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滇中著名彝族自治州,境内石羊古镇、光禄古镇、黑井古镇、彝人古镇四大古镇闻名暇尔。
出发!追随彝人的火把,探寻云南的历史......
先来认识一下这些迷人的古镇。
大姚石羊古镇
姚安光禄古镇
楚雄彝人古镇
石羊古镇
石羊镇。这是入镇牌坊。
石羊古镇,古朴而狭窄的街道。石羊古镇只有一条正街,人不多,简单安静。
PS:石羊古镇,又名“白井”,位于云南大姚县城西北35公里处。云南首批命名的三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著名的“滇国盐都,祭孔圣地”。
石羊始于汉,属越巂郡(巂,读xi,一声)。唐初置为泸南县,后更名盐泉县,天宝年后公元756年左右归于南诏。元、明设提举司,清康熙年间改名为直隶提举司。至唐开始均属姚州统辖。民国元年1912年设盐丰县。1958年盐丰县并入大姚县,石羊成为县辖镇。
石羊自西汉凿井采盐以来,就是云南井盐的盛产地,明末清初是石羊制盐的鼎盛时期,盐产量占云南全省40%以上。白井盐造就了石羊的繁荣和发展,当时可谓商贾云集、文化昌盛、繁华一时。
(注:盐课提举司为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加,比副厅级稍高一些。以前的县长一般是正七品最多从六品。由此可以了解石羊的地位。)
石羊文庙
著名的石羊文庙(孔庙),位于古镇北头山脚。背倚青山,面朝古镇,绿树成荫,乃风水宝地。
盛夏明媚的阳光下,石羊文庙的山门是如此的挺拔高大!
PS:石羊文庙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清康熙年间经历任提举几次修建,更加宏伟整俨,并铸孔子铜像置于大成殿,供世人瞻仰。
又:按古代规制,凡府、州、县或者说只有县一级以上地方才能建文庙(孔庙),从此可以看出当时石羊的地位。而文庙的宏伟程度也反映当地的文化底蕴。
走进文庙,墙上“鸢飞鱼跃”四个大字。“鸢飞鱼跃”出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思是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形容万物各得其所。几乎所有文庙都有这四个字,寓意学业有成、步步高升。所谓“鲤鱼跳龙门”,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就是这个意思。(鸢,读yuan,一声)
文庙内红墙青瓦,“儒”旗招展。
文庙立有彭桓的《石羊赋》,开篇直呼:“嗟乎!盐都佼佼,大姚白井;儒冠楚楚,石羊孔庙。 ”以盐都和孔庙(文庙)为主线颂扬石羊的繁荣与昌盛。文字雍容典雅、酣畅淋漓。
棂星门及门前的泮池。其精美程度在我所见过的文庙中几乎无出其右。(泮,读pan,四声)
这就是冸池,乃文庙标配。泮池又称“泮宫”,是位于大成门或棂星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也有文庙把之称为“学海”,如建水文庙。泮池上有桥,称“泮桥”。
PS: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就是说,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在古代,凡生员科考、中举或考中秀才,都必须到孔庙拜谒孔圣人,环泮池一周,乃士子引以为荣之大事,称“入泮”。
漂亮无比的棂星门。“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文曲星。棂星为天上文星,以此命名意味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象征孔子可与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曲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过了棂星门,来到大成门。
这就是大成门
PS:大成门是文庙的最后一道大门,一般有三扇门,呈朱红色,每组扇门按照皇宫礼制共有一百零八颗门钉,以示孔庙建筑规制之高。“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
走进大成门,庭院内到处挂满了黄色的布条,都是祈求考试高中、学业有成的祈愿经幡。
经幡上大部分写着榜上有名、金榜题名、考个好成绩、学习进步或表达类似愿望的话语。当然也有个别是求平安健康(是不是求错了!)。看着这么多金灿灿的经幡随风飘动,我在想,孔老夫子能照顾得过来吗?
祈求金榜题名的大香烛,香烟袅袅。每年高考、中考前为之最盛。
透过经幡,庄严的大成殿。
文庙正殿,大成殿。正面牌匾上写有四个大字:万世师表。
殿内供奉孔子圣像。这尊铜像铸于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高2.3米,全身贴金,头戴冕旒,手捧朝笏,正襟端坐。论其重、其大、其铸造工艺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在国内无人堪比,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的孔子铜像。
这是东庑
东庑和西庑内供奉孔子72位弟子塑像及牌位。
文庙侧殿,朱子阁。
阁内供奉朱子圣像及牌位。朱子,朱熹也。
PS: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者。朱熹师从“二程”(程颢、程颐)的弟子李侗,是宋朝学术造诣最深、影响最大之先贤,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被尊奉为官学,并延元明清三朝。其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可以说,对国人思想影响最深的,除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外,那就是宋代朱熹了。
文庙一角
精美的壁画及花纹彩绘
陈旧的屋檐,阳光下却精致无比!
