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这部电视剧是根据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来,王志文在里面饰演一号男主,一位深不可测,又对红尘俗世极其不屑的“鬼才”丁元英。

很多人觉得《天道》里面个个是“高人”,他们“高”的境界不同,深度不同,人生追求的终极目的也不同。

丁元英是“高人”,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无我”状态,欲求达到天人合一,却又站在佛门的边缘,迈不进又退不离。

芮小丹是“高人”,她来去自如,行止由心,像一阵清风,沐浴了别人又不贪不恋的果敢放下。

肖亚文是“高人”,她懂得识人便是为生命打开了一扇窗,知缘,惜缘,却又不故意攀缘。

……

这些人物里,“高人”无处不在,他们都是精神境界的强者,是社会的积极能量,但在剧中唯有两人是以一种“反叛”的“高人”存在,一个是王明阳,一个是沈楠。

今天,我们只谈王明阳,一位高智商犯罪,又极度追求精神世界,让那颗一直无处安放的灵魂,在芮小丹的帮助下最终得以寻到了一块生命的净土,灵魂的归宿。

天道人物深度解读(给无处安放的灵魂寻找生命的净土)(1)

那无处安放的灵魂

剧中这样介绍王明阳:王明阳38岁,美术学院本科学历,未婚,黑恶集团军师,此人精通法律和社会学,沉着、残忍,心理素质稳定,智商过人,曾亲自策划、指挥过12起恶性大案,内部人称“冷面诸葛”。

当王明阳被抓后审理时,却一直沉默不语,任谁都无法撬开他的口,因为他的自视清高,觉得没有人有资格与他对话,谁都无法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且认为说什么都是多余。芮小丹在丁元英的指导下,三天以后和王明阳进行了一场长达八小时的“灵魂”对话,终于撬开了王明阳那“高傲”的嘴。

“灵魂归宿感。”丁元英解释说:“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你帮他找块干净的地方归宿灵魂,他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是一个可以忏悔的理由。”

王明阳一直以“强者”、“修养”、“生存艺术”自居,但芮小丹却犀利地指出,说他只是一种“懦弱的生存哲学”因为强盗的本质是没有能力与自信与真正的强者去公平竞争,只能从别人手中去破格获取,即在别人本身拥有的基础上去用“抢”的方式,希望达到一种与别人相当的财富或地位。

王明阳在与芮小丹激烈的探讨中,从《圣经》里的神学观点、救主文化、社会价值谈到人性难以步入的窄门,终于触碰到了他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他要以自己的生命为他自己所犯下的所有过错赎罪,却依旧还是不愿出卖同谋。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耶稣为拯救世人甘愿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是肉身的地狱,是灵魂的天堂。基督徒的得救缘于神的‘约’,缘于神的应许。但进不得窄门也同样缘于‘约’,缘于神的应许。窄门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价值。”

因为在他的意识里,“出卖”等同于“背叛”,他可以以死谢罪,找到自己的灵魂归宿,却不愿“背叛”他的道义,让自己在出卖别人时也看不起自己,他摇摆在“江湖义气”与“人性尊严”之间。

可是,正如芮小丹后来指出:“拿根稻草当柱子去支撑灵魂,至少让我觉得你对你的学识和智商不够尊重。”

此刻的王明阳,彻底崩蹋了,他的强以支撑他尊严与孤傲的东西瓦解了,芮小丹把它的灵魂深处扒得干干净净,他那无处安放的灵魂终于得以解脱,找到了生命真正意义上的归宿。

芮小丹说:“还人性一个清白,还社会一个公理,你的灵魂就得救了。”

天道人物深度解读(给无处安放的灵魂寻找生命的净土)(2)

生命的净土

何为净土?净土是佛教术语,指清净、庄严、无污染之地。

这个清净和无污染不但包括周围的环境,还包括了精神和心灵的洁净。

生命的最高价值便是追求一种生命的高度,这种高度定会上升到灵魂,上升到精神所追求的无限价值上去。

如何追求灵魂的高度,生命中的净土?这也就离不开上面所说的进“窄门”。

想要去净土之地,进窄门,必是先修心, 修妄心,修真心,修出离之心,实则修的是一颗平常心。

“正其身必先立其形”意即修身养性,从本我出发,从内涵、学识、见解、精气神里不断修炼出一种高尚无我的境界。

只有在寻找生命净土的过程里,才能净身、净言、净心、净性、净家、从而达到净国之路。

王明阳以为自己对生命的参透与误解,实则是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对一直所追求的灵魂境界未找到可安放的归处,他渴望得到精神的振救,让自己的人格与精神都站着,但是却又因为所为与所愿相悖,以一种自我的方式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可是,这一切却在与芮小丹的这一番辩论里击垮了,把以前他以为的“高度”击得粉碎。

他知道自己是将死之人,又哪里有资格去获得这种灵魂的净土,可芮小丹却帮他找好了,灵魂的净土不在一生的长度里,不在启程里,也不在无常里,而在一呼一吸,起心动念之间,哪怕一小时,一分钟都可以清洗自己的灵魂,生命在于觉醒,而非“我执”。

净土在哪里,原来我们一生寻找的生命净土,一直在我们心里。

王明阳茫然地问:“天国在哪儿?”

芮小丹庄重地说:“天国在你心里。”

天道人物深度解读(给无处安放的灵魂寻找生命的净土)(3)

对生命的探索——“向死而生”

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提出“向死而生”这个概念的时候,并非指要先行去死亡,而是在“死”的过程中去体会“亡”的结果,重“死”而知“生”的可贵,在“向死”中才能有强烈的“生”的存在感,也正如《孙子·九地》提出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同样的道理。

人唯有面对死亡的威胁与恐惧,才能对生命有所敬畏,才能在“生命的倒计时”里觉醒,才能迸发出生命的光彩,活出生命的高度与无限的可能。

“向死而生”便是不再执着于人类肉体的快感与自我满足,更多的是寻求更高维度的生命体验和感悟,从而到达精神与灵魂的净土。

我们总是被生命的表像所迷惑,生出妄心、痴心、贪心、色心,于是在这种执迷不悟和迷幻当中走向了一条堕入地狱的不归路,正如《天道》里芮小丹对王明阳所说:

“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来界定的人无能为力,我除了鄙视和震惊,不会再有第三种反应。人的法则是,一颗阴暗的心永远托不起一张灿烂的脸,这不是卫道士的说教,这是人性。”

王明阳终是在芮小丹的点拨之下,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寻得了一方安放灵魂的净土,虽未无法洗清他所有的罪孽,但至少在生命的尽头,他的精神是站着的,灵魂有了依附,他终为自己找到了一处生命的净土。

完成整个生命的探索就是从生到死,从存在到消亡,从追求肉身的外在满足到灵魂解脱的内在升华,就是“向死而生”。

我们终其一生得以追求的生命真理,得以寻找的灵魂净土,无处安放的人生岁月,终将会在顿悟中,在觉醒中,在追求生命的更高境界中得以超脱与安放,那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

原来,净土就在我们的心里。


-END-

我是“聚光灯娃娃”,感激你欣赏我的文章,喜欢请关注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