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回老家看外婆,经过临海小芝镇利岙村时,看见水稻田的田埂上打了很多架子,上面晒满了米面,金色的稻穗、绿色的稻叶和白色的米面互相映衬,在阳光下铺天盖地,特别好看,赶紧下车去拍照。
“米面”是台州的特产,这样的叫法也只在这座沿海城市出现(很多人说散装江苏,在我看来,台州散装得更夸张,不仅是精神上的散,是肉体上都七零八落)。因为台州的地理环境,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相同一种东西在各县甚至邻村都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米面,也叫米干或面干。
有人说,米面其实就是米线,但真正认真比较过两者味道的人,一定不会接受这种说法,因为米面和米线的制作工序和口味并不相同。
临海小芝镇利岙村是远近闻名的“米面村”,这里的细米面已有几百年加工历史,采用优质早稻米作为原料,纯大米制作,纯天然晒干,绿色健康环保,外形细如发丝,内核却刚硬无比,因为具有既煮不糊、又炒不砣的神奇体质,吃起来却又口感柔软,还有一股浓郁的米香味,堪称最具“台州人的硬气”的食物。
台州米面的传统工艺是“双蒸双熟”,需要经过磨浆、压浆、搓果、蒸、搓软、压榨成丝、复蒸、松丝、晾干等工序,过程繁琐,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在路边遇到的这位大姐告诉我们,他们两口子,每天半夜就要开始忙活,一直到次日下午5点钟左右,非常辛苦。
从蒸笼里出来的米面很容易粘在一起,这时,放在水中容易把粘在一起的面分散开且不易断,如碰到粘在一起的米面需用手搓散,使它不粘在一起,之后挂在竹竿上。
将挂有米面的竹竿支在通风处,天气晴朗时,晒上一天便可,晒干后的米面可保存一年。
稻田和米面,一个是原材料最初的样子,一个是加工好的成品,放在一起展示,对农民来说是生活日常,在摄影爱好者或是文字工作者眼里,却是能够上升到美学和哲学高度的一种存在。
多么美好的画面。
在我们停车拍照期间,没有遇到一个同好,可见这里还是旅游真空地带,当地人也没有挖掘到晒米面这个很好的拍摄主题,还蛮可惜的。
大姐说,他们生产的米面最后卖给厂里(工厂再统一往外销售),工厂收购价是3.5块一斤,他们家做米面大概年收入10万不到,结合台州的平均收入、消费水平和工作时长,10万确实算少的了。
今年上半年,柳州螺蛳粉上过好几次热搜,成为宅家抗疫的吃货们疯抢的对象,导致洛阳纸贵一粉难求。从本质上来说,台州米面和柳州螺蛳粉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两者的原材料几乎是一样的,但身价却差了10倍——螺蛳粉的售价是每斤30多块。
螺蛳粉价高却火出圈,台州米面物美价廉,在疫情期间却几乎滞销,其中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品牌效应,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在市场上是没有竞争力的。但从食客角度来说,这又是个好消息:花小钱就能吃到真正的好食物。
惊不惊讶?因为原材料和工艺,台州米面虽然细,却煮不烂炒不坨。
台州米面吃法很多,最经典的莫过于炒米面和姜汤面。
炒细米面是当地最为传统的吃法。开水烫软米面后捞出控干,加适量油和酱油搅拌均匀。热油锅炒好鸡蛋备用,猪肉丝炒香,加米面不停拨炒,再加入鸡蛋、绿豆芽、洋葱,以及自己喜欢的虾等,炒至酱色均匀米面松散,加葱花即可出锅。我喜欢此时将炒好米面稍微压实,沿锅底淋入半勺油,转小火,慢烘四五分钟,米面锅巴堪称人间极品!
姜汤面是台州米面另外一种至关重要的呈现方式。在台州,有坐月子必吃姜汤面的习俗。顾名思义,姜汤面就是用姜汤去煮米面,然后加入各种虾蟹蛏子肉丝鸡蛋丝小白菜,对于豪横的台州人来说,每一碗简单的姜汤面最后都会演变成奢华又低调的大餐。
台州有很多很多独特的小吃,米面并不是最典型的,但却具有更深层次的寓意:虽然价格不贵,但却被视为亲朋好友间赠送的佳品。住新房、老人做寿、女子坐月子、过年走亲戚时,亲朋好友间赠送礼物时都会有米面,旧时还会在上面放一张大红纸条,极具仪式感。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看上去晶莹剔透、味道绝美、又经常被误会成“米线”的台州米面,你吃过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