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的基本手法,是指进针后使用的种种用以取得针感,并进行补泻的基本操作而言。辅助手法是指进针后为促其得气,并使针感增强、扩散,或进行补泻,在施用针刺基本手法同时,所配合施用的操作而言。
(一)基本手法
1、进(插)
所谓进,是将针刺透皮肤后,根据所刺部位的深浅分天、人、地三部,从浅层向深层向下插入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天部刺入人部或地部的进针动作。《灵枢·官针》所载: "微旋而徐推之”中的“推”字,即“进”之意。其目的是为了得气(取得针感),或施行补泻。根据进针的速度,有急进与慢进之分。
2、退(提)
所谓退,是将针从深层提到浅层,向上引退的操作过程,也就是从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或由人部提至天部的退针动作。《灵枢·官针》所载: "伸而还之”中的“伸”字,即“退”之意。其目的是为了散气(减弱针感),或施行补泻。根据退针的速度,也有急迟与缓退之分。
3、捻(转、旋)
捻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用拇、食两指,一前一后交替的动作,也就是拇、食两指向内、外来回捻转的操作过程。《灵枢·官针》所述:“切而转之” ,“微旋而徐推之”中的“转”与“旋”字,皆指“捻”而言。可用于催气、行气或施行补泻。捻转时可在既定深度来回捻转,但最大角度不宜超过360度(一圈),否则就会引起疼痛。捻转的快慢可根据病情酌定。
4、留
留是将针置留于穴内之谓。《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述:“静以久留”是说当针剩入后,要安静地多留一些时间,这种静留以待气至的方法,称为“静留针”。如果在留针过程中,由于病情的需要,还要继续施用手法,即并非静止不动以待气至,或欲达一定补泻目的的方法,称为“动留针”。具体留针与否,采用何种留针法,留针时间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
5、出
出针法是指行针已毕,将针拔出的操作过程,即先以左手拇、食指,或中、食两指,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轻捻退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或将针轻捷地直接向外拔出。《针灸大成》:“指拔者,凡待针欲出之时,待针下气缓,不沉紧,便觉轻滑,用指捻针,如拔虎尾之状也。”明确指出了出针的时机和要领。出针的快慢必须结合病情和补泻手法的需要。若拔针后,针孔偶有出血,是由于刺破血管所致,用消毒干棉球于针孔处轻轻按压即可。
(二)辅助手法1、循(摄)
针刺后如无针感,用手在经络上下按摩施术。循法多用于经气不足,气至迟缓的虚证,以手指随经脉的顺逆,轻柔地上下循按,是一种催气手法。《针灸大成》说:“指循者,凡下针若气不至,用手指于所属部分经络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 针下自然气至沉紧。”说明此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是一种补法。摄法则多用于邪气有余,经气涩涩的实证,以大指爪甲重压经脉上下,迫令邪气散泄,是一种泻法。故《针灸大成》说:“如针下邪气滞涩不行者,随经路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气自通行也”。
女人针灸师准备点击针
2、弹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柄,使针体微微震动,以加强得气的感应。《针灸问对》说:“如气不行,将针轻轻弹之,使气速行。”《针灸大成》说:“弹而努之,此则先弹针头,待气至。’”指出此法可激发针感,用于得气迟缓的患者。
3、刮
针刺达一定深度后用指甲刮动针柄,是一种催气、行气之法。如以右手拇指抵压针柄顶端,同时用食指或中指指甲从针柄下端向上刮动,叫“单手刮针法”,如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抵压针柄顶端,右手拇指或食指指甲或从上向下,或从下向上刮动针柄,叫“双手刮针法”;又以左手拇、食指夹扶针体下端,右手拇指和食指指甲作端旋形,从下向上刮动针柄,称作“旋刮术”。应用刮法可以加强针感的扩散。
4、摇
针刺得气后,以持针的手摇动针柄,可以行气,故《针灸问对》说:“摇以行气”。若出针之时摇动针柄,可使针孔扩大,用于泻法,所以《针灸大成》说:“针摇者,凡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一部摇一次……如扶人头摇之状,庶使孔穴开大也。”如直立针身而摇一般可增强得气感应;如卧倒针体而摇,则可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
5、飞
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先行捻转,然后放手,拇、食两指张开,如鸟飞展翅之状,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作为强力催气、行气的方法。即如《医学入门》所载:“以大次指捻针,连搓三次,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6、捣(震颜)
针刺达一定深度后,右手捏持针柄,作较大幅度的连续提插动作,称为“捣”。此法要求针刺的方向、深度距离相同,指力亦应相等。若作较小幅度,较快速的提插,状如颤动者,称为“震颤法”。上法均可增强针感。
毫针行针手法以提插、捻转为基本操作方法,根据临证情况,选用相应的辅助手法。刮法、弹法可应用于不宜施行大角度捻转的腧穴;飞法可应用于某些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摇法、震颤法可用于部位较为浅表的腧穴。通过各种行针手法的运用,促使针后气至或加强针刺感应,以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防治疾病的作用。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