寿命换取祖母的延年都未能如愿,从此知道“天道幽远,难可期必”,再也不躬亲祈祷。这件事深深刻在他的心中,乃至30年后,重新提起,仍“流涕呜咽,不能自止”。

  这位独断乾纲,敢于挑战恶势力,不曾被任何困难压倒的皇帝,面对要夺走祖母生命的病魔,毫无办法,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终日以泪洗面。他能做的,只有在病榻前尽孝,陪伴生命垂危的祖母心满意足地走完她人生的最后里程。

  康熙最初几天还能抽空到乾清门听政,从二十九日起,已因祖母病情进一步加重,不便离开。

  太皇太后是颗福星,她一卧病,孙男弟女全围上来照顾,二女儿阿图、儿媳皇太后、孙儿裕亲王福全、皇后佟佳氏等,不离左右。康熙从太皇太后违和第二天起,就夜以继日在祖母床边护理,检方调药,侍奉饮食,35昼夜衣不解带,食不甘味。祖母宁静休息时,他“隔幔静候,席地危坐”,一听到太皇太后的声息,立即到榻前,“凡有所需,手奉以进”。仅糜粥之类就备有30余种。只要太皇太后说想用什么、吃什么,竟“一呼即至”。原来,康熙想得十分周全,应有尽有。太皇太后备受感动,用手抚着皇孙的背,垂泪赞叹说:因为我的病,你“日夜焦劳,竭尽心思”,所有服用和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际不想吃什么,说想要什么,只不过借以支吾搪塞,“安慰汝(你)心”。谁知你都事先令人准备好,放在那儿。“如此竭诚体贴、肫肫(诚恳的样子)恳至,孝之至也。”唯愿天下后世,人人效法你,像你一样大孝。

康熙生命中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康熙35日衣不解带)(2)

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半夜十二时左右,太皇太后病逝于慈宁宫,享年75岁。这位老人临终时留下遗诰,简要回顾了一生经历,不居功,无遗憾;对晚年生活甚为满意;对国家大事有所嘱托。原文主要部分如下:

  予以薄德,幼承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登聘,获奉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不幸龙驭上宾,痛不欲生,誓以身殉。诸王大臣,以世祖皇帝方在冲龄,继承大统,保护靡托,合辞坚情,勉留此身。抚育教训,未尝少懈。十有九年,重遭不造,世祖皇帝崩逝。悲悼予怀,益无意人世,告天吁众,冀申初志。诸王大臣,复以今皇帝冲龄践祚,正须鞠育,恳请再四。予顾此藐孤,难忍捐弃,勉抑哀衷,相依岁月。

  今皇帝至孝性成,诚切肫恳。视膳问安,朝夕罔间。备物尽志,无所不周。屡荐徽称,尊崇斯极。终始惟一,几三十年。予因兹敬养,遂使两世哀感之怀,大为宽释。且皇太后奉事勤恪,予心甚安。但念世际升平,皇帝纯孝,亘古所无,予正可诞膺福祉。奈年齿逾迈,时用自伤。顷当寝疾,皇帝躬省药饵,寝食捐废,步祷郊坛,竭诚呼吁。乃数尽难挽,遽至弥留。予寿七十有五,得复奉太宗文皇帝左右,愜予夙心,夫亦何憾。

  今皇帝励精图治,爱育苍生,海宇乂安,兆姓乐业,天下臣民颂太平之庥者,功归启佑,予殁有荣施焉。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今古,恐过于悲痛。宜勉自节哀,以万几为重。中外文武群臣,恪恭奉职,勿负委任,以共承无疆之福。

  其丧制,悉遵典礼,成服后三日,皇帝即行听政。其持服,依世祖皇帝遗诏,以日易月,二十七日而除。

康熙生命中最后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康熙35日衣不解带)(3)

 太皇太后回顾充满苦辣酸甜的一生,口气平静,无怨无悔。虽先后遭夫死子丧的不幸,两次痛不欲生,但为了抚育幼年皇帝——顺治、康熙,她接受劝阻,“勉留此身”。康熙帝的至孝,抚平了她内心的创伤,宽释了她两世哀感之怀。国家进入升平岁月,皇帝纯孝,她正可尽享清福,无奈年迈数尽;到太宗皇帝身边去,是久怀的夙愿,没有遗憾。她知道皇帝“至孝性成”,恐过于悲哀,嘱咐康熙帝以国事为重,宜勉自节哀;文武群臣恪尽职守,勿负委任。

  康熙并非不懂生老病死的道理,但感情上接受不了痛失祖母的打击,他悲痛欲绝,呼天抢地,哭无停声,饮食不入口,以致昏迷。从此,直到康熙老年,每当想起祖母,“念教育厚恩”,仍感“哀痛实难自禁”而痛哭流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