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学习、拖延、没有上进心等等,所有这些父母们操碎心的问题,大部分都和孩子缺乏自我效能感有关。
-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呢?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把它定义为:达成目标的自信程度。
徐静蕾第一次做导演时,有记者问她:会不会担心票房?
言下之意就是,是不是担心失败?
徐静蕾的回答是:不担心,我这人吧,可能成不了顶级导演,但也肯定不会坏事儿,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
这就是自我效能感,面对目标,内心有个基本的自信——这件事我能做好,如果遇到困难,我也一定能想出办法解决。
孩子面临考试时也是如此。
同样面对语文,有些孩子就很放松,他们有自信考好,觉得即使基础题做的不好,还有作文拉分呢。
但有些孩子则恰恰相反,非常恐惧语文,觉得准备的再充分,都没用,因为有个不确定因素——作文。
自我效能感不同于自信,
自信是全方位的,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那么,自我效能感能不能刻意培养呢?
答案是:可以的。
而且家长必须致力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让孩子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自信积极地想办法解决。
具体可以从下面4个方向入手:
一,任何困难都有2个以上解决方案有自我效能感的孩子,相对其他孩子来说,遇事更冷静。
冷静才容易想出解决办法。
反过来也成立,办法多的孩子,容易冷静。
所以,日常,在没有遇到实际困难时,家长就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各种案例。
案例怎么来?新闻里、书本上、生活中看到、听到的,都可以成为案例。
案例,一定要适合孩子的年龄,否则很难继续,同时也失去讨论的价值。
- 先问孩子怎么看这个困难?
- 如果自己遇到了,会用什么方法解决?
鼓励孩子用2个以上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 用了这些方法后,会面对怎样的局面?
- 从这个案例里得出哪些教训?
比如:
案例是:英文考试“中译英”里,一个单词卡住了,横竖想不起来该怎么拼写。
解决方案1:放弃,赶紧做后面的。
解决方案2:带着这个问题做下去,看看后面卷子里有没有可以启发自己的。
解决方案3:如果记得读音,可以根据音标,试拼一下。
解决方案4:找类似意思的单词填写。
解决方案5:作弊,偷看下同桌的。
用了这些方法后,可能面对的局面是:
1,扣分,但时间不浪费。
2,可能受到提醒做出题目,也可能没有提醒做不出扣分。
3,可能拼对,也可能拼错。
4,老师可能给分,也可能不给分。
5,被抓严惩,或不被抓但自己内心有羞愧,也可能就此养成了偷知识的习惯,那么若干年后,什么都不知道,等于白学一场。
最后,得出教训:
1,遇事不慌,情绪上头,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2,考前要做好准备,特别对不熟悉的知识点。
3,熟练掌握音标,平时读单词时要注意读音准确。
4,学习不要投机取巧,否则短期、长期都没好处。
这样训练的次数多了,自我效能感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孩子会从内心认为“我一定有办法应对”。
二,累积成功事例
没有什么比过往的成功,更能激发人的自我效能感了。
所以,请家长准备一个文件夹,把孩子历年来获得的奖状、好的评语、获得的好成绩全部收在里面。
这么做不是为了留念,而是为了经常给孩子看,看他自己曾经做到的这些成功事件,以此激发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 过往成功经历一定要经常看。
或许有家长担心孩子会躺在过去的成绩上不进步。
其实孩子不会的,会这么做的都是大人,所以大人要“好汉不提当年勇”。
原因很简单,孩子每天都在接受新事物,都在进步,只是快慢问题。
而大人,要进步需要更强的自律和奋发,所以大人更容易打退堂鼓,而孩子更容易被激励。
记得潇哥(我儿子小名)刚开始写作文时,很没自信,就不愿意写。
每次作业里的作文一项都拖到最后,临睡前草草写完了事。
但这样写成的作文,肯定不会是优秀作品,所以他就更觉得自己没有作文天赋,讨厌作文。
后来我给他看,我从小为他记下的“宝宝日记”,
其中有大量他小时候说的,非常有意思,很生动,且很有哲理的话,
比如有一句是他2岁时说的:“世上哪有什么坏人啊,只不过都是迷路了。”,当时我把这句话发到网上,还获得了几百个点赞。
类似这样,长长短短,很多“宝宝语录”。
他津津有味的看完后,我告诉他“作文其实就是说话,围绕一个主题,把想说的记下来,整理后就是作文了。”
从此,他不再厌烦作文,甚至还开始写日记了。
今年,他有2篇文章被《小主人报》刊登,所有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都是“优”。
这就是过往的成功经历,激发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网络图
如果过往没有积累,或者内容较少,怎么办呢?答案是:
- 从当下开始,让孩子多参与,在一次次实践中亲身体验“成功”。
比如:练钢琴一段时间后,孩子自然会产生倦怠。
这时候,家长可以安排孩子考级。
考的等级一定要远远低于他的练习程度。
他练到3级了,就报考1级,以此类推。
