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

北京,历经辽、金、元、明、清的五朝都城,如今成长为共和国的心脏。长在北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汇聚的中心,古老与现代完美交织的城市,得天独厚的环境培养了这里的人们广博的见识与豁达的胸襟,深远而悠久的历史赋予这座城市气度与力量。“探索京城”专题将分为20期,用笔者的相机,从不同角度带你细致探索“四九城”里好玩、好逛、好吃的去处。


人们常说,北京是一座多元化、具有包容性的国际大都市。宗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无论是本土宗教——佛教、道教,亦或是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你都可以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寻觅到它们的印迹。这也正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又一例证。这一期“探索京城”专题楠哥带来:多元信仰并存,探访北京的20处宗教场所。

Part 1 佛 教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

佛教在文化领域涉及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给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增添了极丰富的内容,其中佛寺是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

雍 和 宫

雍和宫最初是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的一座王府,雍正即位后,改雍亲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即位的乾隆帝也诞生于此,雍和宫一连出了两位皇帝,使雍和宫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改为红墙黄瓦,与紫禁城一样规格。此后乾隆将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此,又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的寺院,使雍和宫具有了供奉祖先的宗庙和奉佛的寺院的双重性质。

如今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佛寺,寺内红墙黄瓦、丹青彩绘、奢华大气,每年香火不断。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3)

潭 柘 寺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相传明成祖朱棣在修建北京城时,设计师是其重臣姚广孝,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样子修建的。因此,北京民间有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潭柘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其间,环境优美。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4)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5)

白 塔 寺

妙应寺因寺内有一白塔,因此俗称白塔寺。元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为庆祝元大都落成,元世祖忽必烈在北京建一寺一塔,此后这里成为元代皇家在大都城内最重要的寺院。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6)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7)

万 寿 寺

万寿寺原称聚瑟寺,初建于唐代。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改为万寿寺沿用至今。万历皇帝曾一度将著名的永乐大钟移到此处。

万寿寺深庭广厦,琼楼玉宇,雕梁画栋,极其宏丽。其间曲栏回廊,御书碑亭,青石假山,古道地宫,苍松翠柏,错落有致,占地三万余平方米,因此有着“京西小故宫”的美誉。万寿寺现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以明清时期的艺术品为特色。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8)

大 钟 寺

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朝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因寺内珍藏一口明永乐年间所铸巨大佛钟,故又俗称为“大钟寺”。永乐大钟是在明代铸造技术最发达的时期铸成的,是这一时代集冶金技术之大成者,清雍正十一年被从万寿寺移至觉生寺,现在成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9)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0)

五 塔 寺

五塔寺原名真觉寺,初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寺内高石台上有五座小型石塔,故被俗称为五塔寺。现在的五塔寺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除了主体的金刚宝座塔外,还收藏有各类北京地区石刻文物。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1)

法 源 寺

法源寺原名悯忠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寺院,可追溯到唐代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为完成唐太宗遗愿而拨款动工修建。清朝雍正十一年,悯忠寺改名法源寺并沿用至今。

法源寺内树木繁茂,其中有一样驰名京城——丁香。每年五月,满院清香沁人心脾,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2)

广 济 寺

广济寺是北京著名古寺,始建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历史悠久、文物巨丰,在国内外佛教界享有崇高声望和广泛影响。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3)

天 宁 寺

现存的天宁寺建造于辽代,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朱棣将原已破烂不堪的寺院重新整修一新,改为天宁寺并沿用至今。寺内的天宁寺塔是一座密檐实心砖塔,坐落在方形平台之上,总高57.8米,曾一度占据京城第一高度多年。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4)

红 螺 寺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年,位于红螺山山前的千亩苍翠的古松林之中,形成一幅“碧波藏古刹”的优美的画卷。古寺内,以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银杏树最为有名,每到秋天,黄色银杏与这古朴的寺庙就成为了绝配。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5)

