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新时代新青年的六点要求(深度关注新时代)(1)

图为服务2022北京新闻中心的“00后”志愿者在服务台前合影留念。(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截至2021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中14岁至35岁的注册志愿者超过9000万人;在2014年以来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超过500万人;截至2021年6月,35岁及以下党员共2367.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一个个数据,生动展现了中国青年的过硬素质与全面发展。

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如何定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气质和风采?探究他们身上的特质,一些关键词十分亮眼——刚健有为、充满担当、自信昂扬……

新时代的新青年,可堪大任。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有信心、有力量、有希望的中国”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在今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盛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平均年龄25.2岁的中国代表团表现抢眼,不断突破自我,书写了中国队在冬奥会上新的历史。

“90后”徐梦桃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摘金、“95后”高亭宇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摘金、“00后”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摘金、“00后”谷爱凌在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和U型场地技巧摘金……这股“青春风暴”不只有耀眼的成绩,更有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和超越自我的不懈追求。

“我们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是‘祖国在心中、为国争光’。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位当代中国青年,都是建设祖国的一分子,每个人岗位不同、职责不同,为国家、为社会贡献的力量不同,但是拳拳赤子心是相同的。”北京冬奥会金牌得主武大靖说。

在赛场外,年轻志愿者也在用热情和奉献提供暖心服务。冬奥会志愿者报名人数超过百万,其中近两万名志愿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青年、学生占了极大比重。中国青年的自信从容、阳光向上、开放包容,向世界递出了一张闪亮的名片。

4月8日,约3000名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出贡献的各界代表齐聚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河北师范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获得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称号,该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袁玮婷代表冬奥志愿者发言。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袁玮婷一直在张家口颁奖广场负责礼仪志愿服务,看似简单的手托承载奖牌、鲜花或吉祥物托盘的工作,背后却是日复一日枯燥而辛苦的训练。夜间、室外、低温、零失误……袁玮婷和小伙伴们每天都要进行至少8小时的训练。

袁玮婷说:“回想起来很骄傲,我们自始至终没有一丝懈怠,因为我们代表的是中国形象,肩负的是国家责任!”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有信心、有力量、有希望的中国。”许多网友留言表示,冬奥会上刮起的“青春风暴”,将激励更多中国年轻人,在拥有无限可能的青春年华里,尽情拼搏、挑战自我。

“勇于担当、冲锋在前,是最美的青春底色”

抗击疫情是一场一往无前的逆行。3月以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同心战疫,共同守“沪”,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紧急驰援上海,一句句“我年轻,我先上”的请愿不绝于耳,一封封按满手印的请战书历历在目。

4月7日,福建组建援沪医疗队。1730人的团队中,35岁以下青年有1031人,约占全队的60%,还有23名“00后”队员。

来自福建省武夷山公立总医院的护理骨干张婷、黄薇、王欣怡和彭祖勤,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90后”抗疫四朵金花。2020年,她们曾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支援,有着丰富的新冠肺炎救治实战经验。

“我和黄薇、祖勤都是预备党员,张婷是入党积极分子,勇于担当、冲锋在前,是最美的青春底色。”王欣怡说。

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统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32万余支青年突击队、550余万名青年奋战在医疗救护、交通物流、项目建设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大贡献。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大战略。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一群高素质青年人才正从热闹的城市步入田园,成为农村活力和创造力的激发者。

在江西省高安市务农的五年间,从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毕业的丁旦渐渐褪去了学生气,成了种田“老把式”。

在丁旦经营的荷悦优质稻专业合作社里,还有南京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高亮等年轻人。经过多年努力,这批青年人引领的合作社流转土地及订单农业的总面积已达5.9万亩,全部用于种粮,并为周边村民提供600多个田间工作岗位。

“我相信我们这批带着情怀的年轻人,能与乡村农田碰撞出全新的‘化学反应’。”丁旦说。

在体现综合国力、弘扬民族志气的重大工程之中,从不缺少新时代青年的身影。无论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东数西算等战略工程现场,还是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标志性项目工地,“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的旗帜处处飘扬。

对33岁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研发部部长甘霖来说,2016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那年我博士毕业,正赶上‘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横空出世,我有了为之奋斗一生的方向。”

如今,甘霖带领着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我深感青年科技工作者是非常幸运的一代,我们的成长和教育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步伐。当我们投身工作时,正值我国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新时代。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对关键科学技术布局的高瞻远瞩,成为我们施展才华、努力奋斗的大舞台。”

“当代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表达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包容”

“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的这席话,打动无数国人心。

“平视这个世界”的新一代,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是充满底气、洋溢自信的一代。

近年来,国潮文化已成为青年人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唐朝仕女古风盲盒、紫禁城屋脊故宫瑞兽套装、西游记齐天大圣造型雕塑……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一家潮玩集合店内,多款国风玩具成为热门商品。

不仅仅是消费。越来越多年轻的创作者开始围绕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不断赋予且丰富“国风”文化。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把对汉服、传统首饰的热爱经营成事业,成为国风文化的推动者,让中国风“美”出圈,也让追求文化认同的青年人有了自我表达的情绪出口。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虞鑫看来,这些现象正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也折射出当代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自信。

“他们生长于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环境下,在精神文化层面有更丰富的选择,也有更强烈的创作表达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与表达更加自信,也更加开放包容。”虞鑫说。

“自信”,成为大多数中国青年的思想底色。2020年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衷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中国青年在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一系列生动事例、客观数字、亲身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中国之治”,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进一步增强。

“中国年轻人在面对西方时愈加自信。”美国《外交政策》发表文章称,中国在抗疫方面的相对成功,使许多在西方受过教育的中国年轻人相信,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价值观能比西方价值观带来更好的结果。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1000余名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齐声呐喊,铿锵有力的青春誓言在天安门广场久久回荡。这份自信宣言的背后,是当代中国青年满溢的自信与自豪,是中华民族不可逆转地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