这是仓圣宫,为供奉中华造字始祖仓颉的宫观。
仓颉塑像。仓颉,相传为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仓圣”,其创造的象形文字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颉,读jia,二声)
来到明伦堂。明伦堂多设于古文庙、书院、太学、学宫,是读书、讲学、弘道、研究之所。
堂内保存有“封氏节井”大型石刻浮雕,反映明清时期石羊古镇制盐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情况,记录着古镇兴盛繁荣的历史,以及龙女牧羊、封氏刺虎等传说和故事,是明清时期石羊历史的一个缩影,被誉为石羊的《清明上河图》。
这是黉学馆,呈四合院布局。黉,古指学校,黉学馆是收藏儒学典籍、文人学士研讨学问、讲学赋诗的场所。(黉,读hong,二声)
馆内正殿供奉孟子圣像
这就是“亚圣”孟子。
这是侧殿之一,科名榜。里面记有楚雄州历届高考状元名录。
树木掩映下的魁星阁。魁星是汉族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凝视绿树成荫下的红墙青瓦,不禁感慨,石羊不大,但有如此规模且精致的文庙,充分说明石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所以,尽管石羊以盐立城,但孔庙及孔子铜像才是整个石羊古镇真正的灵魂。
石羊盐文化博物馆
石羊文庙往北,有一座盐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古盐井、石羊制盐史、盐运图、古代制盐图、古盐道以及石羊古民居、石羊五井、清朝时期石羊井区图等。
博物馆内最核心的是西汉古盐井:庆丰井。目前石羊现存两口古井,一为灵羊井,另一口就是这庆丰井。开凿于汉代,井深33米,保存完好,石羊盐厂之卤水均出自此井。
这就是古盐井,现在仍保留有取卤水的轱辘。
用来挑卤水的水桶,桶上盐渍斑斑。
古井墙壁上都是析出的盐份,说明这里的盐含量之高。
博物馆角落有一组塑像,叫“龙女牧羊”。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蒙氏时龙女牧羊,有羝舔土,掘土得石似羊”,人们由此掘井吸卤煮盐,并把这里叫做石羊。(羝,读di,一声)
晒盐蓬
从博物馆出来,继续往北来到晒盐蓬。这里是制盐的场所,现存的这座晒盐蓬已有百年的历史,保留有一整套古法制盐的工艺。
门口照壁上一个大大的“盐”字。
石羊因盐而兴,也因盐而衰。自古以来盐都是国家专卖,关系国计民生。特别是海盐大规模生产之前,相对希缺的井盐自然身价百倍,实实在在的硬通货,给石羊带来了巨大财富。石羊作为云南第二大产盐区,尽管身处僻壤深山,仍成为大家仰慕向往的宝地,繁华一时。而财富也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据记载,石羊在明清两朝共考取2翰林、7进士、60多个举人、200多个贡生。
然而,随着海盐的兴起,盐逐渐成为大路货,因盐而兴的石羊也因盐而衰,昔日的繁华不在,日渐衰落。岁岁年年,人世沧桑,当所有的繁华都曲终人散,那座宏大精美的文庙、世上最大的孔子铜像,还有古盐井、晒盐蓬,似乎仍在向人们讲述石羊古镇曾有的辉煌!
石羊古镇
古镇街头
街边古朴的民居,诉说着悠悠岁月。
鲜花盛开的古镇,美丽而简朴。
山脚河边的民居
山上,竹林深处有人家。
在镇口一小山包上,有一座古朴的白塔,亦称“南塔”,为方形七层塔。始建年代不祥,据记载重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
大姚县城。县城立有金马碧鸡坊,猛一见,第一个念头这也太山寨了吧,然而查资料方知,其实不是山寨,大姚才是金马碧鸡传说的真正发祥地。
金马坊—大姚县城
碧鸡坊
大姚县城
事实上,据史料记载,《汉书•地理志》:“越巂郡,武帝元鼎六年......蜻蛉......有金马碧鸡”,《后汉书•郡国》:“越巂郡,武帝置。蜻蛉境禺同山,俗谓有金马碧鸡”。蜻蛉即现在的大姚。因此汉代(公元前111年)就有记载蜻蛉(大姚)金马碧鸡光影倏忽的传说。然唐代南诏国以后,这个传说渐渐转移到了昆明,于是昆明有了金马山、碧鸡山,建了金马碧鸡坊,也都有史料记载。后人说起金马碧鸡,只会想到昆明,而大姚金马碧鸡的传说几乎无人知晓。其实历史就是这样,你所熟知的也许未必就是真实的!
(巂,读xi,一声;禺,读yu,二声)
大姚盛产核桃,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这是以核桃为主题建造的塑像。
PS:大姚,古称蜻蛉,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置蜻蛉县,唐代南诏国时为弄栋城,宋代大理国时为褒州大姚堡,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改置大姚县,直至今日。(褒,读bao,一声)
大姚白塔公园
大姚县城内有一白塔公园,就在南永公路旁。公园里有一座唐代建造的白塔。
白塔公园大门(这是后门)。
这就是大姚白塔。话说爬到这实在是累得腿都抬不起了!
