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洪秀 文/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的孩提时代,最盼望的莫过于过年了每到过年,除了可以打牙祭吃美食,还可以穿新衣裳,而更盼望的是大年初二的朝大佛小孩们的朝大佛,并非朝拜之意,纯粹就是凑热闹,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乐山大佛宝藏传说揭秘?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乐山大佛宝藏传说揭秘(解密大佛故事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宝藏传说揭秘

邓洪秀 文/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的孩提时代,最盼望的莫过于过年了。每到过年,除了可以打牙祭吃美食,还可以穿新衣裳,而更盼望的是大年初二的朝大佛。小孩们的朝大佛,并非朝拜之意,纯粹就是凑热闹。

每年的初二早饭后,我跟着三位兄长在半边街或迎春门码头,花两分钱坐木船过河,穿过河滩乱石坝,到达凌云山下,便见人潮簇拥,摩肩接踵。沿途摆满了各种小食摊,两分钱一块的麻辣鸡块,一分钱一块的豆腐干卡萝卜丝,两分钱一块的大头菜卡饼子,加上卖各种棕叶编的小动物,卖响簧、木牛咡(陀螺)的,卖纸做的面罩、风车、及“大头娃娃”的,各种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到达凌云寺,第一次见到大佛,那种惊讶之情难以言表,人们纷纷议论,一只耳朵能站一个人啦!一只脚指能放八仙桌啦!两壁岩上不少方孔,长者们说原来大佛头顶上还有一座房子盖着,真让人瞠目结舌!大佛给我儿时的脑海留下太多的神秘感!

1973年4月摄:在大佛九道拐中段为0044部队宣传队唐晶晶留影。此时,原来的木栏杆已换成钢管扶栏。

1930年前,对大佛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面部清理修复工程,但发髻仍像个圆毡帽。这是登载于1930年10月10日上海《图画时报》上的乐山大佛照片。

据有关资料记载,乐山大佛是世界最大石刻弥勒佛坐像,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经过海通等三代人,跨越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九十年,迄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

乐山大佛曾被一座近百米高的重檐木结构建筑大像阁所覆盖。大像阁始建于唐代,曾巍峨屹立几百年,后毁于明代。这是根据大佛旁的凿洞经电脑复原大像阁效果图。既然是考古推测出来、用电脑制作复原图,就只能参考参考而已。只有摄影术发明后,用照片才能真实记录历史,哪怕是历史的零散碎片!

1973年4月自拍照:1972年,作者因摄影结识了0044部队(149师)宣传队的众多朋友。1973年4月,作者陪同他(她)们在大佛九道拐处自拍了这张合影照片。此时可清楚看到大佛头后面修葺的砖墙。

1979年7月摄:大佛一只脚,旁边新劈了“洞天”通往麻浩方向。江水中白色泡沫是当时的嘉乐纸厂排出的废水。

据资料记载,在清代戊戌(1898)年间,乐山驻军开始配备洋枪洋炮,请来教官,一度将大佛做为军队练习洋枪洋炮的枪炮靶子,致使大佛头部中弹无数,千疮百孔,面目全非。这是清末民初时对大佛进行维修时的照片。由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当时的乐山大佛头部,没有耳廓,发型也好似一顶园毡帽,没有什么造型,两眼、鼻子、嘴巴全被枪炮弹所毁。

(左图)1974年5月摄:解放军总后渝办宣传队唐莉莉(唐晶晶大妹)来乐山探望姐姐,一起有大佛寺游玩,在乐山大佛前留影。此时部队刚换装,女兵军帽改成无沿帽。

(右图)1979年7月摄:大佛一只脚,旁边新劈了“洞天”通往麻浩方向。江水中白色泡沫是当时的嘉乐纸厂排出的废水。

从1967年我第一次拍乐山大佛到2016年再次拍摄乐山大佛,其间整整近半个世纪。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乐山大佛及周边的变化,人物的变化,从而也看出时代的巨大变迁和进步。

大佛

1968年4月摄:1972年以前,乐山大佛后面没有栏杆,围墙只有齐腰高,人们轻轻一纵便可上到大佛头顶,喜欢摄影的人们还可以到大佛头顶留个影,险象环生。1972年后,大佛管理处在九道拐用钢管焊制了栏杆以替代损毁严重的木栏杆;在大佛背后修起了一座约三米高的砖墙,从此,游人再也不可能上到大佛头顶游玩了。

2002年11月27日用135相机拍摄:原0044部队宣传队好友、后中央电视台音频部主任郭忱在重庆参加《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评审会》后,本人陪同前往乐山,在大佛旁留影。此时,为了游客更好从多方位观看大佛,已将大佛头后面的围墙拆除,换成钢铁栏杆;大佛也刚美容不久,秀丽端庄。

2016年4月15日摄: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但却人满为患,陪香港客人陈德成夫妇、重庆友人颜泽瑞游大佛,在上面用手机拍了一张全景照。(来源:乐山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