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南瓜、龙须草

熊 君 平

“淅川三大宝,红薯南瓜龙须草。”这种说法,在家乡让人耳熟能详。在乡人眼里,三种普普通通的东西,被称之为宝,不是说它多金贵,多稀罕,而是这些东西与农家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它们是土地的符号,刻印着我童年生活的难忘记忆。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1)

红 薯

红薯在“三宝”中名列首位。“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种流传了很久的俚语乡言,诠释的是多少年、多少代乡村生活的真实,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酸楚。

小时候,每人一年几十斤麦子,红薯成了当家口粮。一年到头,红薯切块,红薯干磨面,红薯叶当菜,下到照见人影的大锅里,一人几大碗,求个肚子圆。用红薯干打成的面,除了糊锅,还蒸馍,或用开水烫了,拍成片,切成红薯面鱼下锅。现在的人,只知红薯可蒸煮,可烧烤,可做粉条、凉粉或酿酒,还能加工成薯条等美味点心。殊不知,饥荒年代,所有人只有用地里挖出的红薯裹腹,人被吃得心烧、肚胀、胃酸。

尽管如此,我还是感恩红薯,就像感恩给我痛楚和欢乐,也给我企盼的村庄那样,我忘不了老家的村庄,也忘不了养育我童年的红薯。是家乡的红薯,喂养了农家一个个贫穷日子,滋养了一代代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的人们。红薯给了我童年生命的体温。

红薯里面有岁月,也有苦涩。

红薯名称很多。红薯,红苕,甘薯,地瓜。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指的都是那种生长地下红皮白瓤的东西。有记载说,红薯来自美洲,是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辗转吕宋岛(菲律宾)迁徙而来的移民。1963年,郭沫若先生在“纪念红薯传入中国370周年而作”的诗文中写到:“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郭老把红薯传入路径和历史作用,表述得明明白白。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2)

500多年前,红薯祖宗以其具有的高产优势,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落户家乡这块土地,已有二三百年了。正是红薯旺盛的生命力和食用作用,才使乡人青眼有加。数百年来,它就同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一样,经过入乡随俗地吸纳、改造、培育,已经成了地道的乡土品牌,成了家乡的“土著”。想想红薯存在和行走的路径,肯定自有红薯的道理。那么远,从西域走来,征途漫漫,山高水长,磕磕绊绊,不亚于下东土传教的牧师,很不容易。

由大洋彼岸来到家乡的红薯,历经迁徙,就像遇上好人家的流浪儿,更为优越的环境,使其生命更加舒展,更加温润。从种到收:育苗,栽插,管理,收藏,因为受到保姆般呵护,红薯的品质更为优良。

育苗开始,先要在场子或地头腾出一块地来,用一尺多高的土墙作围,放上牛粪,麦糠,泥土等。像是给孕妇铺下温馨的产床。然后头上尾下,将红薯排成紧密相挨的方阵,再盖上牛粪、泥土之类,浇透水。这样,红薯母亲便躺在温润舒适的产床,只等发芽出苗了。

沐浴着春日的阳光,绿油油的红薯苗便急不可耐,冲破覆盖的“棉被”,相约而生,比肩而长。不出半月,便密密匝匝,满畦葱绿。早晨,泼过水的红薯苗,青翠生动,成了村庄的盆景。苗子长到一筷子高,农人便开始拔苗移栽。一棵棵芽苗离开产床,离开娘身,到已为它堆好的红薯垅上,开始新的成长。

从入圃到移,红薯经历了一次生命裂变,一次凤凰涅槃似的浴火重生。但作为母体的红薯,虽说挤干了乳汁,完成了孕育生命的过程,而吃不饱肚子的人们,仍舍不得扔掉。生产队还会按数分给农户。分到农户的红薯,留下满身圆圆的疖点。这疖点就像一个个生命脐眼,当然也就失去了养分,失去了红薯的滋味。尽管如此,母亲还是会将一个一个疖点斑斑的红薯,削了皮切块蒸煮。撒上包谷糁,搅拌,又是一顿饭食。

