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冠脉支架国采轰动全国,让患者享受到了超大福利,支架均价从1.3万元左右降至约700元,平均降幅93%。时隔一年,近期,带量采购再现超高降幅,备受关注的神经介入类耗材也再度进入集采之列。

| 来源:赛柏蓝器械

| 编辑:东台

均价1.6万,跌至1000元

日前,河北省医保局公布弹簧圈、疝补片、硬脑(脊)膜补片三类医用耗材产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三类医用耗材共有1382个产品中选,最高降幅99.21%。

国家耗材带量采购价(降幅超99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公布)(1)

其中,疝补片和硬脑(脊)膜补片均出现超高降幅。主要用于疝气手术的腹股沟疝补片,平均价格从1400元降至90元左右,平均降幅93.12%,最高降幅98.79%;主要用于外科修补手术的硬脑(脊)膜补片,平均价格从1.6万元降至1000元左右,平均降幅91.46%,最高降幅99.21%。

根据此前公布的带量采购文件,腹股沟疝补片约定采购量共9996片,硬脑(脊)膜补片中动物源性材料约定采购量10907片,化学合成材料约定采购量1135片。采购周期为一年。

硬脑(脊)膜补片和疝补片都属于再生医用耗材,此前曾有江苏、山东、山西、福建等多省开展集中带量采购,但都没有此次河北省集采的降幅大。

2020年10月1日,江苏第三轮高值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结果执行,其中,人工硬脑(脊)膜两年采购量36342片,平均降幅68.9%,最大降幅81%;疝修补材料两年采购量79242片,平均降幅75.9%,最大降幅86.4%。

2020年12月31日,山东首次全省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济南开标,其中,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平均降价83.32%,中选5家企业均为国内企业。

2021年06月01日,福建省医保局公布福建省第二批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据悉,硬脑(脊)膜补片约定采购量0.76万个,平均降幅71.49%,腹股沟疝补片各类约定采购量共计1.88万个,平均降幅55.86%。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硬脑(脊)膜补片技术发展比较成熟。中金数据显示,按销售规模计算,2019年国产动物源硬脑(脊)膜产品市占率已经达到80%,基本实现国产化。再生医用耗材领域,除硬脑(脊)膜补片外,其他品类的国产化程度还比较低。例如疝补片,进口品牌还占据较大市场。

但从集采降幅来看,国产化程度较低的耗材品类,与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的耗材品类,似乎没有显出太大差距。

国产化率仅6.1%,集采降幅怎样?

相比于出现惊人降幅的再生耗材,此前引发高度关注的神经介入类耗材集采,降价似乎相对和缓。

据河北省医保局消息,此次集采,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瘤的弹簧圈,平均价格从1.2万元下降至6400元左右,平均降幅46.82%,最高降幅66%。

但对业内人士来说,集采本身具有重要意味。

今年1月,冠脉支架国采正式落地,均价从1.3万元左右降至约700元,平均降价93%。此外,冠脉药球、导引导丝、导引导管等冠脉介入类产品,也在省采和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下集体降价。

伴随冠脉介入类耗材降价潮,医械企业和资本市场也在积极探索更多增长可能性,而关注的焦点频繁投向外周介入、神经介入以及电生理等市场空间较大的领域。其中,神经介入类产品由于国产化程度低、集采尚未普及,被看作是行业新的风向标。

然而,今年下半年,神经介入类耗材集采开始推进。9月,浙江省药械采购平台公布省公立医院第二批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目录,其中包括神经介入微导管。

11月,河北省开展医用耗材带量采购,神经介入类耗材再次纳入集采范围。而此次开展集采的弹簧圈,2018年国产化率仅为6.1%。

12月9日,陕西省公布八省联盟心脏起搏器拟中选结果,全身兼容MRI分组中所有拟中选产品均为进口,报价均在2万以下。今年6月,在江苏省起搏器带量采购中,价格平均降幅60%,最高降幅69%,由原售价5-6万元降至2万元左右。

从各地近期的集采情况来看,国产化程度低、市场竞争不充分,不会成为高值耗材被隔离在集采之外的保护网。但对于国产品牌尚在发展初期的细分领域,与其他竞争较为充分的品类相比,降价幅度也保留了较大的缓冲空间。

神经介入,将往何方?

神经介入又称脑血管介入,是一种微创临床技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脑卒中。

按照不同功能和适应症,神经介入器械可分为神经微导管、神经微导丝和导引导管等通路类产品,弹簧圈及密网支架等出血类产品,以及取栓支架、抽吸导管、颅内扩张支架、球囊扩张导管等缺血类产品。

我国的脑卒中患者人数众多,致死率高。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我国脑卒中患者数量达13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约200万。2019年,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致死的比例超过20%。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死于脑血管病。

虽然患者众多,但神经介入手术的渗透率还比较低。2019年,神经介入手术渗透率仅为2.3%。有分析认为,集采或将推动手术渗透,让神经介入手术在更大范围内铺开。

目前,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国产化程度也比较低,国内主要企业有微创神通、心玮医疗、沛嘉医疗、归创通桥等。

以此次河北省集采的弹簧圈为例,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统计,2018年中国弹簧圈市场国产化率仅6.1%,目前国内已有沛嘉医疗、泰杰伟业和维心医疗等相关产品上市,微创神通弹簧圈也已于今年9月获批。

国家耗材带量采购价(降幅超99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公布)(2)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归创通桥招股书显示,我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26亿元增至2019年的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371亿元,2019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0.2%。

从细分器械市场来看,据中金公司研究部测算,预计2030年神经介入缺血类、出血类和通路类器械市场规模分别为106.8亿元、65.1亿元和105.6亿元,占比分别38.5%、23.4%和38.0%。

各二级细分中,取栓支架市场规模最大,为50.6亿元,占比达18.2%;其次为中间导管,市场规模为42.3亿元,占比为15.3%;第三位为抽吸导管,市场规模为38.9亿元,占比为14.0%。

国家耗材带量采购价(降幅超99耗材带量采购结果公布)(3)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方面,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诊疗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今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明确指出,到2022年,我国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55%,高血压确诊患者基本接受规范治疗,设立卒中中心的三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

到2025年,所有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的县,至少有1家二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技术和取栓技术。到2030年,所有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及取栓技术。

2021年,国内神经介入企业迎来收获期,据动脉网统计,截至12月2日,2021年我国至少有22款神经介入产品获批。在创新产品研发方面,值得肯定的同时,同质化问题也引起关注。

例如,弹簧圈已有9款国产产品上市、神经介入微导管已有至少10款国产产品上市。而河北省和浙江省开展集采的品类,也正是弹簧圈和微导管。

未来,随着微创手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神经介入类医疗器械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当然,集采降价、新品研发,以及新品上市后如何在现有进口品牌以及同类国产新品竞争中,获得市场认可,对于企业来说,都带来诸多挑战,国产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