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孙瑞霞,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茌平广场秧歌 茌平平调秧歌演出规模最大时达到120人?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茌平广场秧歌 茌平平调秧歌演出规模最大时达到120人

茌平广场秧歌 茌平平调秧歌演出规模最大时达到120人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通讯员 孙瑞霞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是茌平摆渡口大秧歌(茌平平调秧歌)的开场赞语。“经过多年的发展,茌平摆渡口大秧歌平时演出时七八十人,演出规模最大时达120人。”3月11日,茌平摆渡口大秧歌第三代传承人房本奎告诉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起源于明末清初清末民初至鼎盛

茌平摆渡口大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 400 多年历史。摆渡口大秧歌原名“平调秧歌”,流传于茌平洪屯摆渡口村周围和贾寨一带。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与济南到邯郸的官道曾交会于此,以船为渡,久之,村名遂叫摆渡口。来往的官船与商贾常聚此地,他们歇息时无聊,就请村里的老艺人表演传统节目,有时他们也参与其中,自娱自乐、相互学习,在滔滔不息运河之水的见证和伴奏下,渐渐形成了摆渡口秧歌。

茌平摆渡口秧歌鼎盛于清末民初,以房庆万(绰号“大先生”)为代表,清末时期此人曾有过功名,颇有文采,擅长演绎“憨老婆”“老养娘”,头戴老妇人发髻,上衣下裙,声音高亢洪亮,演唱委婉动听,表演细腻诙谐,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歌曲中的《战场五更》《六出戏》等大部分都是他编写的代表作品,逢年过节受邀带领秧歌队去各地演出,并赴东昌府多次慰问抗日英雄范筑先的队伍,得到当时政府的嘉奖和赞誉。

韩德发继承房大先生衣钵,主演老太太,头戴艳花,绿裙红袄,腰系绸缎,左手拿绢,右手持扇,嗓音细腻,唱功表演无人能及。由于战乱,这代人都没有文化,仅靠口口相授,才勉强将近百首秧歌词记住大半,流传至今的仅50余首。

打伞人喊赞语 众角色均有绝活

据房本奎介绍,摆渡口秧歌队由锣鼓队、伞、板、棒、大领、花大姐、白蛇、青蛇、憨老婆、憨小、渔翁、县官、衙役、旱船、毛驴等组成。演出前走街时,伞为头,打伞人即兴发挥喊唱赞语,过官府喊“清正廉洁”,遇商铺喊“恭喜发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知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樱桃好吃树难栽,秧歌好唱口难开。红伞一抖派与你,要把脸先抹下来。”这些是秧歌开场常用的赞语。

秧歌队中角色众多,各有绝活,比如演出中,伞高举,耍伞动作有举、转、插、挑、抖、搂、滚等,动作要娴熟。伞板站立中央“喊号”,喊出节奏鲜明、吐字清晰、由缓到急的号子,打棒人则围圈而打。公子队伍中称呼为“大领”的,由长相俊秀个子挺拔的人装扮,风度翩翩,或提鸟笼,或持文明棍,风流倜傥。“白蛇”“青蛇”“花大姐”,古时由男人装扮,头戴鲜花,一脸妩媚。“渔翁”和旱船吆喝声悠扬配合得体。骑毛驴的跑得欢快。“憨小”憨态可掬,逗得观众前仰后合。“县官”高高在上,满口官腔。“憨老婆”手拿一把烂蒲扇,耳戴两个红辣椒,脸上点有黑痦子,是演唱时的领唱者。

“山东第四大秧歌”最大规模时达120人

房本奎告诉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茌平摆渡口大秧歌平时演出时有七八十人,农闲时演出人员最多达120人。在摆渡口秧歌队的带动下,邻村的秧歌爱好者也参与进来。现在,团队中年龄最大的是81岁的打鼓手田庆丰。年轻点的30多岁,年龄最小的才10岁。团队中,女演员约占五分之三。目前,茌平摆渡口大秧歌队第四代传承人为田利辉、任焕磊。

2000年,茌平摆渡口大秧歌在聊城演出,省里的民俗专家看后大赞,建议改名为“山东第四大秧歌”。根据摆渡口大秧歌创作编排的棒舞《大地春》,曾在山东省第三届“泉城之歌”音乐舞蹈调演中获创作表演三等奖;2000年编排的三人舞《荡子秧歌》,在山东省全国“群星奖”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4年在聊城民间文艺汇演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08年4月编排的少儿舞蹈《伞棒舞》,在参加全省“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大赛中获金奖,并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录制在《音乐快递》节目中播放。2009年根据平调秧歌创编的舞蹈《泰山童子迎全运》,参加在省会济南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演出,并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引起巨大轰动。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和二月二表演,最近几年,茌平摆渡口大秧歌演出比较频繁,2019年在聊城古城就演出3次。

采访最后,房本奎说,希望文化部门能帮助谱些谱子,他创作些与时俱进的秧歌,让这项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延伸

●茌平平调秧歌

“平调秧歌”也叫摆渡口大秧歌,流传在茌平洪屯摆渡口村和贾寨一带。摆渡口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渡口之一,自京杭运河开凿之后,就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有许多商人和艺人来来往往,久而久之把外来艺术传播到此地,极大地丰富了该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平调秧歌”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流传较广,花样繁多,动作风格自成一家。在农村农民紧张劳动之余和逢年过节之时,“平调秧歌”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娱乐享受,也成为农民们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的娱乐形式。

“平调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400余年,最初的“平调秧歌”曲目自编且动作简单不受限制。随着岁月的推移,在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发展过程中,增加了乐器,安排了角色,增加了人员,规范了动作,曲目也固定了下来。同时,把农村小戏剧加工改编纳入秧歌之中,在与其他戏种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平调秧歌”。

“平调秧歌”是一种表演与自娱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它的动作风格,主要以刚韧为艺术特点,表现了鲁西农民粗犷、有力的风格。它既能在广场表演又能登台表演,既能伴随着打击乐的节奏、唢呐的韵律翩翩起舞,又能边歌边舞。它的队伍庞大,角色齐全。秧歌分集体和单个表演两部分,单个表演主要是代表各种性格的人物,集体舞主要以棒为主。演出所用器具主要有棒、板、伞等。曲目主要有《斗鹌鹑》《麻牌子》《紧急风》等。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