薯苗栽插,最好遇上一场透雨。栽苗看似简单,活儿却细致。要保证株株成活,放苗,浇水,封土,哪个程序也马虎不得。人哄地一会儿,地哄人一年。已是帮大人干活年龄的我,母亲栽苗,浇水,我在后边封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使我初识了泥土的厚重,经受着少年生命的磨砺。夏日,麦收完毕,秋粮安种,还要选择早割的麦田,起垅插扦。插扦是从春播红薯秧上剪下半尺长的节段,直接插到事先拢起的土埂上。要保证成活,人们会选择下雨栽插。头上雨水流,手下插扦忙。山坡冈洼,穿着龙须草编成蓑衣的乡村男女,高挽裤腿,踏泥走水,展现的是—帧原始的劳动画面。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3)

红薯生长,要翻秧。翻红薯秧等于给红薯除草。所不同的是将遮蔽了垅沟的藤蔓,拢到红薯垅上,就像一群理发师,给疯长的红薯秧梳理头发,切断与红薯争夺养分的藤蔓蘖根。这样的劳动,一般由我们这些停课放假的中小学生来干。夏日的阳光热烈,烤人。一群离开学校的中小学生,由大人领着,投入到翻红薯秧的劳动。从地头开始,伏身弯腰,双手互动。每人一垅,将侵城略地疯长的红薯秧,翻到相反的方向。那些深扎垅间密密麻麻的绒根被斩断,长蛇般的藤秧在我们手中捋顺,搭在了红薯垅上。一棵一棵,一垅一垅。一晌过去,被翻过的红薯秧叶,在太阳下泛着白光,像一只只睁大的眼睛,露出不情愿的抗拒神情……

收获季节到了。红薯起挖、入窖、晒干,不亚于“三夏”麦收。整个村庄像进入战争状态:由锄头、扁担、箩筐组成的劳动队伍,奔走于冈坡小道,分散于山野田块。收获的喜悦,汇成高声的说笑,在旷野间跳荡。分到农户的红薯,一部分入窖,一部分切片晒干。晒薯成干的景象,颇为壮观:高坡低岭,白茫茫一片。犹如瑞雪天降,在冬日阳光下,闪着银质的辉光。

这个时候,谁都害怕下雨。因为天气预报听不到,每到晒红薯干,村里人都习惯让族门二爷给掐掐算算。二爷是木匠,也是村里的“半仙”,下不下雨?也有他说着的时候,但大多数就不灵了。尽管不灵,人们还会问他,他还会掐着指头,讲说他那些云山雾罩的奥妙。

这不奇怪,红薯干是红薯存储的最好办法,承担的是一个村庄的全年生计。如果晒砸,整个村庄就要挨饿。因此,晒红薯干揪动的是整个村庄的心。天气稍稍有变,村庄的神经就会紧绷。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万人空村,倾巢出动。

漆黑夜晚,冷雨飘空,一盏盏用玻璃片做成的小油灯,如点点萤火,摇动着寂寥的夜空,点亮着燃烧在乡村雨夜的生命之火……

虽然如此忙碌,生产的红薯仍然不足,许多家庭还要外出买红薯干。我家更不例外,父亲不在家,只靠母亲一人挣工分,兄妹几个都是“饭仓”年龄,生产队分的红薯根本不够吃。现在的孩子,果品点心随便吃,他们不可能想到,春日长长的放学路上,几个学生娃饿得连路都不想走。回到家里,翻箱倒柜,到处寻找吃的。找两块红薯干,填填饥饿的肚皮,也就很不错了。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4)

红薯岁月,是乡村的记忆。它储存着泥土的滋味,泥土的温润。

毛泽东主席说过:“红薯很好吃,我很爱吃”。大概有了领袖这样的话,在中国土地上铺天盖地生长的红薯,才挽救了饥饿岁月中千百万人的生命。《七品芝麻官》有句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表达的虽是父母官起码的良心和责任,也说明红薯是普通的东西,太土气,太草根了。在乡人眼中,没有红薯的饭食,会寡淡无味。红薯就像老井的水,以它温软的品性,点亮的是乡村的希望。