PS:大姚白塔,位于云南大姚县西城门外宝顶山顶,云南仅此一座,是云南早期舍利塔的实物例证。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相传为吐番所建,是一座藏式喇嘛塔。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大姚知县曾对白塔进行了较大修葺,砖上留下了“同治壬申年署大姚县康重修”的字样。
在山顶俯瞰大姚县城。
山脚的花园,鲜花满地。
盛夏的荷花池,荷花艳丽开放!
姚安光禄古镇
光禄古镇入镇牌坊
走进古镇,修葺一新的街道,整齐但缺了一点韵味。
不像大理、丽江古城过度商业化,这里没有灯红酒绿、人山人海,街上几乎看不到人,随意闲逛惬意无比。可是,沉寂了多年的光禄古镇无时不刻不在梦想恢复往日的繁华,这也许就是一个矛盾。人世间就是这样,角度不同,想法就不同,繁华也好,萧索也好,一切随缘吧!
古镇中心回形街,依然寂寥。
大红灯笼鲜艳无比,给古朴的古镇增添了一丝亮色。
家家户户屋前都挂着一盆植物,也蛮好。
PS:光禄古镇,位于姚安县城以北12公里,是西南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素有“迤西文化名邦”的美称。“光禄”源于官名,于此的高氏家族中,曾任宋代大理国相国的高泰明为晋秩银青光禄大夫,其后裔高明末为明末光禄寺少卿。后人以官衔相称,得光禄之名。光禄古镇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于此置弄栋县,是云南历史上建置最早的政权。
说光禄古镇,先得把姚安的历史说清楚,现姚安县城在栋川镇,与光禄镇相距12公里。姚安与光禄历史上是交织在一起的。姚安,古称姚州,汉武帝时约公元前109年始置弄栋县,城址在光禄;隋代设弄栋总管府;唐高祖时置姚州,设姚州都督府,姚城县(今姚安)为其管辖,唐高宗时移都督府至姚城,改弄栋为姚州,这是姚安历史上姚州之名的开始;唐代南昭国时为弄栋城,宋代大理国时为弄栋府;元至元年间改置姚州,天历年间公元1328年升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府治在光禄,辖姚州、大姚两县,这是姚安之名的开始;明、清沿置姚安军民府,清乾隆年间辙军民府,姚州改属楚雄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姚州为姚安县;1958年辙姚安县并入大姚县,1961年又恢复姚安县,直至今日。
说了半天可能还是糊涂,这样说吧,其一,历史上先有光䘵(当然那时不叫光禄)后有姚州(姚安);其二,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光禄这个地方是州府一级政权的所在地,而姚州(今姚安县)是其下辖县之一。这样你就基本明白光禄与姚安(姚州)之关系和光禄的地位。
当然,清乾隆年后随着军民府的撤销,光䘵的地位一落千丈,降成姚州(姚安县)下辖的一个镇(也有说法是从民国以后降成镇的)。
进入军民总管府广场的“德运民安”牌坊。
牌坊背面
姚安路军民总管府
这里是光禄古镇最著名、最重要的地方,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到了这,你才能真正理解光禄、理解姚州(姚安)的历史与渊源、地位之重要。
军民总管府大门,仪门,为迎送宾客之地。
PS: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又称高让公故里,俗称高土司衙门,与高雪君祠、高氏宗祠为邻,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后屡修,元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历经两汉、唐(南诏)、宋(大理)、元、明、清七代。期间或军镇、或府衙、或自治土司衙署,皆有政治管理机构相延,世称“七朝古衙”。
备注:按元代官制,诸路总管府分上路(十万户以上)和下路(十万户以下),上路总管为正三品,下路总管为从三品,因此姚安路总管府至少是从三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减,就是比副部级或者副省级低一些,但比正厅要高。由此看就知道姚安或者说光禄的地位了。
走进总管府,首先是一重堂,勤勉堂,这里是处理政务的地方。在元代是整个云南省的公堂。
庄严肃穆的衙门公堂,“公明廉威”,一走进去耳边似乎响起:升堂,威武......
看到这些令牌,脑中浮现这样的场面:“啪”,惊堂木一拍,令牌丢下,“拖出去,斩!”......
勤勉堂两厢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在中央是六部,在地方就是六房。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这种体制源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勤勉堂对面是古戏台,匾额上有写“礼乐遗教”,是宣扬儒教礼仪文化的体现。
这是二重堂,思補堂,是总管处理军务的地方。如果说勤勉堂是处理政务、日常办公以及对外处理民务的地方,思補堂则是总管府总管召集下属开会议事决策的地方(主要是军务)。在元代这里是云南的军政中枢。
正堂内挂着“夙夜匪懈”牌匾,意在告诫官员们要日夜谨慎工作,勤奋不懈。这四个字出自晋·司马彪《续汉书》:“熹为卫尉,尽心事上,夙夜匪懈。”
堂内陈列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因为总管府是军镇,这里更多是处理决定军务的地方。
陈列的战甲,一股杀意穿越时空,扑面而来!
