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风豪情势如虹

­——评说能演善导的艺术家丁建英

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罗云

丁元英经典(英风豪情势如虹)(1)

著名导演、本文作者:罗云

前辈艺人曾说过:没有十年功,难演大武生。

丁建英上汤阴县戏校学艺一年,进汤阴县豫剧团,在舞台上摔打、磨炼六年,后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深造三年,经过十个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刻苦努力,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这种长期的艺术积累,为他以武生行当立足于省会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我辞去省豫剧一团业务团长回到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恰逢丁建英被调入一团工作,可惜我与他失之交臂。可后来我作为省戏曲青年演员大赛的评委时,观看了丁建英的参赛剧目《打金砖》。该剧是京剧名家于魁智在继承中创造的文武兼备、唱做并重的大武生戏,技巧性高难度大,相当吃功。而丁建英的知难而上,以不凡的功力演绎出豫剧版的刘秀的舞台形象,颇具特色。我惊喜的发现他是一位十分难得可造就的豫剧大武生演员,体格健壮,形象丰满,目光炯炯,神定气足,以高亢激越的声腔,娴熟老练的翻、摔绝技,把刘秀幻觉中惊魂难定的神态,解释的深刻而真实。难能可贵的是,他不炫技,不卖弄,技为戏用艺为情使,演人入心形神俱佳,赢得评委一致好评,荣获表演一等奖。

丁建英生活照

果不然,丁建英不负众望,在《血战金沙滩》中担纲主角杨延龄,唱念做打集于一身,技艺精湛,日臻成熟,在刻画人物上下足了功夫。他演的虽是一位英雄人物,但没有一味的表现英雄气色,不做状、不做态、不做秀,而是从特定的人物出发,无论是对父母的孝敬,与妻子的惜别,为弟弟们的守护,替宋王赴国难,都倾注了真情实感,不温不火,顺情合理,分寸适度。他的唱腔洪亮舒展,激昂慷慨,情溢意纵,刚柔并济。尤其手持宝剑与众辽兵开打,干脆利落,身形矫健,威武雄壮,气势夺人,打出杨延龄不屈不挠的性格,打出杨延龄奋勇杀敌的决心,打出杨延龄视死如归的精神,难以遏制的满腔激情喷发而出,剑指长空,气壮山河。

丁元英经典(英风豪情势如虹)(2)

丁建英在《孝庄皇太后》剧中饰演多尔衮

我还有幸看到过丁建英在《孝庄皇太后》剧中饰演王爷多尔衮,虽是二号人物,却能对多尔衮的性格把握十分准确,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表演的沉雄大方,气度不凡。丁建英把多尔衮对孝庄皇后既爱又恨的情焰深藏心底,从中渗透着怨与忧的矛盾心态若隐若现,传递出大英雄对待特殊女人的那种无奈而又不舍的两难境地,开掘的细致入微,欲纵还收,其深度很见光彩。那时,也让我无形中感到丁建英的脸型、眼神,表演气势和舞台风度与钱浩亮有几分相似之处,足见他的舞台形象和艺术造诣堪为上乘。

丁建英所演的三个人物形象,都是以武生行当应工,在人物塑造上不但不雷同,而且各有侧重和特色。一代君王刘秀以惊恐悔悟为形神;一员大将杨延龄以英武刚烈而见长;一朝护国重臣多尔衮以雄豪威仪而取胜。丁建英对三个人物的精心打造,热情而不浮夸,激情而不放纵,真情而不做作,充分彰显了他表演艺术的可塑性和创造力。

丁元英经典(英风豪情势如虹)(3)

丁建英在《苏武牧羊》中饰演李陵

丁建英由演员转为导演后,虽然执导了几出大戏,初露锋芒,显现出卓尔不群的睿智和天分,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怀着锐意进取之心,到中国戏曲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开启了导演理论知识的新天地,凭借他已有的舞台实践经验去感悟导演理论对导演创造舞台艺术的指导意义。悟而得之,得而用之,在组织舞台行动上遵循戏曲美学规律,将有限的舞台转换成无限的境地,在“有”与“无”之间,“逼真”与“写意”之间,亦能“超然物外,得其环中”,把导演的再创造,发挥整体功能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无不来自于他的理性、经验、技巧的综合素质。我有幸看过《苏武牧羊》的拉场排练和在省人民会堂的公演。我既领略到丁建英导演的胆识和勇气,更钦佩他没有对大制作所迷恋,不以“宛若大片”为满足,不被掌声、喧哗所止步,而是历时六年反复修改、锤炼,剧本数易其稿,舞美不断调整更换。特别是对全剧的整体艺术处理,注重海纳山容式的吸收和借鉴,大胆融合了话剧、舞剧、歌剧、武术和影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运用大线条、大色块、大铺排、大气氛、大开大阖的戏剧结构,大爱大恨的情感宣泄,创造具有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品牌名剧。我认同丁建英对《苏武牧羊》所作的导演阐述,“从策划到二度创作,以及表演风格,舞台样式等,都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融入有助于《苏》剧创作的创新元素。最终完成以戏曲元素为主体,以歌舞演故事的高度统一体”。在此前提下,他还特别强调“把握苏武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碰撞交流的内心活动线”。他多面向的处理人物,从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特定的情境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使人物在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和情感变化中加以展示。从苏武奉旨出使西域的雄阔高远,到被匈奴单于把苏武流放北海牧羊的苍凉悲怆;从苏武对做诱饵的女胡由疑惑防范,进而感激信任,结为百年之好的态度转化,到苏武与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展开尖锐的矛盾冲突,都是在跌宕起伏的节奏对比中,使苏武的形象塑造充溢着生命的张力。

