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鸡又蠢又笨,吃食时连饥饱都不知道,可它却有个自产自销的“神之技能”。那就是即使不受精,也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天天下蛋。
这就奇怪了,没有受精,鸡蛋是咋来的?难道鸡是“雌雄同体”,还是基因变异了?当人类摸清了其中规律,完美利用了这个bug,就让每只热乎乎的鸡蛋,都变成了人们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蛋白质。
独特的交配行为
我们都知道,鸡属于卵生生物,智商也很低,相对应它们的身体构造也简单得多,它们和97%的鸟类一样,没有专门的生殖器官,只有一个相当简陋的泄殖腔,孤独地承担了全部的排泄、交配功能。
这样的构造让公鸡在交配时,只能如蜻蜓点水一般,把精液等遗传物质直接快速“倒进”母鸡体内,整个过程相当短暂,大概只有5秒。可谓每次都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母鸡的生殖器官一般长到3个月左右就会成熟,自此以后卵巢开始规律地排出卵细胞。如果母鸡在排卵期恰好和公鸡有了交配行为,那融合而成的受精卵在发育成熟后,会直接通过输卵管排向泄殖腔,也正是因为泄殖腔构造简单,母鸡下蛋一般都相当顺利,也不会像人一样疼得死去活来。
受精的蛋一般在母鸡孵化20天后,就会有小鸡崽破壳而出,来到世界上。不过即使没有公鸡的帮忙,母鸡也能按照计划照常下蛋,丝毫不受影响。
不受精,也能下蛋?
相比较人类精子在女性体内,最长只有48小时的存活时间,公鸡的精子在母鸡体内,存活的时间就长得多了,最长还会超过半个月。
公鸡在一次交配行为中,至少会发射15亿枚精子,这些天文数字般的精子,可以在母鸡体内长时间安然存活。所以基本上母鸡只要每月见公鸡两次,就能保证持续产出受精的蛋,再慢慢孕育出鸡崽。
奇葩的是,即便终生没有见到公鸡,母鸡也会规律排卵。正常情况下,母鸡排卵后的卵黄会在漏斗部等待受精。如果左等右等,一直不见精子过来。卵黄就会继续往下走,顺便裹上一层蛋白,到子宫里形成一层起保护作用的蛋壳。如此一来,它的“蛋生”也注定进化不成小鸡了。
时候已到,母鸡就会把未受精的蛋直接从泄殖腔送出体外。在自然状态下,每只母鸡每年至少能下300枚蛋。只不过这些未受精的蛋,是没办法孵出小鸡的。
既然孵不出鸡仔,为啥还要辛辛苦苦下蛋,孵蛋呢?
这是因为下蛋这个行为本身,不仅是
母鸡的排卵过程,更是一种生物本能行为。作为生态链的一个角色,鸡的智商再低,也知道传宗接代、繁衍不息的使命,同时也是为了不浪费能量,母鸡才会把下蛋孵蛋视作“天职”,一辈子都只做一件事:多吃饲料、规律排卵、勤勤恳恳下蛋,即便未受精,把蛋下出来也比啥也没有强。
完美利用bug,便有了吃不完的蛋
当母鸡下了足够数量的蛋,就会开启“孵蛋模式。”连续几天不吃不喝,让自己体温升高,翅膀微微张开,以便肚子下面的鸡蛋们可以保温保暖,更顺利地孵化出来。
怀了孕的母鸡,在遇到危险或有人追赶时,会连续发出“咕咕咕”的叫声,还会本能地蹲下来护往肚里的蛋。
如果按照鸡的自然生长节奏,在气候温暖的理想状态下,基本可以一天产一次蛋。到了寒冷的冬天,加上白天时长缩短,往往要间隔数天才能下一个蛋,而且这样孵化出来的小鸡存活率也很低。
有些母鸡为了保存体力还会暂停“产蛋事业”,一直等到来年春天气候回暖,再继续下蛋。
母鸡生来还会数数,当它一次性下出来足够数量的蛋时,会时不时地数一数,如果发现窝里的蛋和自己下的蛋数量对不上号时,就会以为自己下蛋下少了,再攒几个蛋补上。
人类抓住了这个bug,总会趁母鸡刚下完蛋时拿走几个,这样母鸡就会以为自己没产下足够数量的蛋,然后一直生,于是人类也就有了吃不完的蛋了。
当然,人类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鉴于鸡蛋天生完美地契合了人类对蛋白质的需要。人们开始大规模圈养,批量化产蛋,同时不断提升优化产蛋技术,不惜注射大量激素,这大大缩短了下蛋孵蛋的周期和成功率,现在无论是冬天夏天,母鸡基本上都能一天产下一枚蛋,且小鸡只需数十天就能长大成熟,进入新的循环产蛋周期。
鸡生不易,还要养活人类
母鸡不辞辛苦,没受精就孵化出了一颗颗鸡蛋,原是为了保存能量、种族繁衍,如今却成了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蛋白质。不过,就算人们不吃这些未受精的鸡蛋,母鸡拿这些蛋也毫无用处,最后还是作为养料回归大自然。也许人类吃鸡蛋,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大自然设计好的。
而那些天生不会下蛋的鸡,早就被宰杀了。这样不断人为的优胜劣汰,就让母鸡的产蛋能力越来越强。
想想有些心酸,不过从更宏观来看,也算是为人类繁衍发展贡献价值了。
参考文献
[1] 鲁宁.鸡下蛋,蛋却孵不出小鸡[J].社会观察.2009,02(10):90-93.
[2] 飞秋.借鸡下蛋赚大钱[J].金融经济.2002,05(02):101-104.
作者:一念 校稿: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