思補堂两厢是会文馆和会武馆,是接待文武官员的地方,也是文武官员的议事厅。这是会文馆。
这是会武馆
再往里来到三重堂,玉振堂,是总管生活起居及平时阅审文案、读书之地。现为滇中国学院,是依托楚雄师院中国语言文学云南省硕士点建设一级学科而设立的一个学术及文化平台,其重要职能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艳阳之下,军民总管府高大而庄严!
总管府一角
苍穹下,挺立的飞檐走兽是如此耀眼!在这里,我看到了建筑的精美、历史的深邃,感受到岁月的流淌、世事的更替!
处理成黑白照片,意境更浓!
从这个葫芦门进去,是总管府的花园,西华厅。
挺拔的古树,见证了总管府的沧桑岁月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这就是西华厅大门。
花园内绿意浓浓,漫步其中,满目苍翠。
院角凉亭,随心小坐,享半日悠闲。
花园小景
走进深幽的角落,感受一片苍凉。
明媚的阳光下,花儿肆意开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千百年来岁月流逝,带走了那些人、那些事,花儿知为谁开?
高雪君祠(高氏宗祠)
总管府的旁边,是高氏宗祠和高雪君祠,这是高雪君祠(高土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高雪君之长孙高厚德为纪念祖父而建。1936年,江西太和知县高氏后裔高复亨御任回乡,在原址又重新建造了高雪君祠(高雪君即高奣映,雪君是其字。奣,读weng,三声)。
这座建筑有着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特征,结构严谨,气势恢宏。
漂亮的侧影
漂亮的侧影
高雪君祠背面
高雪君祠后面是高氏宗祠。
祠堂内供奉光禄高氏列祖列宗牌位。追本溯源,光禄高氏乃大理国皇室后裔,有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辉煌身世。分封姚州后,历宋、元、明、清、民国五朝,世袭土司之职,绵延700余年,真不愧云南最牛家族,至少是之一。
祠堂内设忠爱堂,供奉高奣映塑像。高奣映,字雪君,号问米居士,明末清初姚安世袭土司。中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一生著书八十余种之多,与顾炎武齐名,是一位学术上有巨大成就和影响的白族学者。
PS:光禄人杰地灵,光禄高氏家族在云南是神一样的存在。高氏始祖是蜀汉时越夷帅高定,后因叛蜀被诸葛亮平叛所杀。公元十世纪中叶,高氏后人善巨守(善巨即今天的云南永胜)高方辅佐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官封岳侯。其后高氏重权在柄,30世祖高升泰干脆夺了段氏皇位,自己做了大理国皇帝。等到了其子高泰明觉得当皇帝没意思,还不如躲在后面大权在握来得自在,遂将皇位还于段氏,世为相国,遍封高氏子侄于八府四郡。其子高明清被封为统矢(姚安)演习,世代承袭。元明清三代,高氏先后世袭姚安路总管、姚安土知府、土同知、姚州土同知,延续700余年。
幽静的高雪君祠,亦如花园般漂亮。
祠堂一角
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
通过此门与总管府相连。
总管府外广场旁的建筑,蓝天白云下,是如此的古朴而韵味十足!
光禄古镇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一个姚安城,半部云南史”是什么样的往昔,让这个古老的小镇享有如此沉甸甸的历史荣耀?走进光禄、走进军民总管府、走进高氏宗祠高雪君祠,或许你就会明白。历史如同刻录机,就在这座简朴雅致的小镇,刻下了自己的轨迹,记录了千年的变迁。时至今日,世事更迭,英雄作古,那些深幽巷道,灰砖青瓦,似乎仍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我们再来归结一下光禄、姚州的历史。
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汉武帝就在此设置县制,开始了中原政权在云南的统治;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时曾在此留下足迹(大家还记得七擒孟获吧);大唐在此设置都督府,节制着今天的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和云南全境等广袤的土地;而大唐与南诏的恩恩怨怨也在此爆发,从而引发了著名的天宝战争(公元750年),唐大败,导致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由衰而亡,所以说姚安影响过中国的历史变迁;至宋代,光禄是大理国八府之一;元明清以至民国四朝,或州或府,或县或土衙,光禄和姚安始终影响着云南的政权,七朝古衙的美誉并非说说而已。
而光䘵高氏家族更是牛人辈出,自大理国始作为权相把执朝政大权,元代以后700余年也始终世袭姚安府州两级土知府、土知州,光禄高氏“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的显赫地位影响甚至执掌了云南的历史与政权。(爽,官署名,南诏、大理的“爽”相当于唐宋的“省”)
因此,千百年来姚安都是云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半部云南史”的说法,有史为证,非浪得虚名。
姚安光禄古镇
从总管府出来,再次漫步在古镇的街巷,此时的感悟似乎更为深切。这是一座清寂的小镇,在这寂寥的后面,那些逝水流年的过往繁华、那些变幻莫测的政权更迭、那些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似乎依然飘荡在古镇的寻常巷陌,随风而来,随风而去。
