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

“红色吕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吕梁日报社联合采访组

这是一片绿色的土地。“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党的十八大以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绿色成为吕梁这座英雄城市的新底色。

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是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也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英雄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2017年6月,亲临山西视察,第一站来到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奋斗。”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

2017 年6 月21 日至23 日,在山西考察。这是6 月21 日上午,来到兴县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同当年在晋绥边区参加对敌斗争的老战士们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牢记“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殷切嘱托,吕梁市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面抓实抓好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打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态,努力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城乡靓丽、人文和美、富裕安康、气正风清的美丽幸福吕梁。

五年来,吕梁战胜贫困、接续振兴,小康社会全面建成。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生态扶贫做法两次受到肯定,光伏扶贫荣获全省组织创新奖,特别是围绕“诚信、勤劳、专业”培育了“吕梁山护工”品牌,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被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吕梁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市级代表。

五年来,吕梁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经济实力跨越进位。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总量均翻了一番多,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大关。全市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五年来,吕梁提质主城、扩容新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城区面积建设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5%。新区建设全面提速,以吕梁大道为中轴的城市框架渐次拉开,3万余拆迁群众全部安置,成为建市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民生工程。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稳居全省前列,“吕梁蓝”“吕梁绿”成为最美底色。

五年来,吕梁深化改革、创优环境,发展动能集聚增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80%以上。开发区“三化三制”“承诺制 标准地 全代办”等改革成效明显。教育、医疗等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形成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吕梁示范”、县乡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吕梁探索”、行政审批“一窗式”和政务服务帮(代)办的“吕梁样本”。

五年来,吕梁聚焦民生、筑牢底线,群众福祉显著增进。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80%左右。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特殊人群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平安建设排名历史性跨入全省前五,连续29个月无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美丽幸福吕梁的底气更足、质量更高。

创新活力逐步释放

转型发展蹚出新路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在山西视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为吕梁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沿着指引的前进方向,吕梁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集中精力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活力逐步释放,转型发展的“含金量”与日俱增。

传统产业率先转型,实现内涵集约发展。吕梁是煤炭大市、资源大市,产业转型离不开煤炭、绕不开资源。在转型发展大潮中,如何让传统行业实现华丽转身,不仅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和担当,而且考验着其发展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吕梁市坚持以煤、铝、酒“一黑二白”传统产业支撑转型,大数据、大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两大三新”新兴产业引领转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路径,以“保煤增气、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转型发展”为目标,着力深化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出台《吕梁市能源革命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推广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技术,加快智慧矿山建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关停、限产等硬核措施分类处置40个“两高”项目。庞庞塔煤矿产能有序释放,鑫岩煤矿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矿井试点,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85%。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3)

近年来,吕梁市兴县依托丰富的铝矿产资源,大力推进煤电(电网)铝镁材一体化发展,坚持“延链、提质”为转型方向,不断突出绿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精品化,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政策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图为山西一禾铝业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10 万吨铝合金杆延伸5 万吨铝合金导体项目生产车间一角。(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围绕打造铝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中铝华润二期50万吨合金铝项目稳步推进,山西一禾铝导线等3个铝材加工项目达产达效,3D铝合金增材制造等4个铝材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成功获批全省煤铝共采试点市。

——围绕白酒产能50万吨、产量50万千升、销售收入500亿元、建设“酒都吕梁”目标,总投资200亿元的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开工建设,白酒交易中心、白酒产品质检中心完工,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杏花村白酒产业博览会。去年全市白酒产量17余万千升、增长14%,增加值增长54%。

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实现集群规模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着眼高质量发展,聚焦特色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吕梁转型发展必然的选择。从“一枝独秀”的煤炭产业,转向煤成气、数字经济、氢能、文化旅游等产业,在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上,吕梁一步一个脚印。

——加快推进煤成气增储上产,初步形成上游勘探开发、中游管网建设、下游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链条。2021年全年煤成气产量预计23.4亿立方米,增长88.1%。

——实施“天河二号”升级扩容工程,吕梁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山西中交高速中西部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与科大讯飞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已集聚大数据企业36家。

