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努尔哈赤与两个汉人书生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上早在朱棣永乐年间的时候就归顺了明朝,世代一直都担任建州卫指挥使等官职。李成梁任辽东总兵镇守东北地区时期,东北的少数民族林立,部落众多,小的只有数十个士兵,大的有几百上千兵马。

努尔哈赤一直在李成梁手下干了多年,跟李成梁关系非常好。李成梁为了制衡东北地区的各族,对于努尔哈赤的崛起一直是睁只眼闭只眼。让女真内部自己矛盾爆发打成一锅粥,他好分化制衡。

到明朝万历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内斗不休,加之天灾频发,饥荒四起。各地灾民纷纷揭竿而起,明朝朝廷焦头烂额,没有关注到辽东女真人的变化情况。努尔哈赤于是趁机统一了辽东的建州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建立了后金。

清朝史话连载18(三千字简史系列)(1)

坐大后的努尔哈赤并不满足于蜗居一隅,看到明朝的摇摇欲坠,于是开始起兵攻击明朝的边境。荒废多年的明军战斗力低下、明朝廷又长期拖欠军饷及明朝将领的无能,后金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尤其是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将帅无能,指挥混乱,又对敌情一无所知,导致大败。甚至连最后的一支精兵“戚家军”都全军覆没,后金由此终于成了明朝的心腹大患。

天启六年(1626年),信心十足的努尔哈赤大举进攻宁远。然而这次进攻远没有以前那么顺利,大战中,努尔哈赤看见宁远的城头上,一个广东人在督战,嘴里大吼着:“掉哪妈,顶硬上!”

努尔哈赤也没想到,自己就这么栽在了这个叫袁崇焕的广东书生手里。惊天动地的大炮轰得后金溃不成军,连努尔哈赤自己都挨了一炮,不久后就身亡了。

多年前,努尔哈赤在征服东北的过程中,抓到一个汉人书生,一开始他并没有重视。一直到9年多后,他才发现这个书生不同于他人,于是开始善待他,这个书生叫范文程。

努尔哈赤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辈子会跟两个汉人书生会结下如此深的渊源。那个叫袁崇焕的书生要了他的命,而这个叫范文程的书生则扶起了他后辈子孙的大清江山社稷。

贰、立国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有一个特殊的长处:他是后金诸将中唯一个识字的。读了不少书的皇太极足智多谋,深受拥戴,努尔哈赤死后,他自然而然地就被众人推为继位者。

皇太极在位期间,也曾经攻打过一次让他爹栽跟头的宁远,结果还是一样,城头上那个成天吼着“掉哪妈,顶硬上”的广东书生简直就是他们的克星。损兵折将的皇太极只好换了个方式,去征服漠南的蒙古,元朝以后的蒙古再也没有当年那么强大了,很快就臣服了。

皇太极还征服了朝鲜,他从范文程等人的身上看到了汉人的长处,开始摒弃满汉之分,善待并重用汉人。在民间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在国内推广教育,令王公大臣子女必须识字读书,并学汉人进行科举取士。在范文程等汉人的辅佐下,国力日渐增长,并称帝改元,改国号为清。

清朝史话连载18(三千字简史系列)(2)

在皇太极的努力下,不但招降了尚可喜等汉族将领,还取得了松锦之战的胜利,生俘了明朝将领洪承畴。整个关外除了啃了两次都崩掉牙的宁远外,全部被清军所占领。虽然皇太极终其一生未入山海关,但是正是他奠定了大清国的根基。

叁、入关

崇祯十六年(1643年),皇太极毫无征兆地猝死,并且没立下继承人。在多方势力对帝位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多尔衮放弃了争夺帝位,拥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顺治帝。多尔衮则为摄政王,同济尔哈朗等人辅助顺治帝。

后李自成灭亡明朝,吴三桂则先降后叛,拉拢关外的清军共同对付李自成。吴李双方在山海关发生大战,多尔衮则在一边观望。吴三桂眼见抵挡不住李自成大军,急向多尔衮求救,然而多尔衮却疑虑不定。

也是李自成倒霉,关键时刻,天气剧变,大风突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且正朝着李军正面刮来。李军不熟悉山海关地形,大风沙中形势急转直下,多尔衮见有机可乘,即刻挥师出兵摘了桃子。李军一路败退,转眼间便丢掉了屁股都还没坐热的江山。

清朝史话连载18(三千字简史系列)(3)

肆、诸帝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实际上,终顺治一朝,清朝都还没能掌控全国,稳坐江山。在南方依然活跃着多个由明朝宗室和官员建立的政权,这一系列的政权统称为南明。

最初入关时,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十分残暴,发生过多次屠城,残杀汉人百姓,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而他实际上掌握着君权,颁布了多个残暴的法令,如圈地、逃人法、剃发令等。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这也是南明政权受到一定拥护的原因。

南明政权曾经给清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张煌言(即张苍水)、李定国、郑成功等名将的指挥下,攻势如潮,一度取得多次大捷,收复了不少地方,几乎就颠覆了清朝的政权。但是这些南明政权在亡国之际依然不能团结一心,反而是内斗不止,相互掣肘,以至于最后被清军各个击破。

