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良知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普通人认为良知就是良心而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则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一个是知,等同于智慧意思是说一个有良知的人,一定良心与智慧兼具,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王阳明人生三种境界致良知?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王阳明人生三种境界致良知(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其实是动态的)

王阳明人生三种境界致良知

孟子说良知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普通人认为良知就是良心。而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则包括两个要素。一个是良,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心。一个是知,等同于智慧。意思是说一个有良知的人,一定良心与智慧兼具。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若要"致知",必须寻求"内心"的力量。这与朱熹的若要"致知",必先"寻理"(天理)是不同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良的形式也常常不同,但内涵不变。致良知就是要用智慧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且这一核心概念在王阳明提出之前有一个发展过程。事实上,王阳明并不是在“龙场悟道”经过之后提出“良知”的,王阳明现实领悟了“良知”,在领悟的基础之上点明“良知”二字,“良知”虽然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性的概念范畴,但这一概念范畴并不是在阳明于之后马上提出的,实际上,王阳明经历了一个先悟得“良知”到直接点明“良知”二字的思想发展过程。

事实上,“致良知”思想是王阳明站在宇宙实体的角度,经过对天理本体的明证性本心的反思,形成认识论、本体论和修养轮一体化的研究成果。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这里所说的“善”是超越道德善恶的不可执之善,是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他在现实中从不墨守成规,从不被任何教条所束缚。只遵从内心的良知,达到了道在心中,遵行道,但从不为人为的道德所囿的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是在“四句教”的基础之上结合认识论、本体论、修养伦的研究提出来的,因此理解“四句教”是理解“致良知”思想的关键。实际上,王阳明曾提出将宇宙内在统一性看作是一个能动统一体,认为世间万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是这个能动统一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能动统一体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王阳明认为它并不是源于人们的私人愿望和主观性看法,而是根深于宇宙自身的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的”心之本”是天地万物原本就存在的,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客观事实,这种天命之性显现出来的便是“理”。天命之性以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本心所呈现出的天命之性就是“天理”。由“天理”自发形成良知本体,良知本体经过自我澄清和进行客观的活动过程便是“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并不是一个名词,它是天地万物进行结构性的动态改变而发生的客观活动过程。

结语: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凝聚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结晶,在中国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统一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致良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我精神内容,那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肯定能尽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