而今的家乡,非同昔比,细米白面吃多了,红薯就种得少了。四季吟唱的红薯谣,成了过时的风景。我手头一份资料,说是乡人曾赖以生存的红薯,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13种最佳蔬菜食品之冠。资料显示: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和抑癌物质。有补元气,抗肿瘤,润肤色,助消化,通大便之功效。《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滋虚乏,益气功,强肾阴之功效。经常吃红薯能使人长寿少疾。《本草纲目拾遗》也说,红薯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前苏联科学家说它是未来的“宇航食品”,法国人说它是高级保健食品。

看来,称红薯为宝,当为不虚。家乡的红薯,味甘如蜜,方圆左近,很有名气。丹江岸边有个小曹峪,小曹峪有一面土坡,土质格外特殊。所产红薯味道更佳。吃到嘴里光滑温软,甜到心里。而且,吃剩的红薯,隔天隔夜不馊。味道依旧。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5)

家乡的红薯,滋味悠远。有首《吟红薯》是这么说的:“皮红肉白耐品尝,叶秆做菜难相忘。

茎蔓葱茏盘山岭,晒干如雪实家仓。

无须厚土生甜脆,便以薄沙献远香。

莫说世间功与过,土里滋味长又长。”

我忘不了红薯,忘不了红薯滋养的岁月。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6)

南 瓜

南瓜同红薯一样,被列为三宝,是因为它同样有着泥土的芳香,来自以菜代粮的时光。

南瓜,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有叫南瓜、北瓜的,也有叫倭瓜,菜瓜的。南瓜的野生祖先,自遥远的大洋彼岸移民中国以后,便加入到家乡的瓜菜一族。时间一久,便反客为主,浸淫出区域文化的符码,变成家乡泥土生长的又一株生命之绿。

人们发现,南瓜不仅可以当菜当粮,而且有一定的食疗价值。因为时代的进步,地位的改变,土味十足的南瓜便登上了大雅之堂,登上了饔飧宾客的餐桌。据相关资料:南瓜有解毒、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防治糖尿病、消除致癌物质、促进生长发育的诸多好处。南瓜味甘,性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南瓜入脾经,胃经,有补中益气之效。主治久病气虚、脾胃虚弱、气短倦怠、蛔虫等病症。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7)

“过了一条江,只听梆梆梆,揭开锅盖看,都是南瓜汤。”这首曾流传丹江岸边民言中的“江”,指的就是丹江,“梆梆”是剁南瓜的声音。这说明,南瓜在家乡虽不如红薯那么多,但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同样是当年农家粗粝生活的写照。南瓜不择生地,随遇而安,遇土便长,同其他来自异域的作物一样,经过几百年的驯养、同化,已深深打上乡土的烙印,以其浓烈的乡土气息,承担起滋养一方的责任。

南瓜里面有岁月。南瓜里面装着农家的日子。

南瓜种植,不像红薯那么复杂。房前屋后,土埂地边,坟头坑沿,哪儿种哪儿成……一场春雨过后,奶奶会端个装了南瓜籽的小盆,用锄头挖几个坑,将南瓜种籽小心翼翼埋在地边、墙边、沟坎的土里。几天过去,嫩嫩的南瓜苗便探出头来,两片铜钱似的叶瓣,犹如刚睁眼的小鸟,薄薄的唇尖,使劲呼吸着春天的气息。

苗子长到一拃,便要移栽。移栽的苗芽,经春风一吹,几天就伸直了身子。又是几天过去,幼小的瓜秧便长出一尺多长的头来。不守本分的藤蔓,便开始攻城略地,横冲直撞地地拓展着地盘。一天,我突然发现,盈润的南瓜叶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洞眼,几只黑身黄羽的飞虫,在叶面飞动。像发现了敌情,我赶紧去告诉奶奶。奶奶说:“南瓜有病,生虫了”。回头,她便从锅灶扒出些柴灰,仔细撒在南瓜的叶面上。

