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老家(乡土散文东北的靰鞡)(1)

在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地区,流传着一则谜语:“有大有小,东北一宝,皮里没肉,肚里是草,脸上有褶,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绑上就跑”。谜底就是靰鞡鞋。那时有人被评为模范,人们就会风趣说:“穿靰鞡迈门槛-----先进者(褶)”

靰鞡鞋最初是东北满族人的冬季用鞋。冬天男人几乎都穿这种鞋,是人们的主要防寒工具之一。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左右,滴水成冰,靰鞡鞋轻便、温暖、结实,在冰天雪地里打仗、打猎,绝少有人冻伤。

据清代文献记载,“鞠牛皮为履,名曰渥腊,”就是靰鞡鞋。“土人著履,曰靰鞡,制与靴同,而底儿软,连帮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缝纫极密,走荆棘泥淖中,不损不湿,”可见靰鞡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鞋子之一,也是东北冰雪文化的物产之一。

传说靰鞡是皇封的鞋。说有一年冬天,乾隆皇帝出巡来到了关东地区,看见这里的百姓脚上都裹着兽皮,乾隆帝便询问下人,得知是防寒保暖的鞋,没有名字,乾隆帝说:“此鞋独到奇特,又受边民喜爱,既然没有名字,就叫它乌拉鞋吧。”从此这种鞋就出了名。因乌拉是地名,而这种鞋是皮革制品,所以就以靰鞡二字代替。

乡土散文老家(乡土散文东北的靰鞡)(2)

制作靰鞡鞋有很多讲究,制作前要把牛皮进行鞣制,使其变软,然后才能手工缝制。靰鞡的鞋底与鞋帮是一块儿整皮子,长约一尺,宽约六寸,高约三寸。在鞋脸近鞋口的地方,要拿捏十来个褶皱,形似纸扇,也像包子的褶,这样做不仅美观,实则也是收口的需要。在鞋后跟还要钉上两个扁圆的铁钉,有铜钱大小,这样防滑还抗磨。还要沿着鞋口的边缝上几个皮襻,也称之为鞋耳朵。皮襻里穿着一根细长的皮绳,相当于现在的鞋带。据说一张牛皮只能制作五、六双靰鞡,最好的皮子是牛屁股和脊背处,制作出的靰鞡价格也最贵,不同部位的牛皮制作出的靰鞡价格也不相同。

由于鞣制方法不同,皮子有红皮和白皮之分,制作靰鞡,必须用红皮,白皮可以制作马鞍、鞭绳和鞭稍等。靰鞡保暖主要靠絮在鞋里的靰鞡草。我的老家黑林公社大岭屯西面三里多地的下坡处,有片一望无际的草甸子,就生长着靰鞡草,草高约五、六十厘米,一丛一丛地生长着,茎叶细长而柔软,纤维韧性很好,不易折断。到了秋天,人们就去西甸子割靰鞡草,人们把割下来的靰鞡草背回家,摊开晾晒,晒干后捆成小捆,放在仓房里,等到冬天时拿出来,用专门制作的草榔头反复捶打,直到草变得非常柔软,然后絮在靰鞡里。靰鞡草是关东三宝之一,不但用来絮靰鞡,也可絮在棉鞋里。穿鞋活动一天,靰鞡草会潮湿,晚上睡觉前要拿出来晾干。

在六、七十年代,大多数老百姓家都不富裕,不是家家都有靰鞡鞋的。

我家族五爷爷是车老板,冬天时常赶着马车外出,他有一双牛皮靰鞡鞋,鞋的前面有一圈非常均匀的褶,后面有一个凸起的大舌头。原来的细皮绳已经损坏,便用一根长长的细麻绳,穿过鞋口周边的皮襻。我几次看见过五爷爷穿靰鞡,穿鞋前,五爷爷坐在板凳上,拿起靰鞡,先把鞋舌头提起来,把细绳松开,先絮好靰拉草,用包脚布裹上脚,穿上鞋,放下鞋舌头,包上裹腿布,把鞋口周边的细绳勒紧,在裹腿布上缠几圈,勒紧,系好,就可以行走了。

乡土散文老家(乡土散文东北的靰鞡)(3)

有一次,五爷爷边穿鞋边笑着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事儿,他说今年入冬时,要穿靰鞡,就从仓房的棚板上取下了靰鞡,收藏靰鞡时忘了拿出里面的靰鞡草,等取出鞋里的草一看,鞋竟变成了老鼠窝,七、八个粉红色的,刚出生不几天的小老鼠,正踡伏在草里。五爷爷把草和小老鼠都塞在灶膛里烧了,检查了一下靰鞡,还好,没有被老鼠嗑坏。

靰鞡的好处很多,穿着暖和、柔软、宽松、舒坦,但外观有些丑陋和笨拙,穿起来也比较费事,解放以后逐渐被棉靰鞡(一种黑色的胶底棉鞋,橡胶包头、包后跟,半腰,也很暖和,适用)、大头鞋和棉皮鞋所代替。

靰鞡在70年代末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只有在民俗博物馆里才能看见它的身影。


审阅:赵成

简评:东北的靰鞡躺今天已成为古董,在民俗博物馆里静默着,任凭岁月的尘埃覆盖它曾经的生机,但它的前世故事却依旧在东北大地被人津津乐道,娓娓而谈,令人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过往岁月的悠闲情趣。

终审:严景新


作者:朱乃波,网名山泉月,汉族,党员。吉林省榆树市人。一九五七年出生,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诗词。榆树市作协会员,榆树老年诗词学会会员。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com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