7年后,多尔衮也猝死,年仅39岁。福临得以亲政,他发奋读书,苦学汉人文化,一改多尔衮的暴政。对汉人以及南明政权进行招抚为主,在朝内压制满人,重用汉人,不但废除了多个多尔衮时期的政令,甚至在其死后两个月就掘了他的墓,剥夺了对他的各种封号。

福临的一系列政策很好的稳定了清朝的政权,也大大地缓解了满汉之间的矛盾。然而后期的顺治帝却开始沉迷于佛教,甚至一度剃发,要出家,似乎是患上了类似于抑郁症的病症,去世时年仅24岁。

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改元康熙。康熙一生在位长达60年,是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一生文治武功均达到了清朝皇帝的顶峰,从少年智惩权臣鳌拜夺回政权,后渐次平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大藩王叛乱。

康熙22年,收复台湾;康熙24年击败沙俄的袭扰,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又于康熙36年彻底击败蒙古叛乱的噶尔丹,并击败准噶尔部,收伏漠北蒙古。

在政治上,康熙也继承了顺治的做法,重用汉人,笼络蒙古和西藏。但是在晚年却疏于政事,导致国库亏空,吏治腐败。康熙还对西方的科学技术非常感兴趣,本人亲自学习实践,制作了亚洲第一幅现代地图,但是可惜的是他未能将西方科学推广到国家教育层面。

雍正帝胤禛是个苦命的皇帝,经历了九兄弟争位的风波,熬到44岁才继位。接手的还是一个国库亏空,吏治腐败十分严重的烂摊子。雍正硬是以其著名的勤政和雷霆手段才收拾好整个局面,不但为儿子留下了巨额的财产,还把青海等地纳入了清朝的版图。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在位期间,一反康熙对外来宗教宽容接纳的态度,严厉禁止天主教在国内的传教活动。不但不承认康熙颁发的资证,还下令驱逐多名传教人员,有效地阻止了西方宗教在清朝的传播。

乾隆可能是古今中外最为幸运的二代了,英明的爷爷和睿智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一座大好江山,他唯一要做的事似乎就只剩下吃喝玩乐和挥霍了。事实上,他差不多也是这样做的。

清朝史话连载18(三千字简史系列)(4)

乾隆一辈子留下的传闻大多与吃喝玩乐有关,到退位的时候也把老爹留下的银子给耗光了。他留下的可以称道的功绩其实也有的,如平定大小和卓和大小金川的叛乱,对新疆和西藏用兵,巩固了边疆的统治。

另外,乾隆修《四库全书》在后世备受诟病,禁毁的书比收录的书还多。乾隆还大兴文字狱,制造无数冤狱,并且导致民间的反清复明运动逐渐活跃。

颙琰是历史上少有的受老爹禅让的皇帝,然而有了乾隆这么个爹,他这个嘉庆皇帝是焦头烂额,根本没什么可庆的。雍正留给乾隆的国库是6千万两银子,而到了嘉庆手里只有2百万余两。

嘉庆在位时几乎没有不缺钱的日子,即便弄死了和珅,所得的银子也不够用。传说中和珅贪污达8亿两银子,实际上真金白银并不多。其他的都是各种田产、房屋、商铺、以及古董珠宝等折算的,这些很难一下变现。

而嘉庆年间,各地农民起义非常严重,几乎是天天都催着国库要钱用。嘉庆在位24年,也是勤勤恳恳、以身作则,也进行过一定程度的改革,但是其能力有限,并没有大的作为。而且当时世界上正值工业革命时期,大清朝却错过了,从此由盛转衰。

道光帝旻宁能力比他爹嘉庆还不如,早期的道光还有很强的改革意识,并曾经强力禁止鸦片的泛滥,命林则徐销烟。后来鸦片战争失败后,给了他沉重打击,从此拒绝变革,清朝则江河日下。他一生节俭到吝啬、迂腐的地步,而下面的人却个个贪得无厌,有传言说道光衣服打个补丁要花费5两银子,吃一个鸡蛋要10两银子。

咸丰帝奕詝接手清朝时,已经风雨飘摇了,内有太平天国起义轰轰烈烈,外有列强步步紧逼。与英法联军多次战争失败,导致圆明园被烧,还被迫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虽然咸丰锐意改革,还开启了洋务运动,无奈清朝闭关锁国多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差巨大,且清朝廷腐朽不堪,无力回天。

清朝史话连载18(三千字简史系列)(5)

同治帝载淳继位时才5岁,在位13年,享年仅19岁。在位期间一直被老母亲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所掌控,同治一朝除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外几乎毫无作为,洋务运动失败,清朝已经彻底失去了希望。

光绪帝载湉又是一个幼龄继位的皇帝,4岁上台,38岁暴死,一生皆受控于慈禧,就是一个悲催的傀儡皇帝。光绪倒是一个比较有志气的皇帝,甲午战争时,光绪极力主战,失败后又谋求变法图强,可是仅仅一个戊戌变法也被慈禧镇压,且受到囚禁,并在慈禧临死前被毒死。

宣统皇帝溥仪3岁继位,两年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宣统被迫退位,清朝灭亡,共12帝,国祚27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