——着力打造北方氢能产业基地。按照“一体两翼、三港四链”发展战略,加快“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发展,建成投产鹏湾氢港一期2万吨、美锦一期2万吨焦炉煤气制氢项目,布局建设加氢站,积极推动一批氢能源汽车投运,加快建设“吕梁氢都”。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吕梁段建成390公里,重点打造“一西一东”两大核心景区,西部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碛口为支点,高标准打造百里黄河精品旅游带;东部以汾阳杏花村为支撑,全力推进酒文旅融合项目,加快建设酒文化旅游胜地,“汾酒故乡、英雄吕梁”品牌持续叫响。

如今,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吕梁转型发展的骄傲,带给吕梁的不仅是“经济 生态”双赢,更赋予这片土地一张张靓丽名片。大数据、大旅游、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产业,逐渐成为吕梁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营商环境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从前期审批到建成投产,前后不到半年时间,能这么顺利,全靠‘项目管家’的用心帮助!”说起吕梁经开区的“项目管家”服务,山西东韩电供热科技有限公司发热瓷砖制造与生产项目负责人任海军啧啧称赞。

大力推进“承诺制 标准地 全代办”改革,创造性推出“项目管家”服务制度,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是吕梁市对标国家和省要求落实的改革试点,有效推进改革工作的生动体现。去年以来,该市汇聚改革合力,明确改革发展12个重点课题,全力抓好转型发展、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围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深入推进省校合作“12大基地”建设,与80余所省内外高校合作实施项目296个,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建成吕梁产业技术研究院,选派120名科技特派员入企服务,新申报7个省级众创空间、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8户,引进硕士研究生104名,建成吕梁专家港、人才港、人才公寓三大综合服务体,拿出810万元隆重表彰奖励了53个优秀人才(团队)。

——围绕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企业开办全程网办、4小时办结,推行项目审批“一站式”代办服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实现311个事项“一窗受理”、113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吕梁政企通”上线,已为15家企业兑付政策资金840万元。吕梁综合信用指数连续10个月位列全省第一。

——围绕深化开发区改革,出台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21条举措。滚动推进“三个一批”,截至今年6月底,吕梁开发区“签约一批”项目共139个,总投资额572.4亿元,预计年产值866亿元;“开工一批”项目159个,总投资额388.21亿元,预计年产值604.53元;“投产一批”项目142个,总投资额334.49亿元,预计年产值533.88亿元。

——围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对全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监管,329户国有企业中154户完成公司制改革、164户清理注销或重组整合,“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所涉22户企业的职能移交、资产划转、维修改造全部完成。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源头发力;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产业经济加速崛起,发展效质稳步提升……五年来,吕梁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量质齐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金灿灿”的成绩单,正是吕梁牢记领袖嘱托,在砥砺前行中书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精彩答卷。吕梁,再也不是曾经一味依赖资源换发展的吕梁;吕梁,正信心满满朝着新一轮的振兴发展大步迈进。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乡村振兴开启新局

黄土高原,母亲河畔,曾经的吕梁山,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7年6月21日,深入吕梁山区看望深度贫困群众,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乡亲们的心里,把群众心愿转化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铮铮誓言响彻云霄。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4)

近年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带动下,地处吕梁山深处的曹家沟村成立了扫帚加工合作社,开始大力发展扫帚草种植。曹家沟村种植扫帚草200 多亩,火红的扫帚草成为村民增收的“致富草”。图为柳林县贾家垣乡曹家沟村村民在收割扫帚草。(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产业铺富路,良策斩穷根,逐梦小康路,圆梦正当时。八年精准扶贫,五年集中攻坚,吕梁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向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高质量的脱贫攻坚“吕梁答卷”——全市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

产业扶贫助力农民增收。吕梁临县是农业大县。一直以来,天旱雨少、庄稼不长、土瘠地薄、产量不高等特点,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日照时间长、强度高的特点,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立志要达成“全县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全覆盖、深度贫困人口光伏收益全覆盖、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全覆盖”的目标。

2018年1月打下第一根桩子,2018年12月并网发电。临县流转土地7895亩,投入资金13.6亿元,累计投入劳力18万余人次,机械台班5300余台次,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717座,使用了103600块光伏板,总装机规模197.03MV,2021年发电量2.3亿度,实现收益两亿多元。

