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窝”曹县

酆鸿

曹县,古称亳,地处鲁西南,文化底蕴深厚,为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这里戏曲活动历史悠久,向以戏曲团体多、剧种多、名演员多、戏迷多为特点,被人称为“戏窝”,是著名的戏曲之乡。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1)

《山东风物大全》第55页“曹县”词条。

自古以来,曹县人爱戏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儿童都能哼上几句,而“窝班”则遍及全县乡镇大多数村庄。曹县流行的戏曲种类有柳子戏、弦子戏、梆子戏、两夹弦、花鼓丁响、皮影戏、大平调、四平调、豫剧以及山东琴书、坠子、木板打鼓、鱼鼓、莺歌柳书、山东落子、山东快书、评词等数十种,而以柳子戏、大弦子戏、梆子戏流行最广。

柳子戏,即中国戏剧四大声腔之一的东柳,是曹县流行最早的一个古老剧种。柳子戏常用曲牌有200余支,唱腔曲折委婉,曹县人常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哎哎”来形容,因之深受听众欢迎。柳子戏最早盛行于青堌集一带,民国年间,曹县东南温楼大地主曾礼堂为馆主建立第一个柳子戏班,参加学戏的主要有张春雷、王春荣、王运德等。这个窝班学成后,曾礼堂又成立了第二个窝班,参加学戏的有秋风、秋娥、秋桃等。其中曾任山东省剧协副主席、有“活张飞”之誉的张春雷,是柳子戏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人物,而其父张凤鸣,其弟张兴成、张兴灿,其子张贵银,一家三代均为柳子戏名家,成为梨园佳话。

大弦子戏,因其唱腔粗犷奔放,也深受曹县人民的喜爱。民国初年,曹县成立了两个弦子戏窝班,一是由党自修、高二肥、贾妮等为教师的窝班,一是由李合修、陈贯满为教师的窝班,参加两窝班学戏的有二十余人。著名艺人有大红脸党自修、黑脸高二肥、旦角贾妮等。其中曾任菏泽地区大弦子剧团业务团长、艺名“梆梆锤”的陈贯福,最为出名。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2)

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山东梆子十大名演之一李新花老师排戏空暇。

曹县是山东梆子的腹地,剧团之多,名家之众无出其右。建国前仍然有王堤圈窝班、火神台窝班、李新集窝班、城关南门里窝班等19个窝班,而培养出的名家灿若星辰,如唱旦角的刘群、喜风、张玉合、花袜子、花戏楼、白菜心、桂花油、雪花膏、花露水、米玉华等,唱红脸的红脸二、红脸娃、张柱、常路、李文智、舍命王等,唱花脸的花脸狗、花脸兴、刘进、大镜、丁山、庞桂林、庞洪德等,唱丑角的李心合、胡传海、段西河、黄金玉、程广田、汪少先等;今天仍活跃在舞台的曹县籍山东梆子名家就有李新花、寇德林、姜芳娟、高凤兰、丁少云等十数位。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3)

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山东梆子十大名演之一寇德林老师《承诺》演出后卸妆中。

清末后韩村的两夹弦板凳头演唱队响遍鲁西南,1890年,王玉华在曹县马楼组成“洪兴社”,为两夹弦走上职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成名的演员有程青云、麻红脸、赵金花、三金牙等。曹县的四平调名演员辈出,如花旦李桂荣、青衣刘素真、丑旦石国英、小生程爱珠、须生赵学建等。大平调名艺人也很多,如旦角包牙,红脸银宝,花脸明雷、一根棍、八里嗡,丑角秃丑。陈楼寨窝班的丁响因演出历史最长、剧目最多出名。常乐集任庄任家班的皮影,因以大平调为唱腔,鹊声海内。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4)