虫子没有了。没了虫子的南瓜秧,借着浇灌的粪肥,在阳光下勃发着生机,可着劲生长起来。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8)

夏天,一条条长着毛刺和胡须的南瓜龙头,引领长长藤蔓,遍地延伸:遇沟过沟,遇坎过坎。南瓜龙头是家乡的叫法,既是一个诗意的名字,又是一道好菜。这时,奶奶会把长出的南瓜龙头掐掉,用开水焯了,拌上蒜泥。青丝丝,脆生生的南瓜龙头,又鲜又嫩,特别好吃。不久,南瓜的茎叶间又长出一朵朵金灿灿的喇叭花来。这些花在翠绿藤蔓间炫耀,在夏风中点头,十分可爱。这又是一道好菜。奶奶摘下一些南瓜花,或炒,或加面摊饼。摊在饼里的南瓜花,张扬着金子般的色彩,让人食欲大开。奶奶已去世20多年了,直到今天,我也没忘记奶奶的南瓜花煎饼,没忘记那来自泥土的清香。

我曾想过,掐了南瓜龙头,摘掉了南瓜花,会不会影响南瓜的生长和结果?母亲说,南瓜龙头掐了,会发更多的头。摘下的南瓜花,都是不会结瓜的花。原来,南瓜花也有雌雄,也有能不能结瓜之分。仔细想想,应该像果树的蘖枝,去了,反而会多结果,结好果。

炎炎夏日,万物疯长。不经意间,南瓜茎叶间,忽然就长出几个青嫩的瓜来。有的如小孩胳膊,还拖着皱巴巴的花须;有的小碗般大小,花刚落。用嫩生生的青瓜,切丝拌面,摊成饼,叫南瓜托面。南瓜托面好吃。即使今天,炎炎夏日,吃一块南瓜托面,喝一碗绿豆红薯干汤,仍然不失一顿惬意的美餐。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9)

秋后,成熟的南瓜,淡黄里泛着深绿,过了壮年的藤蔓开始枯衰。经初冬的风一吹,便藤枯叶干起来。藤枯叶干的蔓秧,就要被季节淘汰了。这时的南瓜黄里透红,吃起来,绵软味厚,会存放很长时间。

南瓜一生,平平淡淡,不事张扬,不嫌贫,不爱富,不媚官,不以得失论高低。但南瓜里面的岁月,苦辣酸甜,最难忘怀。在上世纪那个大饥荒年代,能吃饱一次南瓜,也是奢侈。遇土就长的南瓜,并非随时都能吃到。有时候,它会成为生死门坎的救命之食。

奶奶在世,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情,说她北山有个兄弟,不亲。奶奶讲的,是她一碗南瓜汤救人一命故事。

那还是吃大食堂。吃大食堂的村庄,家家没有炊烟。没了炊烟的村庄,便失去了五谷的气味。那天,干了一上午重活的奶奶,从食堂刚打一碗有几块南瓜的稀饭。还没顾上吃,一眼瞧见有人躺在食堂拐角的墙下,四肢卷缩,奄奄一息。奶奶意识到,他是饿成这个样子。低头看看碗里稀稀的南瓜饭,走上前,把碗递给那人。那人睁开饿昏的两眼,看看面前的饭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饭给人吃了,奶奶只有饿着肚子。那人吃了奶奶的“食堂”饭,手脚灵活了,休息一会儿,说:“大姐,你救了我,今后,你就是我的亲大姐。”这人回家后,对几个儿子说:“我在平地(我家住河岸平川)认了个大姐。不是她我早饿死了。从今往后,她就是你们的亲大姑。”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10)

以后,不吃食堂了,奶奶的这位“兄弟”,知道我家住的平地缺柴烧锅,所以,每隔一段时日,就往我家挑担柴草。开始是他,以后是他的儿子们。这样,你来我往,素不相识的两家,就走成了亲戚。

