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井陉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其中传统庙会文化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被称为“中国庙会文化大观园”,具有经济、历史、文化等等诸多方面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井陉传统庙会的人文价值进行了探讨:一传统文化认同与全民参与;二继承发展与传播文化;三愉悦身心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力求促进其持续、健康地发展。

原标题 :河北井陉传统庙会的当代人文价值

——在“我们的节日——2018中国井陉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当代价值研讨会”上的交流稿

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柴秀敏

关于“庙会”学界前辈和时贤多有论述与界定。高占祥明确提出是一种文化。①[1]

现当代意义上的“庙会”源于秦以前的宗庙社郊制度。“庙”繁体字写作“廟”。许慎《说文解字•广部》:“庙, 尊先祖皃也。”[2]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3] 另《白虎通》《释名》等文献对“庙”字也多有解释。可见,三代时的“庙”是指在原始信仰作用下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庙”“会”两字最早并列使用见于《论语•先进》:“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4] 但是这里的“庙”“会”分别是两个单音节的单纯词,“庙”指宗庙祭祀,“会”指诸侯会盟。还没有凝结成现代意义上的复合词。其后历经秦汉到隋唐,其宗教意义逐渐淡化,发展为“庙市”“集市”,今天的庙会除具有传统的功能之外更是节日庆典的场所和大众娱乐身心的集会。所以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又是我们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承载与传播文化。一般具有如下特点:大约形成于隋唐时期;依托于寺庙;有特定日期;民众广泛参与;集祭祀、贸易、娱乐、庆典为一体。笔者基于对庙会这样的认识来探讨河北井陉民间传统庙会的当代价值,因传统庙会文化涉及到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种学科,所以势必具有经济、历史、文化等等多方面的价值,所以对其价值的研究也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笔者仅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井陉传统庙会的人文价值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天长宋古城

可见,井陉庙会文化丰富多彩,体现着井陉人民的精神需求,又凝聚着他们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并在世代相传中凝聚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并作为一种精神之光生生不息。其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民俗文化,借助集祭祀、贸易、娱乐、庆典等于一体的传统庙会这一载体,通过一种有效途径使全民参与,并在心理与精神上完成并增强其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成为继承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体实现,又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上对其加以改造,促进其健康发展。使其时代价值得以彰显,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民众得以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二、继承、发展与传播文化

庙会文化的形成历经久远,积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引领文化,并于历史的绵延中使传统文化得以完善与发展。井陉传统庙会作为河北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河北民俗文化的载体,其人文价值还在于通过其自身的内容与方式有效地继承、发展与传播文化,在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领域有着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井陉各村庙会(井陉有新名字啦)(1)

北关火流星

庙会最初的出现与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有关,其实质是民间信仰文化。最早的形式是祭祀,目的是敬神、悦己,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并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紧密相联,以表达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这样传统庙会就成为宗教传承的重要场地,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虽然其宗教意义逐渐淡化、神秘性逐渐消失,但其宗教价值依然存在。如,井陉天长镇石桥头村的东岳庙会文化,主祀五岳之首的泰山神,早在明代东岳庙就被列入国家祀典。据井陉东岳庙现存石刻记载:每岁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圣诞之日,都要隆重举行为期五天的盛大祭祀活动。届时,剧团展演、商贩设摊、文武竞技、香客云集、热闹非凡。众多祭祀活动中,“东岳大帝出巡”尤为壮观。再如,天长镇核桃园村庙会,核桃园村庙宇众多,祭祀的是观音、关公、苍山圣母等;微水镇马村祭拜无生圣母。等等。

井陉传统庙会既是重要的民俗文化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载体,许多古老的民俗通过庙会这个载体,以其独特的地域性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得以延续与发展,无不彰显其民俗价值。如,天长镇核桃园村庙会的社火、会鼓、搧佞官、丑秧歌、跑驴、拉花、转黄河等;天长镇的渔家乐等;南康庄村的红脸社火、跑灯、撵虚耗等、东岳庙会的竹马、旱船、舞龙等;赵庄岭皇纲集民俗与舞蹈于一身,是小作镇赵庄岭村庙会的重中之重。其它如罗庄“打铁火”“点火杆”。等等。

同时井陉县传统庙会也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有音乐、舞蹈、地方戏、杂技、剪纸、高跷、龙狮舞等等,可谓民间艺术的大观园,如秦皇古乐、井陉拉花、庄子头和微水的丝弦、南良都斗火龙等等。以“拉花”为例,传统井陉拉花虽类属秧歌范畴,但又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她舞姿舒展健美、屈伸大度、抑扬迅变,擅于表现悲欢、情恋等各种不同的情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几乎每逢庙会便有“拉花”演出。所以井陉传统庙会的艺术价值在于其使“拉花”等诸多民间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三、愉悦身心与构建和谐社会

井陉传统庙会分布广泛,据统计318个村,有400多个庙会,人人参与,以核桃园为例,仅参加花会表演的人就有1300人,其余除本村村民之外还有外村村民,场面壮观、热闹非凡。所以井陉传统庙会有着极强的全民性、群体性与地域性。通过一种集体行为培养和实现一种具有地域特点的集体意识,以满足井陉民众共同的心理需求与精神向往。当群众全身心融入到传统庙会文化的活动中时,人们欢呼跳跃、纵情欢愉、群情激昂,当狮子耍起来、长龙舞起来、拉花跳起来、秧歌扭起来、高跷踩起来、吉祥幸福灯跑起来,人们无不在狂欢中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 ,顿时体会到自己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身心得以愉悦,精神得以慰藉,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对民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井陉各村庙会(井陉有新名字啦)(2)

庄旺祭河神

再如,井陉孤山庙会。井陉孤山因二千六百多年前赵氏孤儿被义士程婴舍子相救藏于此山抚养成人而得名。后民众尊程婴为“爱婴护幼神” 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感恩祭拜,逐渐形成庙会。每逢庙会,人们着古装、摆祭旗、颠皇纲、打扇鼓、跳拉花、扭秧歌;生活中,从人出生开始,系锁祈平安、上香求开智、学成谢师恩、娶妻拜乡邻、做寿敬父母、节庆传祝福等等,祭祀活动感恩文化世代相传,并同步产生了感恩祭品、感恩服饰、感恩礼俗等特有的民间文化现象。2007年5月,中国文联命名井陉孤山为“中国感恩文化之乡”。2007年4月,中国文联专家评审团到井陉孤山考察,评价为“孤山感恩文化,传承了中华美德,延伸了精神文明建设,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孤山感恩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传承部分,对人类文明史和民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促进民族团结和提高中华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具有巨大作用;对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建设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总之,井陉庙会文化古老而新鲜,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历经世代传承与发展,其人文价值越来越彰显,笔者在文中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难免有疏漏与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注释:

①高占祥《论庙会文化》:“庙会亦称‘庙市’,是特定日期在寺庙内及其附近举办的集市活动。庙会的形成与发展多与宗教活动有关。我认为,庙会文化就是以寺庙为最初依托,以宗教活动为最初动因,以集市活动为表现形式,融艺术、游乐、经商等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庙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上层建筑,一种社会生活,一种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占祥.论庙会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1.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93.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446.

[4]王力.古代汉语[M]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191.

作者简介:

井陉各村庙会(井陉有新名字啦)(3)

柴秀敏,女,生于1964年,河北元氏人。文学硕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师从李国英教授。现任教于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要从事古代汉语言、文字、训诂、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诗经学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