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 · 此刻夜读

睡前夜读,一篇美文,带你进入阅读的记忆世界。

......“图画书界奥斯卡”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1)

“沧桑是美,凋敝是美,破灭也是美。摩灭,就是将时间的残酷化为艺术。”

日本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体系。色气、侘寂、摩灭……这些早已全方位浸润在日本艺术、生活、社会等方面的美学关键词,构成了日式审美的独特气质。

历获日本伊藤整文学奖、桑原武夫学艺奖、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等多个奖项的日本知名评论家四方田犬彦,著了一本《摩灭之赋》,围绕着“摩灭”这个关键词,他重新观看世界、解读经典、追溯历史、认识生命。

从三岛由纪夫到普鲁斯特,从达芬奇到当代艺术,从吴哥窟的废墟,到逐渐脱落的古罗马壁画,从记忆到触觉,从圣殿到废墟……四方田犬彦的行走踪迹遍及东西方著名建筑与艺术场域,并试着从中探索“摩灭”和日本美学传统的关联,还原一种日本独有的审美观与生命观。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2)

书中插图

今天的夜读,摘选书中《从无常到托马森》一章中的部分文字与读者共赏。从14世纪吉田兼好所著的《徒然草》到20世纪赤濑川原平的托马森研究(路上观察),四方田犬彦试着从中思考天地万物,寻找“摩灭”的幽微之处。

“当宝贵的事象或物体产生阙乏或毁损,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美”。

“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见的巨大石磨,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3)

《摩灭之赋》[日]四方田犬彦/著,蕾克/译,

一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月版

日式“无常”的衰哀之美

[日]四方田犬彦

通过“无常”一词,我从日本中世感受到的,并不是目不暇接的观念对抗。不是对抗,更像是对话,是在残缺的器物之间进行的幽默对话。

1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4)

从日本传统美学的角度看,摩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比如,我在日本各地旅行过后,再去韩国、中国、泰国等亚洲诸国,马上就能体会到不同之处。这些国家的古代寺院无论历史多么悠久,寺院建筑的墙柱乃至佛像都色彩艳丽,就像刚建好一样,且稍有褪色便会定期粉刷。再看奈良和京都的寺院,往昔涂抹在建筑和佛像上的漆料早已褪色剥落,露出了木头本来的颜色。这么说来,奈良从八世纪时开始建造佛寺,最初也曾有过如此光彩绚烂的颜色啊。然而日本人任由它们在岁月中褪掉了颜色,并不在剥落之上涂抹新漆。以前我在首尔一家大学里执教时,日本旅行归来的学生问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问题。她很认真地说,奈良和京都的历史性建筑看上去破破烂烂的,漆也掉了,看不出颜色,既然日本经济很发达,为什么不去好好维修一番呢?

是啊,如果说日本人偏爱褪色和残败毁损之物,这种独特的感性究竟从何而来?当然可以说这是基于佛教的世事无常观,但泰国、韩国和中国也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国家,他们认为重新定期粉刷维护旧物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这在日本就行不通呢?

2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5)

我想以此重新思考一下事物的劣化和毁损问题。我将引作参考的是乍看无关的两种观点。其一,是十四世纪吉田兼好所著的《徒然草》;另一个,是二十世纪赤濑川原平的托马森研究,即路上观察。

《徒然草》的独到之处,在于从“有价值但已踏上毁损败落之途”的事物上发现衰哀之美。路上观察则相反,有些东西已经失去了价值,变得多余无用,却依然存在,并时刻彰显着强烈的自我主张。在赤濑川原平眼里,这些无用之物是一种对现有艺术观的深刻反论。这样看来,两者似乎是对立的,但这两种美学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事物的凋零,因而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尤其是这两种观点都摆脱了事物有用/无用的区分,吉田兼好和赤濑川原平的达观视线是一致的。如果我们能在两人之间找到美学上互通的桥梁,也许就能为摩灭的美学加上一个“日本式”的形容词。

忽然发现我一路谈论了各种摩灭论,不知不觉间,和众多日本评论家一样,也走上了俗称“回归日本”的老路。细想来,这真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花盛开,圆月朗照,世人所能观赏,难道仅限于此?对雨恋月,垂帘幽居不问春归何处,亦有深趣。

这段著名的句子出自《徒然草》第一百三十七段。我十五岁时第一次读到,那时还不甚懂古语文法。以下引用现代语注释:

樱花的美丽不止在盛放时。赏月不必只在满月之夜。雨夜仰望水雾迷蒙的天空,想象那望不见的月华,是一件乐事,从天边低垂的浓云里寻找春的气息,亦是一幸。

当年的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兼好法师这种剑走偏锋的审美情趣,毕竟对一个痴迷数学和游泳的中学生来说,别说理解了,就连欣赏花鸟风月都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6)

