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文件比较多,完整版群文件下载
https://qm.qq.com/cgi-bin/qm/qr?k=TLvkxDnUHhVkXDjaYWiotSK8aF_Rq-8Z&authKey=0cLqn5/BqjuhGiCLX4IIqseLteWQSQlDnpHNpDsVdDA5Y42qTUUh91cApe6njnBo&noverify=0
免费交友盲盒xmh7.qd234.cn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 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 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 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 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 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 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 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9、 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10、 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11、 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
12、 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问题;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达产量组合曲线,它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生产组合的选择;还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于过度的问题。
13、 资源配置是经济学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4、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分给不同的人,以使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的一门学科。
15、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研究对象)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价格理论。研究方法: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均衡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16、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总储蓄、总投资、总就业量、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等)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方法: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17、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目标相同;二者研究的都是基本经济问题;二者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18、 基本分析方法:
成本收益法;
规范经济学(定性);
实证经济学(定量);
19、 需求: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价格,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量。
20、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化,商品价格上涨,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降低,需求量增加。
21、 收入效应:当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既定收入对商品的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22、 替代效应: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的替代商品;某种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减少购买其他替代品转而购买该商品。
23、 供给:指厂商(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所有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出卖的商品量。
24、 供给定理: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供给量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价格的下降而减少,供给量与价格存在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25、 均衡价格:在市场中形成需求和供给相对平衡的市场价格,这时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衡价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形成的。
26、 需求弹性:指在一定时期内,商品的需求量对影响需求量因素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需求的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化率/价格的变化率
27、 需求价格弹性分类:完全无弹性,需求无限弹性,单位需求弹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富有弹性。
28、 基数效用论: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效用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
29、 用基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购买的各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与为购买这些商品所支付的价格的比例相等,或者说每单位货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用公式表示:Px*Qx Py*Qy=M;是限制条件,说明收入是既定的,购买x与y物品的支出不能超过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超过收入的购买是无法实现的,而小于收入的购买也达不到既定收入时的效用最大化。Mux/Px=Muy/Py=Mum是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即所购买的x与y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每1单位货币不论用于购买X商品,还是购买Y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30、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时,总效用的增加量。用MU表示。MU=总效用的增加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量。
31、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商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2、 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时的商品购买组合是一种最佳的,不应再做调整的,相对稳定的商品组合。单位货币边际效用相等。
33、 序数效用论:效用是消费者个人的“偏好”,物品的效用可根据消费者对其偏好程度来排列。即可用序数词(第一,第二.......)来说明效用。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4、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同一)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35、 消费可能线(预算线,支出线):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收入约束)
36、 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2)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 (3)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37、 生产函数:描述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依存的关系函数。
38、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总产量绝对减少。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即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没有重大变革。
39、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加。
40、 生产要素最适组合原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既定的成本(即生产资源)分配与两种生产要素的购买与使用上,以达到产量最大化及利润最大化。原则是:在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要素投入量,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和价格的比例相等,即使每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相等,实现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如何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41、 会计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可通过会计账目反映出来。
42、 机会成本:生产者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该资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上所获得的最大收入。
机会成本(经济总成本)=显性成本 隐性成本;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43、 TC:总成本;FC固定成本;VC可变成本;MC边际成本
TC=FC+VC;
AFC=FC/Q;
AVC=VC/Q;
ATC=TC/Q;
SAC=AFC+AVC
MC=△TC/△Q;
4、短期成本的种类:短期总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短期边际成本
5、利润最大化原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厂商应该选择最佳的产量,使得最后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所付出的边际成本。即:边际收益=边际成本(MP*P=△TC/△Q)
MP边际产量
44、 洛伦斯曲线: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分配或财产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45、 基尼系数:根据洛伦斯曲线,可以计算出反应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月小,就表示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46、 市场失灵:又称为市场失效或市场缺陷。狭义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些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况。广义的市场失灵则包括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过程中所出现的经济波动以及按市场分配原则而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
47、 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方式:法律手段(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法,司法);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价格管制政策);行政手段;计划指导;
48、 外部性:也称为外部效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对社会的其他人员产生影响。
49、 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对于那些没有付费的人产生有利影响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收益大于其个人收益。
50、 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如果一项经济活动导致人们不能补偿其成本时,即一种商品的社会成本大于个人成本时。
51、 公共物品:指那些市场不能提供的、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国防、教育、广播等。
52、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一国境内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53、 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国国境以内在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净增加值。
54、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值。
55、 国民收入:(NI)是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所挣得的收入,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它是从NDP(国内生产净值)中减去折旧和间接税而得到的。
NI=NDP-间接税=工资 租金 利息 业主收入 企业利润
56、 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拿到手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 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 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
57、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从个人收入中扣除个人向政府交纳的税金和非税支付。
58、 认知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支出法:国民收入=个人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出口-进口)
GDP=C I G (X-M)
收入法:国民收入=工资 利息 租金 利润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
增值法:
59、 从总需求方面:国民收入=消费 投资
60、 从总供给方面:国民收入=消费 储蓄
61、 消费函数:表示消费(C)与收入(Y)之间依存关系的函数;
62、 平均消费倾向(APC):指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或总收入中总消费所占的比重。APC=C(消费)/Y(收入)
63、 边际消费倾向(MPC):指每一单位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MPC=△C/△Y
64、 节约的悖论:按传统的观念,节约本来是一种美德,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是好的,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则恶的;但按上述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水平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却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因而是恶的;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就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因而是好的。(仅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65、 乘数(K):又称倍数,在西方经济学中它常用表示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是国民收入增量(△Y)与引起这种增加的总需求增量(△AD)这二者之间的比率。(适用于各种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
K=△Y/△AD
8、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MPC)的高低: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就越多,从而总需求越大,国民收入增加得也越多。△Y国民收入增量,△I投资增量, △C消费增量;
投资乘数:K=△Y/△I;
△ Y=△I △C;
K=1/(1-MPC)
66、 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67、 失业:是指劳动力没有就业,但积极地寻找工作或等待返回工作岗位的一种状态。
68、 结构性失业:指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经济结构变化所造成的失业。
69、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非志愿失业。
70、 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相对幅度的普遍持续上涨。
71、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影响:
1)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显著。
2)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3) 对于储蓄者不利: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4) 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债务人获利;
5) 发行公债的国家,获利丰厚。
通货膨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价格水平的上升是不平衡的,各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发生了相对变化,就会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那些在通货膨胀期间价格上升快于成本上升的行业得到扩张;而价格上升慢于成本上升的行业会相应收缩。在通货膨胀中,各行业产品和劳务的价格与成本上升往往具有盲目性,因而会扰乱价格体系,引起资源配置的失调,降低整个经济的效率。
通货膨胀对产出和就业总水平的影响: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出增加。存在闲置资源、通货膨胀未被预期且温和的情况下:促进了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扩大了厂商的利润空间,促进投资扩大再生产,减少失业。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失业,产出会不变,或下降。不存在闲置资源;
超级通货膨胀,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当人们对于信用货币失去信心时,货币的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等价交换难以实行,投机盛行。
72.经济周期:也称为商业周期,是指一国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体现为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