古镇的街道
古镇的街道
蓝天下,大红灯笼高高挂。
在光禄、在姚安流传着一段“一门出五举,三步两道台”的佳话。这里是赵子骧、赵鹤清故居,赵子骧曾任清朝河南汝南道台,其子赵鹤清曾任他郎厅(今墨江县)长官、澜沧县县长、盐丰县白盐井场知事等职。
隔壁是马驷良故居。马驷良曾官至浙江宁绍兵备道。两个道台的老家就在两隔壁,所谓“三步两道台”。
深幽的西关巷道。
西关巷道内有一处老宅子,张家大院。
张家大院大门
有西关就有东关,这是东关巷道。
徜徉在历史的巷陌,流逝的岁月在这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百年的风风雨雨,把一切过往都冲刷得风轻云淡。
斑驳的老墙,残破的屋檐,荒芜的杂草,在这扇古老的宅门后面,不知道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
走出古镇的历史,镇外,美丽的荷塘,自然的山村,好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盛夏的荷塘,荷花竞相开放!每年的7月,姚安都会在光禄古镇举办荷花节。
龙华寺
欣赏完美丽的荷花,直接驱车上龙华山。山麓有一座古老的寺庙,龙华寺。
进入龙华寺之前,有一座三丰祠。
三丰祠不大,也就一小四合院,这是正殿,供奉武当祖师张三丰。
上山的小道,古木参参。
苍虬的老树
这就是龙华寺山门,上书“龙华古刹”,两侧是龙云书写的楹联: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
山门两侧的神龛,各有一尊金刚守护。
山门背面,也有一幅楹联:“到此方知官是梦,生前安见我非僧”,更是耐人寻味!
PS:龙华寺,又名活佛寺,原名卧佛庵,位于光禄古镇西边的龙华山上。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公元905年左右,后屡重修,是云南保留最完整的古寺之一。徐霞客游滇时曾到过此寺,并写下了游记。
由此进入龙华寺。从山门到这就几步路,这些古旧的建筑,你能体会千年古寺岁月的沉积。
首先是天王殿,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
天王殿内挂有牌匾“龙华一会”。
今天你悟了吗?
钟楼下面有高奣映陈列室,里面有高奣映铜像,呈睡姿,精美无比。让人惊奇的是这尊铜像是高奣映生前自己为自己铸的,世上绝无仅有。铜像呈“安”字型,暗黄色的光泽,泛着古意,透着灵光。双手抱肩叠腿仰面而卧,睡姿潇洒而不寻规蹈矩,酒葫芦当枕头,真醉假醉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铜像酒葫芦和衣襟上有高奣映的自作铭文,写得非常豁达而有感触,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其一,“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心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的黑甜,睡到天荒地老。”
其二,“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则千千日,不靡监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
相传,元灭大理国后,相国高泰祥以身殉国,家人离散。高泰祥之女在此出家,种下菩提树籽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后九颗菩提树皆成活,遂以菩提子相邀,九个兄弟最终得以团聚。后来其兄高长寿任职姚安路总管,改建其寺,僧造像奉之,更名活佛寺,并塑“菩提女”塑像,俗称“滤水娘娘”。
后人为纪念他们的相聚,在每年二月初八团聚这天举办庙会,称“龙华会”,至今成了姚安的盛大民间节日。
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上书“东亚大雄”。最引人注目的是主殿檐下层层叠叠的彩云斗拱,既分散重力加大承载,又有美伦美奂的艺术效果。
殿前的香火龛
角落,一尊小佛像。
旁边有个小殿,地藏殿。
寺院一角
大殿后面是玉佛殿,隐没在葱郁的树木之中。
临近黄昏的龙华寺,宁静而幽远,徜徉其间,你能感受到一份远离尘嚣的清寂与空灵。此刻,读一下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句,很能体会此时的心情。“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姚安德丰寺
姚安县城内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德丰寺。
这就是德丰寺
德丰寺山门
PS:德丰寺,坐落在姚安县城南大街德丰路,亦为姚安县博物馆。始建于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重修。寺内殿宇宏敞,古雅壮观,布局严谨,与北京故宫为同时代建筑,是目前云南省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之一。
庭院深处,是德丰寺的正殿。
大殿牌匾“真如境界”,为明朝云南总兵木璘所题。
这是寺内著名的德化铭牌亭,内有《兴宝寺德化铭》与《嵇肃灵峰明帝记》碑,两碑同刻于一石,立于大理国元亨二年公元1186年,碑文记述建寺经过、高氏功德及祭祀嵇肃山盛典,涉及大理国官制及行政设施等史实,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寺内展示的古碑。
夕阳下,德丰寺清静无比!