保证他能考过关,这样就是一次成功经历了。
如果这样的成功经历多几次,孩子就会自然萌生出自我效能感,觉得“弹琴这件事,只要我努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有了自我效能感,家长就可以慢慢提升难度。
比如6级的水平考5级,或者6级水平考6级等。
让孩子亲身感受成功,一定要注意从简单的开始做起。
这可能会对家长的精力、耐心有点要求,
但一旦激发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后面家长就轻松了。
三,榜样的力量
我曾有个来访者,她在与人相处时,总是不知道说什么,久而久之,就害怕与人交往。
在做了一段时间咨询后,她的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有次她告诉我,其实与人相处时,她还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手和脚也好像无处安放,非常紧张和尴尬,
但每当此时,她就会想“如果换成宋老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她说每每想到这,她就会感到放松多了,也自信多了,能放开与人交流了。
她把我作为她的仿效对象,从模仿我的行动、语言,甚至眼神中,慢慢获得自信,最终放松地与人自然交流。
当有困扰时,如果有个模仿对象,就会感到安全很多。
这个模仿对象就是榜样。
- 榜样可以是高高在上的明星、伟人;
- 也可以是虚拟人物,比如:书中某个角色;
- 或者是身边的普通人;
- 甚至还可以是不如自己的人。
最后一条大概有点难理解,
其实就是一个你认为不如你的人,却干成了一件你一直想干而没干成的事,这种情况下,你的自我效能感就会被激发。
我去学校做心理辅导时,曾看到这样的情况:
一个成绩中上的学生,数学是他的软肋,他对数学没自信。
但某一天,班里一个差生,数学考了高分,
这个现象会瞬间激发这个孩子对数学的自我效能感。
他会认为“连差生都能考90,我就更可以了!”
下一次,他就会考的比以前好。
在家庭里,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榜样就是父母。
孩子会观察父母处事的方式,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比如:父母关系和谐,家庭幸福美满,处事有条不紊,待人热情洋溢等等。
都会让孩子对今后经营自己的家庭充满自我效能感,会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拥有幸福。
所以,父母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四,有说服力的鼓励
鼓励人,看似很简单,其实很有讲究。
一般家长会对孩子说:“你可以的,要相信自己”。
这样的鼓励,太空洞,等于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进阶一点的,会对孩子说:“妈妈小时候也考不好,但后来努力了,就考好了。”。
虽然具体了点,拿自己做比对,但这是你的事,和孩子的关系并不大。
所以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听完会直接回“那是你!我,努力了也没用!”
所以,怎样的鼓励才是一个优秀的鼓励呢?
答案是:要有说服力,还要有相关性。
最好的说服力就是数据,而最大的相关性,就是孩子本身的可能性。
我当年学车时,驾校教练是这么鼓励我们的:
“开车不是什么复杂的事,好多没文化的都开地好着呢,更何况你们那么难的大学都毕业了。而且,你们这一届还是通过率是最高的,如果错过了,后面肯定越来越难,所以,加油!有空多过来练练,都没问题的!”
当时,我们就被鼓励的很激昂,最后也全员一次性通过。
现在回想教练的这段话,觉得那个“通过率最高”也太扯了。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说实话,这段话我之所以记到现在,就是因为即使是现在,有些情况下,回想起来,它仍对我有鼓励作用。
如果有人愿意一直鼓励你,你是很幸运的,
而家长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幸运的娃。
当然,人也可以自我鼓励,但对孩子来说有点难,特别是10岁以前的孩子。
即使是10岁后,甚至成年人,自我鼓励的效果,也是没有受人鼓励来的更明显的。
因为来自外部的鼓励,除了有推动作用,还会让人觉得不孤独,受到认可,会让孩子产生不要辜负别人的积极心理。
当然,如果觉得自己说不好,或者不方便当面鼓励,也可以用写的方式。
著名的《傅雷家书》,其实就是爸爸对儿子的不断鼓励,感人,且效果绵长。
年少时建立的自我效能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更清晰的了解,也更有利于今后职业发展。
他们会从心底里认为:无论多难,只要拼命努力就能胜任。
有这样心态的孩子,何愁不会成功呢。
—END—
- 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处处有心】,每日都有微头条,或长文章更新~
作者简介:
处处有心
儿童发展及教育心理学专业,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营养师,教师,EAP咨询师,婚姻家庭治疗师,育儿类原创文章获奖作者。
在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有10年以上实战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