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祠详细介绍(商州三苏)(1)

位于西安骡马市的三意社老剧场

三苏祠详细介绍(商州三苏)(2)

苏育民

三苏祠详细介绍(商州三苏)(3)

苏哲民

古有眉州“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今有商州“三苏”苏长泰、苏哲民、苏育民,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地域不同,钻研的艺术门类也不一样,但他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却是相同的,尤其是商州“三苏”,他们父子为繁荣中国秦腔艺术而不惜献身的精神,令人敬佩,从而名垂千古。难怪一提到商州三苏,我那年逾八旬的父亲就打开了话匣子。

据老人讲,苏长泰,陕南商州大荆人,生于清光绪早年,父亲希冀他健康成长,故为其起名长泰。幼时的长泰头脑聪颖,尤其钟情唱戏,先唱二黄后唱乱弹(秦腔),加之生性开朗、喜好交友,长大后便跟随各地班社演出。因演技精湛、嗓音洪亮,长泰不但在商洛山唱红了,还经常出山到古城西安搭班演出。1914年,西安成立秦腔班社秦岭社,班主是惠春波。由于苏长泰在社会上的名气,惠春波便主动找他入伙。然而长泰并不满足当一名演员,他有一个宏大愿望:自办班社、演出自己喜欢的剧目。因而,他只干了几个月便退出,和徒弟、挚友耶金山合作,在原长庆班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班社,易名“西安长庆剧社”并出任社长,社址设在骡马市的“梨园会馆”,而演出场所则在钟楼南边的“银匠会馆”。由于长泰具有领导才能,加之能导能演,剧社一开张就迅速走红,营业状况良好,演员的收入也比同类班社高出许多。一年后,长泰便租了“药材会馆”作为固定演出场所,这在当时西安的秦腔班社中是少有的。很快,“苏长泰家的戏”或“长庆社的戏”,成为民国初年,西安秦腔观众的口头语。作为社长的苏长泰是位有大志向的人,他不以获得一些赞赏而满足,考虑到社会上流动演员的聚散无常,可能会影响班社的正常演出,于是便仿效易俗社招收科班学生、培养演出骨干的办法,举办了第一期学员班,长泰自当教习,后来活跃在西安剧坛的当红演员阎国斌就是长庆一期的学生。

繁杂忙碌的社务,使正逢盛年的苏长泰身体日益不支,积劳成疾。1919年,在他病重、自知夙愿难以实现时,他把徒弟、挚友耶金山请到病榻前,动情地说:“金山啊,我不行了,三个儿子年纪还小,请你担起剧社的重担并照看孩子们。”说完,溘然而逝。至于长泰逝世时的确切年龄,无人知道,只晓得他是光绪年间生人,当时大儿子苏哲民才11岁。长泰病逝后,西安的戏迷惋惜不已,纷纷遗憾地感叹:“长庆家的箱主苏长泰是叫办班社累死了,实实可惜!”

长泰病逝后,重义气的耶金山,牢记恩师的遗言,挑起了班社的领导重任,使班社不因社长病故而散摊。令人欣慰的是,耶金山没有辜负恩师期望,他不仅使长庆社照常运转,而且为纪念恩师,1921年,耶金山特意把长庆社改名为“三意社”( 因为长泰三个儿子的乳名中都有个“意”字)。从此,三意社成为古城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社之一。

苏哲民,1908年出生于商州老家,后因父亲在西安搭班演戏,便也迁来古城。先是读小学,13岁进入初中。大概是遗传父亲基因的缘故,哲民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生性活泼能干,7岁就能唱戏,先是上课回来跟随剧社的学员班学习,后来干脆辍学,进入学员班第3期学习。很快,哲民就能登台,既唱文戏,又演武戏。稍长,师从著名生角王德孝专攻贫生,在《吕蒙正赶斋》中饰吕蒙正;在《折桂斧》中扮演陈老大,很快走红,被观众誉为“贫生把式”而誉满三秦。1938年时局动荡,社内一部分人离去,加之社长耶金山的卸职,一直专心演戏的哲民不得不挑起三意社社长的担子,这一年他刚满30岁。和其父长泰先生一样,哲民既当领导,又当导演,还当演员和教练。过重的负担,使哲民的精神出现异常,社长职务只能交给三弟苏育民了。

三苏祠详细介绍(商州三苏)(4)

苏哲民剧照

作为“贫生把式”,哲民声音润亮、咬字清楚、扮相优雅、表演真切。正如剧作家王绍献在《秦腔记闻》中所称赞的:“韵高调雅,商羽正宗,唱白做打,四场精通。”然而,遗憾的是,一次在大荔下乡演出时,哲民不幸落水身亡,年仅35岁。由于他在《穷人计》中扮演皇甫琦、于“扑池”一折中有完美表现,以及在《折桂斧》中扮演陈老大的出色唱功,去世后其友人在挽联中写道:“一曲‘扑池’成绝响,平生‘折桂’有余哀”,是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其最好的悼念。