姚安县城
县城梅葛文化广场立有李贽塑像。李贽,原名林载贽,后改姓李,福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曾官至国子监博士、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被贬云南任姚州知府(任了三年),曾在德丰寺开设书院,在县城西边的连厂河建有李贽桥。除了李贽,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也在姚安从过军做过文职官员。
南华咪依噜风情谷
咪依噜风情谷,位于楚雄州南华县城以北约10公里,地处南华与姚安、牟定三县交界处,南永公路贯穿整个风情谷,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彝族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保持完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风情谷石碑。
清晨,整个风情谷笼罩在灿烂的朝阳之中,正如这里的彝人,热情如火,美丽而奔放!
山崖上,刻有“咪依噜”三个大字。咪依噜,是彝族人一个传统节日,又称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人们摘来各色鲜花,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上插花,祈愿美好;人们也互相插花,寄托和顺安康、情长意远的祝福。林下花间,男女老少和着芦笙围成圆圈“打歌”,青年情侣则相偎而歌。
充满浓郁彝族特色的建筑
充满浓郁彝族特色的建筑
充满浓郁彝族特色的建筑
彝人古镇
楚雄彝人古镇位于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约1740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元,2005年开始建设。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的文化旅游地产项目,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彝人部落大门
彝人古镇旗帜飘扬。
土司府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古镇街道
马帮塑像
彝人塑像
图腾柱
古镇街道
表演的舞台
阿普湖
阿普湖
这是向天坟,是彝族古老的墓葬建筑,因坟顶向天而故名。
黑井古镇
黑井古镇大门,典型的彝族风格。
黑井大门背面
黑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从大门到古镇还有大约1公里的路,走过去很轻松,如果不想走,也可以坐马车,5元一人。
成昆铁路正好从黑井镇经过,并设有车站。如果不想开车,可以从昆明直接坐火车到黑井。
PS:黑井古镇,位于云南楚雄禄丰县,坐落在大山深处的龙川江河谷,一个自古以来出贡盐的地方,曾经是云南最大的古盐井,素有“盐都”之称。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民居、宗教、牌坊等古建筑。
在进入古镇之前,有一处老宅子,宅主姓武,因在古镇龙川江上游,因此称“上武家院”。这是古宅大门。
上武家院呈四合五天井格局,现在作为客栈。
上武家院对面山上,青葱翠绿隐约之间,有一座寺庙,诸天寺。
这就是诸天寺。始建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
进入古镇,狭窄而深幽的巷道,在正午耀眼的阳光下显得无比的明亮而温暖。这条小巷叫作德政坊。
穿过德政坊,来到节孝总坊。
节孝坊建于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为牌楼式全红砂石质牌坊,为旌表87位节妇烈女而建。正中镌刻“节孝总坊”四字,右枋刻有“霜筠”二字,左枋刻有“雪操”二字。
精美的石狮。说实话,这座牌坊构造之复杂,做工之精巧,造型之庄重,雕刻之精美,在我见过的古坊中堪称精品。
这是五马桥,是连接黑井镇龙川江两岸、进入黑井古镇主街区的唯一通道。桥下,龙川江静静流淌,流走了富甲一方的梦呓、忠孝贞烈的故事、千年盐都的传奇,流不走的是永远镌刻在黑井人心底那岁月沧桑的记忆,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永远......
宽阔平整的桥面。五马桥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后屡修,寓“五马驰骋,万民安乐,金融输畅”而得名。
桥头旁围栏的石狮像
过了五马桥,往左穿过这条古巷上山可前往飞来寺。
山腰的飞来寺,看着太远且大太阳的太热实在爬不上去,只能远远地拍张照片。
五马桥往右,是黑井古镇主街区,这是入口。