但也很奇妙,因为我被接下来的一句深深打动了。

世间万物,唯始与终奥妙难言。

眺望街角行走的人群,其中有不少相识的人,可见世上的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多。这些人都死去时,我当然也不在世间了吧。往大容器里灌满水,再在底部开一个小孔,水虽是点滴落下,总有流尽之时。就这样,《徒然草》的作者用各种事例执拗地讲述了一个道理——世事无常,死亡将降临于万物之上。樱花散后、明月隐于雨云的时刻更有风情。因为这是事物的终末之相,令人联想到必将到来的死亡。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流行“莫忘死亡”的绘画主题,这么看来,无常观倒像是这个命题的日式诠释。

3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7)

有形之物终将随着时间推移而凋落,这不单指大时空下的大变动,对兼好法师来说,也是日常美学。比如在他看来,无论书籍还是建筑,完美无缺反倒呆板无趣,稍有欠缺或有未完成的部分才讨人喜欢。

有人言:“细罗之装裱颇易损坏,可叹。”顿阿闻之,答曰:“细罗上下磨损,轴上螺钿贝片脱落,皆庄严之态。”此言实为卓见。又有人言:“一部草子中体裁不一,观之令人不快。”弘融僧都却道:“凡物必备齐整一套,乃稚拙之人所为,参差残缺方有妙趣。”此言亦真知。(《徒然草》第八十二段)

书画卷轴上的螺钿贝片脱落了,书卷内容残缺不全,反而显得雅致深邃,这样的观点对同时代的欧洲人来说,恐怕是不可想象的。众所周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写道,美在于秩序、匀称与明确。从欧洲美学的角度看,《诗学》最后论喜剧部分的章节佚失,是瑕疵,是莫大的遗憾,与兼好所说的“残缺亦妙趣”不在同一审美范畴内。

兼好随后写道:

凡事尽求整齐一致,反而拙劣。未成之物,存其残缺,不止有趣,更显余味无穷。曾有人言,“宫殿营造必留未尽之处”,先贤所著内外之文,亦多见章节残缺。

在这一段里,视被动残缺为美的态度又更进了一步,对主动在建筑和书籍上留白的做法给予了肯定。也许兼好法师在执笔这一段时,心中所想的是他熟读过的老子“无用之用”的教诲。“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兼好将这段中国古代的抽象哲理不露痕迹地转化成了现实提案。

这里,我立刻想起了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全书一共五十四帖中,本应该描写主人公光源氏之死的第四十一帖《云隐》,只有标题,内容则是一片空白。人为制造的文本欠缺,反而深刻地展现了死亡的不可表象性,章节因为不存在而显得余音缭绕,这种令人惊讶的文学试验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同例。在日本文化中再做探索,则可以发现类似手法不胜枚举。在我看来,传统日本房屋里“间”的概念、日本画上的留白,都是兼好法师所说的“主动欠缺”的变奏。

4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8)

一般而言,直到十八世纪以后,欧洲人才从罗马版画家皮拉内西和近代浪漫主诗人的作品中体会到古代废墟充满着“甜蜜的忧郁”。而日本早在中世,就已经用肯定的态度看待建筑与场景的荒废之美了。唐木顺三于 1965 年所著的《无常》,便是这样一本追溯日本美学精神史形成过程的美妙之书。

唐木认为,平安时代( 794—1192)宫廷贵族女性所共通的“儚”(事物如梦一样短暂)的情感,随着贵族的没落和武士阶层的兴起,被男性化的“无常”所取代,而“无常”再借由镰仓佛教宗师道元禅师之手,成为绝对法则,这个过程正是日本美学史上最本质的转折点。比如十世纪时藤原道纲母《蜻蛉日记》中的“儚”,只是一种因被正史排除在外而感到身无所依、茫然无助的情绪,到了《源氏物语》的时代,则演变为一种普遍的存在。“儚”不再是偶发的情感,而是作为人物的本质,确切地体现在了每个角色身上。曾经用于表达脆弱和预示毁灭的“儚”,演变成了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幽深美妙的情感。到了《和泉式部日记》时,这种情感更登上了新台阶,“幽深美妙”本身又被视为如梦一样短暂,书中描写出了意识的自我回转。在我看来,这种被凝练了再凝练的观念,最后用“颓废”二字来形容最为恰当。

(文中配图除特殊说明外,源自摄图网)

新媒体编辑 金莹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9)

新年文创季

粉黛乱子草的惊艳与浪漫(从14世纪的徒然草到20世纪的路上观察)(10)

文学报新年文创 已上线微店

公号:iwenxuebao

邮发: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