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比较火的电视剧《庆余年》,是一部架空历史的作品。电视剧中说男主角所在的国家叫庆国,庆国实行三院六部制,三院是鉴查院、教育院、以及由老军部升级而成的军事院。而在这三院之中,权力最大的就是鉴查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鉴查院本来就 是皇帝陛下摆在明处的特务机关,而鉴查院提司则在鉴查院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大火的古装权谋剧《琅琊榜》中,也有一个专为皇帝负责的特务机关—— 悬镜司。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1)

《庆余年剧照》

其实中国历史上,皇帝设立特务机关是见怪不怪的。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皇权在封建社会中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是唯我独尊的。越是尊贵的人,就越是爱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帝王不想活到千秋万岁的,先有秦始皇寻找丹药,后有万历皇帝服用丹药,到清朝时,就连行礼都得让下面的人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是哪有真正能活到万岁的人呢,就算是一代帝王,也经不起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但是皇帝作为帝国的是掌权人,他们虽不能控制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他们活着的时候,肯定会想办法为稳固自己的帝位杜绝一切可避免的意外因素,例如谋朝篡位、暗杀、暴乱等等。于是历史上很多皇帝为了保卫皇权和自己的天命,就会设立许多的秘密机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帮他们做一些为了保卫皇权而不得不做的事情。

说起特务组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明朝的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 、逮捕、审问等活动。飞鱼服、绣春刀是他们标志性的装扮,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 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让无数贪官污吏闻风而丧胆。其实,特务机构并非明朝的朱元璋首创,早在汉朝时期,直属皇帝的特务机构就已经诞生了。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2)

《锦衣卫》剧照

下面我们来细数一下直属各朝代朝廷的“秘密警察”。

一、西汉的绣衣使者

据考证,“绣衣使者”最早出现于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当时,“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奸益不胜,直指始出矣”,所谓的“直指始出”就是“绣衣使者 ”诞生的标志。作为御史的一种,“绣衣使者”官位很低,且不是常设官员,但这些人是汉武帝专门挑选、为办理专案特设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冷若冰霜 ,不讲情面,很能震慑大小官员。这些人身穿绣衣,手持节杖和虎符,四处巡视督察,发现不法问题可代天子行事。对于这类特殊力量,汉武帝给他们冠名曰“绣衣使者”,也称 作“绣衣御史”、“绣衣直指”、“绣衣执法”、“直指绣衣”、“直指绣衣使者”等, 有时也简称“直指”。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3)

汉武帝雕塑

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通使西域、大兴土木等,庞大的开支耗尽了文景之治以来的积蓄 ,各种负担最终变相地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造成大量农民破产流亡。到元封四年(前 107年),关东流民达二百多万,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天汉二年(前99年),农民起义频发,天下骚动,起义遍布豫、楚、齐鲁、燕赵,声势浩大。为此,汉武帝派出“绣衣使者”,督促各地镇压农民起义,上至州刺史、郡太守,下至一般小吏,凡对起义镇压不力的,一律就地处决,称“沉命法”。此外,他们“奋斧钺而并出”,手持武器,对农民镇压也很残酷,有的地方只有几千人起义,他们屠杀的甚至上万。暴胜之、王贺等人都是此时充任绣衣的,而真正将“绣衣使者”干到巅峰的,当属江充。西汉着名的“巫蛊之祸”就是江充受汉武帝密令,凭借“直指绣衣使者”的特殊身份亲自办的,结果皇太子刘据被迫起兵造反而身死,造成宫廷惨剧。

从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赋役更加沉重,农民起义不断。从史料看,平帝元始四年(4年)、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天凤二年(15年)等时段,也常有“绣衣使者”出没各地。

“绣衣使者”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历朝历代都有沿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二、三国魏的校事

俞正燮《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之典校 ,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郎,或谓之校官”。

三国时主要沿袭汉代的制度,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查朝臣的言行,设立的专门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或者叫“典校”、“校曹”、“校郞”、“校官”。“校事” 为最高统治者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与臣民。到了曹丕称帝的时候,已形成“上查百官 ,下设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发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的局面。东吴也出现过相应的机构叫做中书或典校,由于毁誉大臣、构陷无辜,在责难声中取消了。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4)