豫剧大师崔兰田、马金凤、崔少奎聚首。

外来剧种,曹县人演的也同样出色,如绰号“盖九州”的崔合利(国宝级艺人马金凤之父),就是出色的河北梆子名艺人。而外来剧种中,出名家最多的当属豫剧。豫剧在河南,名家出曹县。当今豫剧有所谓的四大地域流派,其中三大地域流派代表人物为曹县人,即豫东调的马金凤、刘德润,豫西调的崔兰田、崔少奎,祥符调的朱巧云、王东红。按行当分,豫剧各行当,曹县都出大家,如旦角,“四大名旦”,曹县就占两位,即马金凤和崔兰田;豫剧五大旦角流派,曹县就占两派,即马派和崔派;其他旦角名家有开封团的朱巧云,安阳团的崔兰玉、辛玉兰、崔小田、徐凤,商丘团的张素贞、沙启云、王凤银,咸阳团的张秀芝,十堰团的申桂兰,菏泽团的庞筱兰、鲍素花、李宝玲、刘玉真,济宁团的王东红,太原团的白云,河南三团的辛艾、陈晓兰等等不胜枚举。旦角名家众多,生角同样出色,被誉为“生行泰斗”的赵义庭,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成为豫剧生行的领军人物;而生于曹县南门里的杨启超,世称“小唐玉成”;豫东红脸王流派的杰出代表刘忠河,更是家喻户晓;其他如红脸娃刘德润、李文知、张敬盟、崔少奎、辛玉祥、李发才、赵春生、扈金萍、申国庆等等。丑行,有豫剧三大名丑之一的魏进福为曹县人,三大名丑之一的高兴旺的弟子赵新甫也是曹县人。蔺金雨、庞洪才在豫剧净行也占一席之地。难怪戏剧大师常香玉惊叹道:曹县人民爱戏曲,曹县戏曲名家多。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5)

兰田大师侄女豫剧名家小田老师、侄媳安阳崔派艺术研究院主演徐凤老师。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6)

河南豫剧三团国家一级演员陈晓兰老师在曹县老家。

外来剧种能在曹县落地生根,土生土长的曹县戏曲走出去也照样风生水起,这其中最突出的当属山东琴书。据史料记载,元末以来,以曹县为腹地的鲁西南俗曲流行;明末清初,曹县有些文士名流,喜好唱曲,连缀曲牌,编写唱词,抓筝抚琴,弹唱自娱,自名“琴筝清曲”。当时曹县刘楼的富户还专门盖了竹楼,中砌水池,修琴台于水上,专供抚琴抓筝演练小曲。另据《曹县方志》载:曹县为山东琴书发源地,乾隆末年,梁堤头村出现“小曲子”名家梁启祥。而后袁绰然、苗金福、李清兰、侯沛然、王梦典等山东琴书名家相继涌现。尤其光绪末年的苗金福,为生活所迫,下海作艺,使山东琴书走出了鲁西南,到了鲁东,与当地民间艺术融合,形成了官方认定的山东省主要地方戏——吕剧。(窃以为,山东省主要地方戏为山东梆子)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7)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卷》有关吕剧与山东琴书关系的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曹县戏剧发展更快,据1958年资料记载,全县剧团增加到160个,演员4524人,其中曹县职业剧团4个,演员237人。1958年秋,菏泽地区十县市现代戏会演,曹县获奖数占全区二分之一,被誉为“曹一群”。近年来,曹县有柳子戏、大弦子戏、山东梆子、两夹弦、大平调、四平调、豫剧等戏曲团体近40家;他们常年活动在县内外,传承着古老的戏曲艺术,丰富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歌与呼。

越调包公唱段大全(鸿哥说戏之十一)(8)

净行大家、原菏泽地区梆子剧团业务团长庞洪才、刘明瑞夫妇与笔者。

注:庚子初冬,某刊编辑约我写最能体现曹县文化的稿件,我想到了戏剧;然余为井蛙,受眼界、格局所限,难免挂一漏万,谬错多多,诚盼方家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