走进古镇,窄窄的街道铺着红砂石板,人来人往,比石羊、光禄古镇看起来要热闹很多。
古朴又极具气质的古街道,徜徉其间,感受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让人流连忘返。
古镇的街道
这是会友堂,可能是黑井最好的餐馆了。
古镇的街道
偏僻的小巷,寂静却不乏市井生活气息。
寻常巷陌中,花儿灿烂开放。
黑牛盐井
来到黑牛盐井。关于这个古盐井,有一个传说。据《黑盐井志》记载:“土人李阿召牧牛山间,一牛倍肥泽,后失牛,因迹之,至井处,牛舔地出盐。”为纪念这头黑牛的功绩,遂称此地为“黑牛盐井”,后称“黑井”。
盐井前的储卤池
盐井洞囗
盐井洞内塑有一组塑像,是从盐井深处背出卤水的场景。
PS:黑井历史悠久,早在青铜器时代黑井先民就发现了卤泉;战国时期黑井以其“鹾卤之利”而成为人们争夺攻守的要地(鹾,读cuo,二声,指盐、咸味);汉代曾设盐官至黑井办盐(其实黑井汲卤煮盐历史上有记载的始于东汉);唐代南诏国、宋代大理国时黑井盐成为贡盐;元明清三代均设专管盐务的“提举司”(正五品,直属于省,比石羊提举司高一些,相当于正厅级减,就是比现在的正厅级低些,但比副厅级高,由此可以了解黑井的地位),大力开发黑井。清代黑井盐业达到鼎盛,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的64%,为云南九大盐井之首。民国二年将产盐的黑、猴、琅、阿四井合并成立盐兴县,1958年撤盐兴县并入广通县,后随广通县并入禄丰县,从县降成了镇。
关于黑井,金庸《天龙八部》有语:“保定帝下旨免了盐税,大理国万民感恩。云南产盐不多,通国只白井、黑井、云龙等九井产盐……”黑井,就是大理国仅有的9个盐井之一。
PS:关于云南九大古盐井。当然,所谓“九井”,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九口盐井,而是指九个盐井的行政管理区,即一“井”可以包括许多口井。我查到的资料有两个说法比较靠谱。
第一种说法是据《滇南盐法图》记载,古滇九井分别为:黑井、白井、琅井、云龙井、安宁井、阿陋猴井、景东井、弥沙井、只旧草溪井。
黑井不用说了,白井就是楚雄大姚县石羊井;琅井在现楚雄禄丰县妥安乡琅井村,一般把琅井归于黑井,谓之分场;云龙井在现大理云龙县诺邓村,名气很大;安宁井在现在的安宁市;阿陋猴井,阿陋井又称阿井,在现楚雄禄丰县一平浪镇阿井村,而猴井就是元永井,在现楚雄禄丰县舍资镇(一平浪镇和舍资镇紧挨着);景东井在现普洱市景东县;弥沙井在现大理剑川县弥沙乡;只旧草溪井,只旧井在现楚雄武定县白路乡小井村,草溪井在楚雄元谋县(具体何处不知)。
第二种说法是据民国陈立夫《中华盐业史》的记载,云南产盐区分为三大井区:“一曰黑井区,有黑井、元永井、阿陋井三场,而以琅井为黑井之分场;二曰白井区,有白井、乔后井、拉鸡井、云龙井四场;三曰磨黑井区,有磨黑井、按版井、香盐井三场。”
按陈立夫的说法,除了上面介绍过的外,乔后井在现大理洱源县乔后镇;拉鸡井在现怒江州兰坪县拉井镇;磨黑井在现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按版井在现普洱市镇沅县按板镇;香盐井在现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香盐村。
说九大盐井可能太多大家记不住,就说云南三大古盐井吧,一是黑井(楚雄禄丰县黑井镇),二是白井(楚雄大姚县石羊镇),三是云龙井(大理云龙县诺邓村)。
相比而言,康熙年间的《滇南盐法图》因年代久远,所介绍的盐井可能有些语焉不详,而陈立夫的《中华盐业史》可能更接近现在相对清晰一些,至少地方好找。
(在我们一贯的印象里,陈立夫是家喻户晓、心狠手辣的国民党中统特务头子,没想到他还是个学者,唉,历史呀......)
与石羊一样,黑井也因盐而兴、因盐而衰。畅销各地的黑井盐使黑井富甲一方,繁华一时。但海盐的入侵,黑井失去支柱而逐步衰落。“盐都”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留下了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的街道坊巷,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寺院、牌坊碑刻,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
黑牛盐井旁的山上,树绿花红,一层层的台阶,这里叫七星台,是黑井人占星祭天的地方(其实是防止山体滑坡的防护工程,因为下面就是最重要的黑牛盐井)。七星台上面有一处古建筑,那是大龙祠。
大龙祠
沿着陡峭的石阶步行上山。
这就是大龙祠。始建于明代,内有清雍正皇帝亲笔题写的“灵源普泽”牌匾,是雍正皇帝对当时黑井卤水惠泽天下的评价。
大龙祠山门
正殿“大井龙祠”,内供奉龙王。
祠堂山门内侧有一个古戏台,咦咦呀呀的古戏吟唱了几百年。
祠堂一角。
侧面厢房内有黑井历史陈列介绍,这是《康熙黑盐井志》模型,好大一本书!