两亿多度电,够临县全县人用一整年,而这样的规模,相当于建了一个中型火电站。临县县委常委高泽荣说,在全省光伏扶贫项目里,临县的规模是最大的,约占全省的七分之一、吕梁市的二分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三晋光伏扶贫第一县”。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5)

位于临县白文镇的光伏产业生态园占地1519 亩,去年发电5222.58 万度。(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立明摄)

光伏发电项目,带动临县近6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447个贫困村年村集体收益30万元以上,184个非贫困村年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同时,临县还实施了“光伏 ”项目。当地9个专业合作社在光伏产业园区广泛种植中药材超4500亩,年叠加收入超100万元。农民除了土地流转费用、园区公益岗位这两项收益外,又增加了一条新的增收路径。光伏产业在过去几年为临县脱贫攻坚立下“汗马功劳”,今后又将是该县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而在中阳县暖泉镇乾村,一棒又一棒的黑木耳长势喜人。种植户申计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自从乘上黑木耳种植的东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去年种植黑木耳5万棒,产量7500余斤,纯利润10万元哩!”一朵朵黑木耳成为当地群众发财致富的“金元宝”。

一片小木耳,做出大文章。在2021年中国(山西·吕梁·中阳)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吕梁市委常委、中阳县委书记赵沂旸说:“中阳是‘全国木耳十大主产基地县’之一。全县栽植规模近5000万棒,仅3年时间,实现了产业规模‘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从量到质’,带贫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兴旺,农村才有奔头,农民才有盼头。近年来,吕梁市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聚焦八大产业集群,统一申请注册“吕粮山猪、吕梁肉牛、吕梁山菌、吕梁杂粮、吕梁土豆、吕梁红枣、吕梁核桃、吕梁药茶”八大产业区域公用商标,在推动品牌升级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增长50%,全省排名第四。绿色有机的吕梁名特优农产品逐渐从有“身份”变成有“身价”。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吕梁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余个,投入资金规模233.24亿元,形成资产总规模182.09亿元。

惠民实事给力乡村振兴。走进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一条条水泥街道干净整洁、一排排窑洞整齐排列、一盏盏新式路灯巍然挺立、一面面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给人美的享受……处处散发着现代气息的田园式美丽乡村,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

2021年,吕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提升村容村貌、精神面貌“两貌”,推进农村建筑风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四大提升工程”,新打造100个、巩固提升195个美丽乡村,开展“六乱”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去年以来,全市建成“四好农村路”637公里,农村改厕2万户以上,养护农村供水工程436处。完成63所乡镇寄宿制学校改造,建成120个乡村文化记忆展厅,惠民演出1344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3.6万场……

一项项惠民实事犹如和煦的春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画卷正在吕梁大地上徐徐染色铺绘。

金融服务发力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贷’像一场及时雨,有效解决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农行吕梁分行贷给咱780万元,用于生猪扩大再生产,我们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更有底气了。”交口县南山百世食安农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师国栋高兴地说。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吕梁市按照一县一策、突出重点、分类帮扶的原则,开展省市县“服务民企融资 助力乡村振兴”三级联动活动,综合运用窗口指导、货币政策工具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聚力乡村振兴服务重点,强化与县乡村党委的协作联合,创新推出多种“党建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路径。

——中国农业银行吕梁分行探索推出了“党建引领、政府增信、联盟保障”的“乡村振兴贷吕梁模式”。

——柳林县通过建立“党建 金融”三级联盟平台,形成了“(县乡村)党组织牵线、金融搭台、党员和群众共同唱戏”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子。

——交口县在“食用菌省级现代产业园区”建立了“十村联体”联合党支部,统筹协调解决园区发展的土地流转、产业合作、财政金融支持等问题,推动了脱贫攻坚“十户联体”农户小额信贷向“党建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十村联体”产业发展的工作转变。

据统计,2021年,吕梁市累计支持涉农小微企业110户、投放贷款18.74亿元,带动就业6000余人次,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辐射带动帮扶人口10余万人。“乡村振兴贷”投放44户6950万元。小额信贷投放5.13亿元,带动脱贫户1万余户,注入风险补偿金1.25亿元,贴息2812万元,全市逾期率低于1%。

“吕梁区域整体脱贫后,农业农村发展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四大提升’行动,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让老区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对于“三农”工作,吕梁市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