奶奶的勤劳、正直、善良,有遗传基因,一直影响着我,影响着父辈一代,也影响着我的兄弟子侄。这种基因有传染作用,传染给四邻八舍,成为村庄的传“村”之宝。

今天,南瓜已从田野走向城市,成了城市餐桌的美肴。在我的家乡,南瓜已由房前屋后的小片种植,发展到大块农田。作为一种保健营养食品,南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喜爱。我想,一部南瓜史,就是村庄的变迁史,发展史。家乡这种称之为宝,又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南瓜,必会带着浓浓乡情,走向更远……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11)

龙 须 草

位列“三宝”的龙须草,耐旱,适生能力强,家乡的坡岭沟畔,石缝峡隙,到处都有它生长的土壤。

晨昏斜阳里,那丛生如丝、青葱温润的野生山草,被夏风梳洗得絮絮缕缕,像美女飘逸的秀发,披散在岭头、山溪、田埂、峰岩。秋后,它们又以黄铜般的色泽,张扬着金发女郎的妩媚。

我喜欢龙须草的名字,同喜欢龙文化一样,有着民族的传统情感。大诗人李白有吟咏龙须草的诗句:“此草最可珍,何必贵龙须。”用诙谐探问的口气,道出了龙须草的可爱。白居易亦有诗曰:“剪须烧药赐功臣。”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功臣李勣的故事。说是唐开国勋臣李勣患恶疾无治。有医者言:用龙须做引,可疗此疾。太宗听了,当即割下自己胡须,烧灰赐之。李勣服了太宗赐的药引,顽疾很快痊愈。封建时代,皇帝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所以,他们身子是龙身,胡须自然就是龙须了。从皇帝的胡须到一种山草,同称龙须,其中的美好意蕴,不言而喻。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12)

作为一种野生山草,龙须草的根深深扎在家乡的泥土里。能以龙须冠名,是以型喻义的情感所致,有一种幸运吉祥的文化象征。

龙须草性淡微寒,有利尿通淋,清热安神之效。中医上,有治疗尿路感染、糖尿病、失眠、目赤等症状。

在我看来,龙须草之所以被列入三宝,是它同红薯、南瓜一样,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那些年,人们用龙须草搓草绳,打草鞋,编蓑衣,织地毯。一种纤维柔韧如老人胡须般飘动的野生山草,蕴含的是乡村的温度。龙须草是上等造纸材料。胶版纸、复印纸、钞票纸等高档用纸,都流动着龙须草的血液。前些年,政府部门提出:要打造龙须草种植、加工、造纸的龙型产业,田野工厂“一条龙”。利用资源优势,富县富民。于是,野生龙须草便身价倍增,人工栽培使龙须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后来,人们发现,造纸对环境污染大,尤其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水源地的家乡,因为有了向京津调水的责任,为保护一库清水,已经投了产的造纸企业,鸣金息鼓,停产关门。

办企业是资源利用,停产关门是责任和牺牲。一种遍地生长的野生植物,又回归到原来的生长秩序,回归到安享自然的自生自长。在家乡的山野上,年年葱茂,生生不息。在我的意识中,龙须草定格的是一种悠远的乡村风景,是粗粝的农家日子,是穿在脚上、披在身上的原始动画,也是我童年生活挥之不去的生命剪影……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13)

乡村的夜晚,万籁俱寂,清冷的月光里,如豆的油灯下,我佝偻着年少的身子,旁边放着蘸了水的龙须草,坐在母亲身旁,“滋噜,滋噜”,一下一下……搓草绳是学校勤工俭学的课程,也是家庭油盐补贴的来源。因此,母亲搓,我也搓。沉沉夜色陪伴孤独,手掌摩擦创造的功利,是两手火烧般的肿疼。当缕缕须草,在手中搓成一根缠绕成篮球一样的绳疙瘩,心中不免有一种收获的快慰,也有一种淡淡的痛楚。

那个时候的乡村,编蓑衣,打草鞋,捆草绑柴,拴牛系羊,犁耙绳索牛笼嘴,打麦拉磨系扁担,都离不了草绳,离不开龙须草。——漫山遍野的龙须草,拴着太阳,拴着月亮,拴着农家一年又一年的日子。