从山上俯瞰黑井古镇,沿着龙川江河谷星落棋布,井然俨整。
大龙祠附近的文昌宫
这是香山寺,今天未开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1年,又名守静庵。
山上有一家客栈,看起来还蛮有感觉的,清静!只是住这里的话,每天爬上爬下可就费老劲了。
山脚,几只山羊悠闲地在路边嘻戏。
武家大院
在古镇的北端有一条古街,文庙街,黑井著名的武家大院和文庙就在这条街上。
这就是文庙街,锗红色的红砂石墙和石板路,透出浓浓的历史气息。
信步而行,浓烈的阳光下,翠绿的枝叶生机勃勃。
街道某处,高大且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老宅门洞,相传这座宅子过去的主人曾出国留过学(据说其实就是武家大小姐,不确定)。
从这个小巷进去,就是武家大院。
穿过曲里拐弯的巷道。
来到武家大院门口。有点奇怪,按道理大门应该是背倚青山,面朝河谷,面朝大街,但武家大院的大门却是朝一侧开的。据说是官府怕自己的威严会被武家蒙盖,于是规定武家,楼不得高过三层,大门不得面对正街,因此武家大院的大门开在了侧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武家大院主人的富庶与霸气,被官府所忌惮。
武家大院大门,满满的历史沧桑。
PS:武家大院,属典型明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咸丰七年公元1860年扩建竣工,依山而建,呈“王字型”,布局独特,取“六位高升、四通八达、九九通久、王隐其中”的寓意来设计。大院由四个天井组成,有99间房子108扇门,四通八达,规模宏大,是黑井规模最大、最富贵的大宅,是黑井富庶的见证和黑井因盐而发达的典型。武家大院是云南罕见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今天来看也是豪宅啊!
PS:武家大院是清末武维扬之父武继祖所建。当时武家生意如日中天,仍黑井首富、第一大盐商,为彰显富甲一方而修建这座大院,极尽张扬和奢华。事实上在清代黑井就流传“黑井五子”的说法:武家的银子、何家的儿子、张家的胡子、杨家的才子和李家的租子。可见当时武家的富庶,完全是土豪。
武家到了武维扬这一代,更是张扬,养了一队全副武装的保商队,武家盐主宰了一半云南盐价,他曾买断了昆明半条拓东路,是当时继云南王龙云之后第一个拥有小轿车的人。这种土豪作派也埋下了祸根,民国后期武家惹过几次官司,家道开始走下坡路。解放后武维扬作为地主恶霸被枪毙,其族人四散,现在黑井已再无这第一盐商后代的踪迹。
武家大院全貌,的确气势非凡!
武家大院现在设有客房,算是黑井古镇比较好的客栈了。
大院前面的庭院花园,亭台楼阁,小巧精致。
老宅的正院,恢宏整俨。
大院正厅。
细节,精巧的结构、精美的花纹。
角落,古朴的廊檐、温暖的色彩。
大院内部结构。
大院内部结构
楼上,是武家大小姐的绣楼,楼下,是唱戏的戏台。
典型的中国民居天井结构
飞檐,青瓦,朱红的灯笼,百年的光阴流过,物是人非,青山依旧!站在大院空旷的阁楼,心里感概,黑井武家,鼎盛一时,最终亦逃不过败亡的结局。祖宗的家业儿孙的祸,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家业尚在,儿孙已散,人去楼空,只留下清冷的大院任人评说。
黑井文庙
从武家大院出来,沿文庙街继续前行。
文庙街上,有一家进士院。建于清道光年间,1871年清同治皇帝恩赐刘绍曾进士,刻“进士”匾牌悬正堂得名。
来到黑井文庙,这是棂星门,古朴而精美。
PS:黑井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清代屡次被泥石流冲毁,屡次重修。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美。从一个侧面说明黑井文化教育的昌盛,黑井历史上曾出了13位进士。
这是泮池。池中树有一碑,上刻“有教无类”(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石碑立在一头鳌上,寓意“独占鳌头”。
文庙侧殿
这是大成门
文庙正殿,大成殿。
大成门背面
从背面看大成殿,绿树掩映下很是漂亮。
从文庙出来往前走,有一棵苍老而高大的榕树,称张家榕树,立有一块“张家榕树纪念碑”。
往山上走,来到庆安堤。这是庆安堤石碑,碑文记载了当时修建庆安堤的经过。碑上刻有一幅对联:“富贵等浮云,为官但求民有济;讴歌留片碣,考工应信职无亏”,写得极好。(碣,读jie,二声)
庆安堤坝,看起来高大结实得很。
PS:庆安堤,始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以前黑井龙沟河常发生洪灾、泥石流灾害,黑井多次受灾,黑井文庙曾多次毁于泥石流。为保护黑井镇,清光绪年间重新修建了极为坚固的庆安堤,这是中国最早的泥石流防护工程之一。庆安堤修建好后黑井再没有受洪水、泥石流灾害。
从这个角度看,就能清楚庆安堤的作用,堤坝左边是龙沟河,右边下去就是黑井镇。庆安堤牢牢地把洪水、泥石流挡在外边,避免灾害发生。
再次返回镇里,古老的街道上,人流依然如织,似乎还是延续那曾经的故事,那昔日的繁华......
各式各样的盐制品、盐工艺品。
简陋的马车在古老的街道上轻快地走着,马头铃声叮当,身后,美丽的古镇渐渐远去......热情的赶车老倌用他那粗旷的嗓音唱起了彝族的民歌:
要走呢阿老表
要走呢阿表妹
走一步来望两眼
哪个舍得你呀
走是要走啰
舍是舍不得
要走呢阿老表
要走呢阿表妹
再也不能忘了你
哪个舍得你呀
走是要走啰
就是舍不得
......
来源:携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