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谱写新篇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碧空如洗;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层峦叠翠;一呼一吸间,是清新的空气,让你充分感受“天然氧吧”的魅力。置身红色吕梁,见证这里绿色底色的人们,无不为吕梁的变化而感慨。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6)

2022 年一季度,吕梁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天数比例位列山西省第二名;在15 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吕梁水质改善幅度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筑牢生态屏障,守护黄河安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让吕梁城乡美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吕梁蓝”“吕梁绿”成为最美底色。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吕梁市区一角。(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近年来,吕梁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决扛起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新常态。

打好蓝天保卫战,让“天更蓝”。2022年第一季度,吕梁市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2%,在全省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排名第一。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0天,在全省排名第二。

近年来,吕梁市持续推进大气污染协同减排,扎实开展“两高一区”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将整治目标任务方案化、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列入13710系统进行督办落实。推动落后产能关停淘汰,关闭焦化产能140万吨、火电机组2×2.5万千瓦;对2户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对19户焦化、30户水泥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实施大宗物料运输“公转铁”,10户大型工矿企业接入铁路专用线,2户正在进行专用线建设;全市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1575辆,已完成1594辆。对高铁高速沿线12座煤矸石、粉煤灰堆场开展规范整治,对重点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防治自查自纠。

整治环境污染的同时,吕梁人用自己的双手植树造林,创造了荒山变绿洲的奇迹。近年来,吕梁市认真贯彻关于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指示精神,围绕创建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在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前提下,大力实施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工程、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彩化工程,确保全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25日,全市完成营造林任务48.52万亩,占省级年度下达任务31.33万亩的155%;全市营造林下达任务量100万亩,完成94.6万亩,完成率94.6%;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全市下达任务量100.11万亩,完成95.31万亩,完成率95.2%;全市林下经济下达任务量131.8万亩,完成量131万亩,完成率99.4%。

今日的吕梁山,目之所及的绿色有了更丰富的诗意。如今,提起生态环境的改善,听到和看到的是市民们的赞许和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家在欣喜之余不禁感叹,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可见的生态美景和可感的清新空气,使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

打好碧水保卫战,让“水更清”。最近几年,每到入冬,大批候鸟飞抵临县碛口古镇的黄河滩地栖息,白鹭、黑鹳等候鸟或觅食、或嬉戏、或飞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候鸟对这里的青睐,是吕梁市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治理成效的重要体现。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7)

近年来,吕梁市多措并举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吕梁山日渐成为珍稀野生动物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图为在方山县积翠乡的林区,苍鹭在给雏鸟喂食。(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黄河流域,是指黄河水系从源头到入海这条河流所影响的地理生态区域。吕梁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奔腾的黄河水从兴县牛家洼进入吕梁境内后,如一条蜿蜒巨龙,浩浩荡荡奔涌296公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

千百年来,黄河哺育了吕梁儿女,润泽了山川大地,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地区,吕梁市深入学习贯彻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走廊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确保森林覆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以上增长,实现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互促双赢。

漫漫治水路,既有百姓的迫切希望,也有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表示,要把保护治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放到压倒性位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该市举全市之力,围绕彻底消除黄河流域劣Ⅴ类国考断面主线,聚集黄河流经县和流域县、沿黄沿汾区域,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以水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保汛期水质稳定、国考断面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为抓手,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增容两线同步推进,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保障黄河长久安澜需要久久为功。吕梁市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中部引黄工程和县域小水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的市域供水骨干网络,为“九大基地”建设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同时,围绕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聚焦河湖保护、提高水土保持率,加强河湖长考核,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全面遏制河湖“四乱”问题,统筹解决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问题,维持水生态健康生命。

一汪汪碧水,是吕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造福一方百姓的生动体现。

打好净土保卫战,让“地更净”。2021年4月28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斜沟煤炭生态破坏典型案例。吕梁市第一时间现场督办,从市能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共15人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斜沟煤矿立即展开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工作。并制定了《吕梁市煤矿及洗(选)煤企业煤矸石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把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同时举一反三在全市开展为期3个月的煤炭采选企业煤矸石专项整治,以问题为导向,借势借力,快查快处煤炭领域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吕梁市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能源革命为牵引,制定出台《吕梁市能源革命行动方案》,坚持以煤、铝、酒支撑转型,进一步扩大吕梁作为全国最大的主焦煤基地、焦化产业基地、氧化铝产业基地、清香型白酒基地的传统优势。加快新兴产业蓄势赋能,以大数据、大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两大三新”引领转型,努力把吕梁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基地、铝镁新材料基地和煤成气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多元支撑的产业格局。积极探索“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与山西碳中和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嘉澍能源咨询公司等专业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启动《吕梁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