艺术实践证明,继承是基础和前提,创造是手段,提高是要求,发展戏曲艺术才是真正的目的。就舞台艺术的现状看,在继承与创新的选择和把握上,不得不认真权衡利弊。客观的说,《苏武牧羊》的舞台整体呈现,略感偏重于话剧的舞台建构,无意中减弱了戏曲的韵致和风范。但从另一方面看,该剧的舞台艺术风格,有力的张扬了历史的厚重、历史的精神,以及深远的现实意义,“拓宽了豫剧艺术的表现领域,呈现了豫剧另一种风格”。

丁元英经典(英风豪情势如虹)(4)

丁建英导演在执导《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的横空出世,无不倾注着丁建英导演对戏曲迈向现代化的执着探索精神,而这种持之以恒的探索在《蔡文姬》剧中,更加稳健和理性自觉。该剧最初发韧于文豪郭沫若的大手笔,由焦菊隐执导的话剧《蔡文姬》,随后出现了上海昆剧的《蔡文姬》,河北梆子的《文姬归汉》,罗怀臻的京剧《建安轶事》,以及豫剧《蔡文姬》,虽然故事情节各有侧重,却大同小异,都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主旨的烛照下,悉心描写旷世才女蔡文姬归汉续写后汉书的文化使命,一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珍惜文姬才华,怜悯文姬一生悲苦命运,广罗人才的博大胸怀。导演丁建英对豫剧《蔡文姬》作了挥洒自如,情感磅礴,别具一格的舞台诠释。他不受历史真实的局限,重在把握历史精神,开拓历史的神韵,洞见人物潜在的心路历程和情感流向,挖掘人性、人情的广度和深度,在组织戏剧冲突和人物的具体行动上,形象化的揭示任务的内心活动,演化出理致蕴深的人生况味。

导演在处理“归汉”一场,致力于传达蔡文姬远离故土十二年的思乡之苦,和闻之曹丞相派汉使接她归汉,难掩与左贤王和一双儿女的分别之痛。“洞房”一场,注重表现文姬饱含满腹苦衷,不得不婉言拒绝董祀及其复杂的内心痛楚。“惊变”一场,董祀决意放文姬北归与一双儿女团聚,曹操假借杀董祀挽留文姬,文姬惊变奔赴法场相救。导演调动戏曲化手段,在强劲的行动中展示蔡文姬有正义、有胆识,情感奔放、敢于作为的一面,使蔡文姬的形象更加丰满可感。“见曹”一场是情感重点戏,导演运用舞台调度的开合聚散,强弱对比,加强文姬与曹操的心理节奏,宣泄二人的情感波澜。当文姬从丞相手中接过父亲的遗物焦尾琴,百感交集,涌动一腔热血满怀豪情,誓言继承先父遗志,不负使命撰写续后汉书。

丁元英经典(英风豪情势如虹)(5)

丁建英导演剧目《蔡文姬》柏青饰演蔡文姬

导演善于开掘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发展,组织强有力的舞台调度,铺陈场面,营造戏剧氛围,以动静结合转换有序的舞台节奏,进行人物的心理刻画。而且,对人物的总体把握不拘泥于历史表层逻辑之下的复述,而是一个内心体验的真情投射,用戏曲独有的手段来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全剧紧紧围绕着人文关怀和文化使命,展开文姬与董祀与曹操精神上的心灵碰撞,赋予人物以生命质感,使舞台的内在力量达到升腾的境界。

丁建英为三门峡市豫剧团执导的《红高粱》,是他的又一力作。为了更好地塑造九儿和十八刀的人物形象,组织富有动感的舞台画面,适度地吸收了样板戏的表现手法,激活并强化戏曲表演程式中具有表现潜力的语汇,并运用这些语汇和元素创造出新的肢体语言和舞台景观。如九儿坐花轿的表演新鲜而火爆;并充分利用酒桌为支点,让九儿与十八刀围绕桌子展开行动,十八刀追逐九儿,九儿含羞避让。在一刚一柔,一张一弛的身段造型中,以浓墨重彩的表达抒发两人的情怀,既富于艺术张力又耐人寻味。导演处理九儿挑着酒坛去炸日寇的表演充满激情,让九儿随着强劲的音乐从高粱深处出现,一道道高粱分向两边,一步步挑担走向台前,边唱边舞唱出对日本鬼子的愤慨,走出坚定果敢的决心,营造出强烈的舞台氛围,突显九儿与日寇不共戴天的大无畏精神,把全剧推向情感的最高潮,达到了扣人心弦,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就丁建英的艺术风格而论,无论是演武生大戏,或执导历史剧,都充溢着英风豪情势如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阳刚和壮美之感。

曾有人指出:从舞台意义上讲,如果说“剧本是一剧之本”,那么导演就是“一剧之魂”。建立在二度创造的导演,是把案头上的平面文学剧本,借重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思想相互参照融合,在高层次上展现出全剧的主旨意蕴和思想内涵。而丁建英的导演艺术价值,体现为对人物生命意识的张扬和人文精神的追寻,是一位能够统领一剧之魂的导演艺术家。

戏曲艺术不但是演绎人类深邃的感情世界,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的集合体,是生命最高的诗。在当下对于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必须从文化意义上去认识,追求戏的文化品质。为此我们对丁建英的导演艺术有着更高的文化期待和更高的审美期待。

2016年8月2日于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