用龙须草打草鞋,是乡村孩子的应有技艺。下河割牛草,进山担柴草,都要穿草鞋。割草担柴穿的草鞋,要由自己来打。小伙伴中,打草鞋在行的,细密结实,续草时加点破布条,穿起来耐磨,不勒脚。我打的草鞋就差劲了。不到一天,就穿破了。好多次,给牛割草,半路草鞋破了,只好赤脚担草一步步走回家中。

打草鞋并不复杂,工具也简单。用带弯头的木头做成的草鞋耙子,像缩小的耕地木耙。将弯头往板凳头一挂,如同家织土布,四股细绳作径,挂住耙子的牙齿。束到一块的绳子一头,系在腰间。再把用水泡过、棒捶捶过用作纬线的须草,一撮一撮续上去。熟练的,没耙子用镰刀把亦可替代。一个午休,草鞋就打成了。打成的草鞋,穿到脚上,翻山越岭,走山过水。穿着草鞋的脚板,便丈量起山水的尺度。

草鞋,是乡村的专利。它轻爽、透气,穿在脚上,不生脚气。可以随意趟水爬坡,不怕泥淖,不怕山石,不怕荆棘,什么路都能走,什么坎都能过。小时候我离不开草鞋,长大了,人生之路曲曲折折,是草鞋给我力量,才走出一个又一个人生困境。穿过草鞋的脚什么道不能走呢?越过了,就是坦途。

草鞋有情,岁月有痕。一双草鞋,编织的是乡村的情结,是乡村的弯弯山道,是一颗青涩心灵的成长和攀爬。

营养价值最高红薯(淅川三大宝红薯)(14)

进入盛夏,地里农活少了,割牛草便成了夏日的农事。为生产队几十头耕牛提供青草,成了农事的中心。近处的牛草割完了,村里孩子就结伴,跑几十里到山里去割。进山割草,夜半起床,童稚未消的毛头小子,穿上自己编织的草鞋,把竹做的草夹挑在扁担头上,头顶一勾残月,满天繁星。一路吆喝,一路歌唱:“天上布满星,月牙亮晶晶……”唱的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只要路过村庄,就唱得格外起劲,就像要把沿途村庄叫醒似的,让还在睡梦中的人知道:有这么一群为牛割草的后生,正雄赳赳气昂昂,向有草的大山进发。 少年不知愁滋味。乡村成长的孩子,似乎没有苦累。总掩饰不住少年生命的律动。老家的村庄,前滔河,后丹江,由丹江滔河切割而成的原野川地,匍匐着几个村庄。地方虽好,却没柴烧锅。这样,进山割柴、担柴,就成了那时冬天中学生的假日功课。一双草鞋。陪伴我们既割牛草,又割柴草,陪伴我们把大山平川踩在脚下。

割柴进山,由大人领着。红薯干,包谷糁,干酸菜,被子卷,还有几双用龙须草编成的草鞋,挑在扁担头上,选择一深山农户,住下来。一连几天,起早贪黑,割下的柴草码成一垛。星期天,再一担担挑回来。

割柴的路很长,脚上的草鞋也会走很长的路。多少次梦中,我会忽然得到一双神话传说里的魔鞋。魔鞋一穿,挑柴的路就短了,一眨眼便走个来回。还会变成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行者,抬抬脚,天涯海角便在眼前……

现在,伴随少年岁月的草鞋,已走进了历史,走向了遥远。而作为三大宝的龙须草,却仍默默坚守着家乡的土地,顺自然之意,呈自然之态,龙须草的生命理念:只求为山河增绿,为大地添彩。至于逢不逢时,或荣或辱,顺其自然罢了。但是,丛生团长的龙须草,根系发达,有天然固土保水之能。所以实行林草间作,以草护林,成了调水渠首的一种生态和绿色模式。

我敬重龙须草,敬重家乡的三大宝,就像敬重生长三大宝的土地那样。它脐带般连结着我与乡村的联系。今天,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是因为它们给我的感触太深,温润太多。家乡的泥土,厚重质朴,厚德载物。三大宝给予我的,是一种植入心底的根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