“商州三苏”中最负盛名者,当属长泰的幼子育民。1917年出生于西安的苏育民,受父兄影响,10岁便跟随三意社的学员班学习,很快就演出了《华亭会》和《五郎出家》,为人知晓、被人称道。他嗓音宽厚,表演潇洒,尤其擅长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青年时,育民便以《苏秦激友》和《杀狗劝妻》而誉满西北。1937年,年仅20岁的他便从哥哥的手中接过大印,挑起三意社的重担。恰在那时,日寇大举入侵,国家处于危难时期,剧社难以为继,演职人员纷纷出走。多亏老艺人车云亭、和家彦的全力相助,才使三意社免于散伙、垮台。

戏曲界的人常说:“商州三苏”是秦腔演员中的全才,此话不假。苏育民更是一位能唱能演能导的“全能把式”。他心胸开阔,眼光锐敏,并不以所从事的秦腔为囿,而是虚心向秦腔以外的剧种,尤其是京剧学习。这不但开拓了戏路,使《激友》《穷人计》更上一层楼,而且还把向京剧学来的《伐子都》《闯新府》演得十分出色。然而,由于时局日益混乱,三意社实在无法保证正常演出,连他这样誉满西北的名角,也只能赋闲在家了。

三苏祠详细介绍(商州三苏)(5)

苏育民剧照

“雄鸡一唱天下白”。1949年西安解放后,育民和所有戏曲艺人一样,获得了新生。他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政府,在短时间内,带领三意社排演出了《白毛女》《红娘子》《鱼腹山》等进步剧目而受到重视和欢迎。1952年,全国举办第一届戏曲会演,育民的《打柴劝弟》获演员一等奖,这是秦腔演员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第一个奖项。1955年,育民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受益匪浅。1956年,育民凭借《扑池》获得陕西省戏剧会演一等奖。

由于他领导有方有力,三意社成为和易俗社、尚友社三足鼎立的名社。在第一部秦腔电影《火焰驹》中,三意社青年演员肖玉玲饰黄桂英,育民饰李彦贵,三意社著名花脸演员周辅国饰演义士艾谦,他们的唱段被戏迷广为吟唱,为三意社和秦腔争得了荣誉。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看了育民演出的《激友》后说:“动作干净利落,表演深刻动人,艺术上有很大成就。”

然而,正逢盛年,就在育民向更高的艺术高峰攀登的当儿,十年动乱来临,不但葬送了他的艺术,也夺走了他的生命。1966年12月,年仅49岁的育民过早地走了。作为秦腔历史上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他永远活在广大戏迷的心中。在国家最权威的《中国百科全书·戏曲卷》《中国戏曲卷·辞典》条目中,苏育民的名字赫然在列。

父亲关于商州三苏与西安三意社故事的娓娓讲述,令我肃然起敬。原来,这支百十年前就在古城西安诞生、又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能够以连台好戏而卓立于秦腔剧坛潮头的领军班社,竟然是从商洛山中走出的!为了缅怀他们父子对秦腔艺术的卓越贡献,探寻他们的艺术足迹,丁酉年仲秋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驱车来到三苏的故乡——位于商州城北的大荆镇李渠村。村子不大,溯河而上,清一色的土墙青瓦,显得古朴与静谧,加上青山的俊美、溪水的灵秀、民风的淳朴,使得传统戏曲文化在这山疙瘩里得以孕育与发展。

三苏祠详细介绍(商州三苏)(6)

苏育民与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合影

尽管三苏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始终让村里人感到自豪和荣耀,以致于只要提到三苏,人们就会津津乐道地说出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而对于他们后人的近况,人们却知之甚少。经过多方询问打听,我终于得到了两个人的名字,一个是苏育生,乃苏长泰的侄儿,曾担任西安市文化局局长,这位大荆后生,虽然不是秦腔演员,却钟爱、深谙秦腔艺术,他对秦腔源流、剧目、门派、编排、表演、上戏程式、化妆着彩、剧装披挂等了解颇深,因而写了大量关于秦腔戏曲艺术的理论文章;另一个是苏蕊娥,苏长泰的孙女、苏哲民的女儿,她曾被誉为秦腔界的“坤伶皇后”。这位出生在秦腔世家的大荆女儿,由于长期的耳濡目染,七岁即能登台演出《柜中缘》,加入三意社后便成为“一旦挑八角”的台柱演员而红极一时。她的表演天赋极高,对角色体会深透,把握准确。嗓音甜美温润、婉转动听,咬字清晰透明,行腔慷慨激昂。她扮相俊美,对锣鼓经、板路谙熟,十二岁就唱红了骡马市,在西北秦腔界颇有名气。只可惜苏蕊娥于1967年6月病逝于西安,终年36岁。芳年早逝,卓艺倩影飘然离去,令人泣恸湿衣!

返回的路上,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我的思绪却沉浸在三苏的故事中,耳边仿佛就是三苏父子精妙绝伦的秦腔唱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