曹操雕塑

三、北魏的侯官

北魏(公元386年—534年)是由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帝国也同样需要建立特务机构来维护帝位的稳固,侯官就应运而生。北魏的侯官机构是脱离正常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外之地”,人选都是皇帝最亲信的人,官位很低,权力却大的惊人,且行动诡异隐秘,直接对皇帝负责。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5)

拓跋珪建北魏政权

《魏书·刑罚志》中载有:“春,正月,丙午朔,魏设酒禁,酿、酤、饮者皆斩之;吉凶之会,听开禁,有程日。魏主(文成帝)以士民多因酒致斗及议国政,故禁之。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及州、镇,或微服杂乱于府寺间,以求百官过失,有司穷治,讯掠取服;百官赃满二丈者皆斩。又增律七十九章。”

侯官这个特务间谍机构具有专业的水准,权利非常大,最多人竟数超过一千多人,这可能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庞大的特务组织之一了。魏孝文帝才取消了侯官制度。

四、唐朝女皇的内卫

卫是隋、唐统率禁卫部队的官署。其后员来自各地“番上”(轮值赴京服役)的府兵。十二卫统诸鹰扬府,四府任左、右侍卫及门禁守卫,所司不同,但亦常合称为十六卫。唐建国时,沿用隋朝原名。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6)

武则天画像

内卫部门由武则天私自设立的,设立是为了查处违律违法的贪官污吏和不合武则天心意的人的。除了武则天,谁都无法指挥他们,任何人只要惹到了内卫,就是死路一条。其威慑力度可见其强大。这让当时的大臣,皇室族人,百姓惶惶不安。朝中大臣更是敢怒而不敢言,以至于在《神探狄仁杰》1中的蜜蜂案中,狄仁杰说“你们仗着皇帝的荫庇为所欲为, 可你想过没有,一旦她老人家驭龙宾天之后,你们的下场会怎么样?朝中大臣对你们早已是 恨之入骨,到那时,你们就是粉身碎骨!”。所以武则天驾崩后,新帝王和大臣们(以张柬之为首)痛恨内卫,立即取消了梅花内卫集团。内卫份子有的被杀,有的隐姓埋名。真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

唐朝还有一个特务机构,叫“不良人”。看过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的,应该对“不良人”这个称号很熟悉,这个职位是真实存在的。“不良人”是唐代从事侦缉逮捕的差使,也是唐朝的特务组织,其称位为“不良”或“不良人”。清梁章钜《称谓录》引《说铃续》:“缉事番役,在唐称为不良人,有不良帅主之,即汉之大谁何。”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7)

长安不良帅

五、宋朝的皇城司

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自封皇帝。登基后他推己及人,生怕有人效仿他,于是设立皇城司。皇城司对内不对外,侦缉对象是殿前诸班直和禁军,主要任务是探查军中情状,预防阴谋作乱。皇城司前身系武德司。武德司起于五代,其名称出现可上溯至五代后唐:“武德使史彦琼 者,以伶官得幸,帝待之以腹心之任,都府之中,威福自我,正言以下,皆胁肩低首,曲事不暇…”;至后汉隐帝诛杀权臣,“乾祐末,隐帝用武德使李业等谋,诛大臣杨弅等… ”武德使为皇帝爪牙,权柄甚重,牵制“宿卫诸将”和枢密院。宋承后周,太平兴国六年 (981)十一月十日,改武德司为皇城司。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8)