护 国 寺

护国寺始建于元代。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曾对寺院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如今护国寺的整体建筑早已不在,只剩下一座金刚殿。护国寺的远名已经被护国寺街道所取代,街道两边是重点打造的以京味小吃店。现在一提护国寺,就是指护国寺小吃。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6)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7)

隆 福 寺

隆福寺始建于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随着历史的变迁,原本的隆福寺现在已经荡然无存。如今隆福寺地区被改造成了一个全新文创生态圈,在隆福大厦的顶层,重现了当年寺院的盛景。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8)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19)

Part 2 道 教

道教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形成和确立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观与佛寺同源于中国的四合院建筑,因此形制基本相同,只是殿宇的名称有所不同。另外道观里没有塔、幢等佛教特有的构筑物。道家是多神论者,他们的神仙比佛教的还要多,因此需要的建筑面积也大。

白 云 观

白云观始建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自明清以来,北京盛行在春节期间前来白云观参加庙会、拜本命神、摸石猴、打金钱眼等民俗活动。

古老的白云观,如今已成为首都北京的一大名胜,也是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白云观很久以前就有“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的传说,所以来白云观的人们都不忘去摸一摸那三只形态各异的小石猴,以祈求平安。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0)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1)

东 岳 庙

东岳庙初建于元代,因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而得名。此后庙宇虽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总平面仍是依照元朝之旧。

东岳庙现如今已开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每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会策划并实施形式多样的传统民俗活动。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2)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3)

Part 3 伊 斯 兰 教

清代之前,北京的回族人大都住在东单、东四一带。清朝入关后,顺治皇帝要求城里按指定区域留住满蒙八旗,其他民族一律迁出。当时很多回族人被赶到了南城牛街、广安门一带,牛街礼拜寺遂成北京最大的清真寺。

牛街礼拜寺

传说牛街礼拜寺最早建于辽代(公元966年),由一位来自阿拉伯的传教道士创建。现存的建筑是经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重建的。如今的牛街礼拜寺是北京最大的伊斯兰教场所,其所在的牛街区域,也是著名的清真美食街。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4)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5)

Part 4 天 主 教

早在明末清初之际,开始有天主教的外籍传教士在北京地区传教,并在此后兴建了俗称南堂、东堂、北堂、西堂的四座天主教堂。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的文化对中国开始更多的渗透。

宣武门教堂

宣武门教堂,俗称南堂,最早是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兴建的。1904年第四次重修,南堂主堂采用巴洛克风格,这就是人们今天看到的宣武门教堂的建筑。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6)

王府井教堂

王府井教堂,俗称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1884年,东堂重建,采用砖木结构罗马式风格。1904年东堂再次重建,基本维持1884年版的样子,保存至今。

2000年北京市政府将东堂内外整修一新,拆除院墙,扩建堂前广场,还加了喷泉地灯。厅内雕像洁白,入夜灯光绚丽,成为如今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一处别致的建筑。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7)

西什库教堂

西什库教堂,俗称北堂,最初是由两位法国传教士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立的中式小教堂。1964年,北堂原址建立起了一座哥特式教堂。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西什库教堂的主堂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石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8)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29)

西直门教堂

西直门教堂,俗称西堂,最初是在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兴建的,其主堂为哥特式建筑。西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中历史最短、规模最小的一个,教堂在周围建筑的映衬下显得颇不起眼,但教堂内部高大的科林斯柱和尖顶券窗使得教堂从内部看起来高大华丽。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30)

Part 5 基 督 教

“基督教”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基督教包含了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别。而在中文的语境里,“基督教”在多数情况下是其狭义的解释,即单纯指新教,有时为了避免歧义也叫作“基督新教”。这里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场所就是新教场所。

崇文门教堂

崇文门教堂又称亚斯立教堂,最初建于1870年,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基督教堂。

北京宗教碑型介绍(探索京城第12期多元信仰并存)(31)

特别声明:本篇首发于个人微信公众号,图为原创,请勿私自转载。部分文字借鉴网络,及《文明游北京》系列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