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ED

01.孟子不利国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一节》书中记载了一段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富国和穷国划分的原因是什么(34何以利吾国)(1)

这里就不禁想问:为什么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孟子还不愿意做呢?在儒家体系中孟子可是仅次于孔子的存在,被称为“亚圣”,难道孟子不爱国?此外文中梁惠王说的“吾国”与当代的“国家”是否一个含义?士大夫能说“利吾国”吗?

02.何以为国

其实文中的“国”并非当代的“国家”概念。当代国家是本国土地上的公民签订契约而成的集体,“国家”代表的是全体纳税公民的利益,是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文中的“国”指的是诸侯个人的封地,是诸侯王的私有财产,与国家的居民无关。

“国家”的地理范围也不想当代如此辽阔,往往就是一座作为国都的城池,结合周围百里耕野,合成一国。孟子曾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亦能佐证。由于诸侯依靠领地内的人民耕种收税,“国家”与“人民”实质上是利益对立的,因此“利国”与“利民”不可等同。这也是孟子为什么不喜欢梁惠王说“利吾国”的原因——只想着自己,没有考虑黎明百姓。

卿大夫位于诸侯之下,是没有资格封土建国的,其私人领地也就不能称之为“国”,而是“家”。“诸侯”和“卿大夫”的出现,和“分封制”密切相关。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等级森严,在礼仪方面有着严格的上下等级的区分,结构如下:

富国和穷国划分的原因是什么(34何以利吾国)(2)

《礼记·大学》有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德有厚薄,从文中可以得知,君子建功立业的顺序或程序应该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都可以纳入“修身”的范畴。只有自己修身功夫到位了,才能够去做其他事情。《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云“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是以有礼。”亦能佐证。

待到君子修身已成,便是“齐家”。按照儒家家庭本位的理论来分析,这里的“家”可以理解为“家庭”和“家族”;但是按照“君子贵其身而后能及人”和“穷则独善其身,达成兼济天下”的线索分析,这里的“家”更应该指的是卿大夫的领地。“齐家”含义便是在卿大夫领地“家”这样的规模中,管理好这一块的土地,百姓和庶民。

“齐家”之后是“治国”。此处的“国”便是诸侯的领地了,即诸侯国的含义。那么“治国”的意思就是如果有能力的话,再把诸侯国这样规模的土地,百姓和庶民治理好。最后的“平天下”中“天下”的含义就是天子的领地了。俗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苍天之下,皆为上天所有,即为天子所有。那么“平天下”的含义,便是要是能力足够的话,再把天下的土地,百姓和庶民治理好,在更大的规模上,创造太平盛世。

03.国家与天下

在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秦朝以前,“天下”指的是普天之下,“国家”指的诸侯政权。天下是诸多华夏之邦的总和而不止,两者完全不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和“国家”在地理概念上才慢慢的合二为一,即整个“天下”成为了一个人的“国家”。

富国和穷国划分的原因是什么(34何以利吾国)(3)

富国和穷国划分的原因是什么(34何以利吾国)(4)

(战国地图) (秦朝地图)

但此时的“国家”在政治概念上依然不是当代契约集体的意思,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归根到底还是皇帝的私人财产,个人领地。明代思想家顾炎武说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国家”代表的只是皇家私产,当权者谋之;“天下”代表的是华夏文明,凡我族类皆有责任。这句话后来被大师梁启超阐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无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参考书目:

  1. 《孟子》,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版。
  2. 《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 《中国古代史教程》,朱绍侯主编,龚留柱执行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