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于影视剧的影响,人们对于“茅山道士”这一称谓并不陌生,但是说到茅山道士的辉煌历史,或许很多人就要一问三不知了。

茅山派阵法有什么(茅山派的辉煌历史)(1)

茅山(资料图)

茅山之所以叫茅山,不是因为漫山遍野的茅草。而是因为这里是三茅真君修道的地方。

相传西汉景帝时,陕西渭城南关人茅盈18岁时弃家入恒山修道,始元五年来到句曲山,结庐修道,采药炼丹,为人治病。其弟茅固、茅衷弃官寻之,也先后来到句曲山修炼得道,世称“三茅真君”。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后来被道教认定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不但适合清修,而且盛产各种中药材。所以后来的茅山盛产炼丹高手,就一点都不奇怪。三茅真君以降,历代茅山道士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譬如唐代传奇《无双传》中,王仙客因得茅山道士以“服之者立死,三日却活”的丹药相助,才得以瞒天过海、掩人耳目。

然而三茅真君终究不是当地人,而是外来户。所以,即便炼丹水平高超,也并不怎么受本地人待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曾历数当时可以修道合仙药的江南名山,句容茅山并不在其列。葛洪就是句容人,他对自己家乡的茅山竟然如此“忽视”,说明直至东晋初期茅山仍非修道圣地。然而这一切随着一位女道士的出现,开始改变了。

茅山派阵法有什么(茅山派的辉煌历史)(2)

南岳夫人魏华存像(资料图)

这个人就是上清派的鼻祖,南岳夫人魏华存。魏华存出生在仕宦家庭,得道后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亲授杨羲,并让他用隶书写出,再传给丹阳许谧、许翙父子。他们将上清派的思想带到茅山地区,充实了当地道法的理论基础。而其后活动于茅山的上清派历代祖师基本上或出生于士族大家,或为饱学之士,这样的领袖人物从一开始便赋予了上清派与众不同的贵族和文人气质。

当然,他们跟政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南齐、南梁两朝,曾明确支持过上清派活动的皇帝、朝臣名单,南齐有十三人,梁代有七人,包括三位皇帝(齐世祖武皇帝、太宗明皇帝、梁武皇帝)及萧遥光、萧伟、沈约、吕僧珍等朝臣。

尤其是茅山上清派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真人,即便是笃信佛教的梁武帝也对他礼遇有加。国家遇有大事,无不前往咨询,书信不绝,有时候一个月要写好几封。每次梁武帝得到陶真人的书信,都要烧香虔受,恭敬之状,无以复加。故时人称陶弘景真人为“山中宰相”。

茅山派阵法有什么(茅山派的辉煌历史)(3)

茅山上清派的集大成者陶弘景真人(资料图)

其后,因为陶弘景渊博的学识,也深得当时贵族的推崇,所以茅山上清派日渐兴盛。直到唐代有许多著名的茅山道士,生前深得优宠,死后备极哀荣。而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皇室所赐“先生”称号。学识道法上的精深以及政治上的助力,使得茅山道士名震天下。比如武则天虽也是笃信佛教,但对茅山道士却十分尊敬。她曾追赠王远知为金紫光禄大夫,后又改谥号为升玄先生,对潘师正死后亦追思不己。

那么,为什么茅山本来是个外来户,后来一下子就火了呢?那是因为两晋时期北方战乱,皇室和贵族南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两个现象:其一是流民将所崇奉的神仙带到了江南新居地;其二是神仙知识的传承者和制造者——道士们——的南渡。这样不但信仰的人多了,而且理论基础也深厚了。更重要的是,像三茅真君这样从北方“迁徙”过来的神仙,在政治上一下子变得无比正确了。不但正确了,连名字的前后缀都发生了改变:大茅君的位号变成了“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中茅君是“地真上仙定录神君”,小茅君为“司三官保命仙君”,这些信仰职责均与东岳泰山有关。

其实这种观念是有其来历的。在汉晋时期,民众的生死问题本来是由泰山府君掌管的,西晋灭亡后,泰山大部分时间处于胡人政权的统治下,侨居江南的流民死后归往何处,便成为一个显见的问题。

茅山派阵法有什么(茅山派的辉煌历史)(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