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南先生是教西方哲学的,虽然他注册了头条号,但从不写文章,他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作出点评。但他的点评也是简单几个字,不是“尚可”就是“瞎扯”。
但他近来连续对我几篇文章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点评,除了对我的一些观点表示赞赏外,还跟我交流了一些具体问题,重点就是:任何一章、任何一段,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字,都要放在“自然”“无为”这个思想主轴上进行推敲比较,任何脱离这个主题的解读都是对老子思想的意淫和亵渎。
就以“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为例,历来的注老作家,他强调说“我说的是历来的”,从西汉初期的方仙道家河上公开始,到魏晋时期的经学家(准确地说是玄学家)王弼,再到帝王将相、高道大德、鸿学大儒,几乎无一例外地沿袭着这样的思路来解读:“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至于当代的很多大学问家,比如高亨、陈鼓应、任继愈、余秋雨、易中天等等,我就别得罪他们了。
当然,他们的思路,将君王跟民众作为一对概念对等提出是对的,老子通篇就是在讲君王与民众关系的,堪称“君王治国宝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子的对话主体始终是圣人、侯王,而不是“百姓”和“民”。
对于本章的翻译,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威”分割成两个受体,一个是民,一个是君,明显是错的。试问,民不畏威是指君王的威,怎么反过来就成了民众造反对君王造成的“大威”?这个语境的转换逻辑在哪?分明是胡诌八扯嘛!
所以,正确的解读要把它放在整个《道德经》的思想架构上,看它是否跟老子的思想主旨相吻合,简言之,这句话是说:民不知权力者的权威,那么作为君王,你才真的有大权威,这就叫做“太上,不知有之”,这才符合“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的大道精神。
的确,他的解读给了我很新鲜的启发,至少这样的观点是从前闻所未闻的。我恳请他将74章的整体思想和解读方向,指点一下迷津,陈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大约一个小时后,发来了他的解读要略。
原文
章义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陈教授说:理解老子思想,你得设想一种对话场景,即老子对面坐着一个侯王。老子说:侯王啊,民众如果不惧怕威权,感受不到来自圣人的威权压力,那就证明你有了真正威权。这是圣人“我无为而民自化”的为道特征,这叫做“大威无威”,是合道的真正威权。
那么,圣人是怎么达到这种“大威无威”的境界呢?因为圣人“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光而不耀”,他不迷恋自己所居的上位,也不沉浸在奢靡生活中。正因为圣人“和光同尘”于民众之中,人民才不会讨厌他,并且“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乐于推戴他居于威权之位。
可见,圣人的做法就是自知而不只是表现自己的欲望,他懂得自爱而不养尊处优。所以,侯王您如果能去掉自见和自贵的做派,采取自知和自爱的修为,就能做到大威无威。
陈教授说:许多人喜欢沿着王弼的玄学思路来解读《老子》,而他们自己却偏偏忘了王弼的理解。王弼说:“清静无为谓之居(君之居,不是民之居)……言威力不可任也。不自厌也。不自厌,是以天下莫之厌。”主语分明是“君王”而非“民”,同样,“威”源于“君王”而非“民”。那些认为“暴力来自民众”的说法,简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所谓的民众暴力,那是秦汉之后的说法。
只有将“民之不畏威”理解为“大威无威”,才符合老子的思想主旨
陈教授说:《老子》是写给权力者的治国宝典(当然你们也可以用于修身、用兵、权谋、法治等等),主旨是“无为”“好静”“无事”“欲不欲”的“以正治国”。这个定位跑偏了,解读就会落入谈玄说妙的窠臼。本章是老子教侯王如何通过自我修为,做到“大威无威”的,而不是担心什么民众暴动。
除了以上所述,《道藏》有明代无名氏《道德真经全解》的解释也很好:“怒而威,其威也小,不怒而威,其威也大。圣人不以威屈天下,使民无畏威之容,而有畏德之心,则不怒之威默加乎人,是谓大威至矣。”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是说权力者不养尊,不奢靡
陈教授说:玄学家王弼是想以《周易》的圣人观来嫁接道儒思想,为枯燥繁琐的儒家经学注入活力,其观点虽不足以“拿来”,但少年天才的许多奇思妙想足可借鉴,比如他就把“居”“生”理解为君主的,而不是民众的,他说“清静无为谓之居”,指向只能是君主。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从不迷恋自己所居的上位,也从不沉浸在奢靡生活之中。
“无狎其所居”就是不贪恋自己所居的上位,把权位当作自己的全部,一旦如此,君主就会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法令滋彰,就会令人反感和生畏。
“厌其所生”,不是压缩民众的生活空间,而是跟“厌饮食(55章)”,“其上食税之多”,“其上求生之厚(77章)”等是一脉相成的,特指权力者沉浸在厌饫(yù,吃饱,吃厌)的奢靡生活之中,都是权力者“自贵”的具体体现。权力者“何不食肉糜”的求生之厚,当然会令百姓反感与厌恶。
所以这里面的“其”指的也是权力者,相当于跟君王说“您不要贪恋自己的高位,也不要沉迷于自己的奢靡生活”。而不是通常翻译的“不要紧逼百姓的居处,不要压制百姓的生计”。倘若如此,怎么会跟下边将要论及的“不自见”“不自贵”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是我不讨厌你,你才不讨厌我,而是我不自贵你才不讨厌我
在传统“注老”方面,唐玄宗对“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的注释最有代表性:“夫唯人不厌神,是以神亦不厌人”。说得直白点就是:我不烦你,你就不烦我。世人解读多是这个套路。
不能说这个说法没有道理,但此道非彼道。老子强调的是主体是君主,是君主怎么做才能成就“大威”,而不是讨不讨厌谁的问题。
“夫唯”是对上述两句的结论性语句,所以,这个结论的意思应该是:正因为圣人从不高高在上,从不沉浸于厌饫的生活之中,所以民众才不会讨厌他,而且乐于推戴他居于威权之位。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是要君王向圣人那样做
只要是“是以”“故”字开头的都是由上述语句推导出来的结论。本句意思是:由此可见,圣人的做法就是自知而不只表现自己(见,表现),懂得自爱而不养尊处优(自贵)。所以,侯王啊,您要像圣人那样,去掉自见和自贵的做派,采取自知和自爱的修为,您也一样能做到“大威无威”。
“圣人”,不是儒家的道德之圣,而是为道者。所以明代无名氏说:“惟德所以自爱而法大道也,故去彼自见自贵,而取此天地道者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