宋太祖赵匡胤

皇城司属于文官编制,不归于三衙管理。其管理人员,是直属于皇帝的近臣。也就是说, 并非明代喜欢用宦官来组建机构。早在宋代皇城司这个机构的首脑就是宦官。皇城司主要职责有两项,即刺探和护卫。其人员也分为两部分,负责警卫的叫亲从官,里面的人员都 是从军中选出最骁勇的军士来担任,也负责其宋代都城的一部分的禁卫工作。而另一部分人员负责刺探,叫亲事官。在宋太宗时期的皇城司人员是不得离京的,他们只能在京内活动,负责探听大小消息。其人手分布在京城各处,下至花街柳巷、上至大臣, 都有其人手安插在内。皇帝就以此来监视军队、侦察民间民情、官员活动、防备敌国。所以机构的执行力度还是很高的。但就威慑度来讲,由于皇城司只负责侦查,逮捕犯人都移交给开封府,自己没有审判权和监狱,其机构威力也就有限了 。

六、明朝的三厂一卫

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这些都是明朝时期的特务机构,统称为厂卫。除了内行厂不是特别熟悉外,想必通过观看影视剧,很多人对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不陌生。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9)

《绣春刀》中的锦衣卫

1.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虽洪武晚期被废除,但是由于朱棣的权力来历不正,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又恢复了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2.东厂,即“东缉事厂”,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3.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与东厂及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正德元年短暂复开五年后又被撤销。

西厂的成员和东厂一样都是由锦衣卫中选拔出来,宪宗钦定西厂所领缇骑(即锦衣卫校尉)的人数要比东厂多一倍,又把东厂与锦衣卫的职权包揽起来,它的职权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而西厂的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可以对疑犯进行拘留、用刑,西厂又把监狱以及法庭混为一体,而且可随意逮捕朝中大臣,可不向皇帝奏请。西厂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两任提督,分别是汪直和谷大用。徐克的电影《龙门飞甲》中陈坤扮演的雨化田就是西厂的厂公。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10)

《龙门飞甲》西厂厂公

4.内行厂,别名为大内行厂,又叫“内厂”、“内办事厂”,由刘瑾秘密社里。内行厂与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东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後,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亦残害了不少忠良。《明史·刑法志三》载:“得颛刑杀,擅作威福,贼杀良”。

三厂一卫虽说建立初期客观上有反腐败的效果,极大的加强了皇权,但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明代的刘瑾、魏忠贤等专权的宦官,大多倚靠锦衣卫、东西厂、等类带有特务性质的专设监察机构,不断陷害、诬杀正直大臣,多用酷刑,魏忠贤的党徒拷掠杨涟、左光斗等正直官僚,用尽酷刑。宦官专政,最终也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七、大清帝国的粘杆处

说到粘杆处,有人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对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武器“血滴子”应该很熟悉,民间传说中的“血滴子”就是指粘杆处。粘杆处最开始只是一个专门捉蜻蜓、钓鱼之类的服务组织,由四皇子胤禛创立。雍正还是皇子时,位于北京城东北新桥附近的府邸内院长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每逢盛夏初秋,繁茂枝叶中有鸣蝉聒噪,喜静畏暑的胤禛便命门客家丁操杆捕蝉。康熙四十八年,胤禛从“多罗贝勒”晋升为“和硕雍亲王”,其时康熙众多皇子间的角逐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胤禛表面上与世无争,暗地里却制定纲领,加紧了争储的步伐。他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训练家丁队伍,这支队伍的任务是四处刺探情报,铲除异己。这就是粘杆处的来由。

庆余年怎么被泄露的(庆余年播出后大火)(11)

雍正画像

雍正去世后,乾隆继续利用粘杆处控制京内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动。直到乾隆死后,嘉庆诛杀和珅,牵连清洗粘杆处,粘杆处的特务活动才逐渐废除。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特务机构。秦朝由于存在时间太短,没有特务机构的记载。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清朝,帝王变着法的建立各种为稳固帝位的特务机构。帝王这么做也无可厚非,当权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更想对所有事都拥有掌控力,这么大的帝国,一个人想掌控所有事可办不到,这也就产生了各种特务组织,帝王放权给“秘密警察”们,然后控制“秘密警察”,也就相当于控制了帝国。

当然,古代特务机构的存在也并不都是负面的影响,各朝代的特务机构,大大丰富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些特务机构还在历史重大事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影响了历史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后人的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