与此同时,完成全市55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和成果集成工作、完成4户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隐患排查。并有序开展了全市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专项排查,完成22个地块调查工作,争取省级补助资金3516万元,对88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16条黑臭水体治理任务,争取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1700多万元。对全市14户涉重金属企业进行了核查,从源头上实现对重金属排放总量的控制;对在用的12座尾矿库完成了自查,摸清了环境风险评估现状;积极做好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工作,全市出动执法人员745人次,对辖区内1户医疗废物处置单位、14户新冠疫情集中隔离点和143户医疗机构进行了全面排查。

如今,吕梁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蓝天、碧水、青山真正成为红色吕梁的新常态。

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美丽幸福吕梁建设开创新绩

今年6月21日,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正式揭牌。这座占地面积约220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以“国内一流、省内领先,行业标杆”为目标打造的现代化医疗园区,汇集了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吕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梁市中心血站、吕梁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4家医疗卫生单位,病床数1700张,可满足日门诊量4000人就医。

据介绍,作为重点民生工程,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的投入使用,不仅补齐了当地医疗卫生设施设备落后的短板,完善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还可为吕梁市区及方山、临县、柳林、中阳等周边县(区)群众提供一站式医疗卫生服务,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提供了坚实的医疗保障。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8)

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项目是一所集医疗教学、急救网络、健康管理、高端康复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医疗服务中心。项目占地面积219.65 亩,总投资约19 亿元,设计病床1700 张,该项目于2022 年6 月揭牌。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吕梁市医疗卫生园区项目一角。(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近年来,吕梁不负嘱托,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上学、看病、就业、住房、育幼、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优化教育布局,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国之大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吕梁市出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教育改革发展按下“快进键”,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围绕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补齐义务教育资源供给短板、深化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民办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13个方面提出35条措施。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成63所乡镇寄宿制学校,整合撤并145所、新改扩建23所,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公立学校改革,随着吕梁一中高位开局,吕梁五中焕发生机,吕梁二中特色兴校,贺昌中学教学管理整体提升,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校园文化显著提升。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375所非寄宿制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22358名教师参与,惠及295221名学生,实现了学校和学生双向全覆盖,着力提升吕梁人民的“教育获得感”。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9)

吕梁市八一街幼儿园把足球列入幼儿园保教实践当中,通过开设幼儿足球趣味练习、足球游戏等特色课程,向孩子们传授足球基本知识和技巧,从小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让他们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健康快乐成长。图为八一街幼儿园“与足球一起快乐成长”演出现场。(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近年来,吕梁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加快公共文化基层设施建设步伐。2021年,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开展了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升级达标行动,建设了地标性建筑市群艺馆,高质量完成 “五个一批”文化惠民工程。省文旅厅批复吕梁市“五个一批”群众文化品牌1个、乡村群众文艺队伍233个、乡土文化能人艺人219个、乡村文化带头人311个后。吕梁市还创作推出大型舞剧《刘胡兰》、木偶戏《红军娃》,复排演出晋剧《刘胡兰》《吕梁儿女》《奇袭白虎团》35场,创作完成现实题材剧目《湫水河清清》剧本,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多方面支撑。

加大社会治理力度,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吕梁市围绕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出台实施多项工作方案和行动方案。以此为契机,有效治理新区路网、湖面生态,优化改造吕梁火车站、市体育场、市区换热站和管网系统,拓宽改造离石区文丰路等多条道路,改造吕梁市区41个老旧小区。全市123家责任单位包街包路段开展集中整治,多家志愿者组织和一群群“红马甲”广泛参与,掀起了全民共建热潮,有效解决积存垃圾、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交通不畅、少数路面沉降塌陷破损、部分路灯不亮等问题,市容市貌焕然一新,“人人创建、人人参与、人人文明”蔚然成风。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吕梁市出台《关于推进移风易俗的意见》,开展移风易俗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宣教活动,利用墙面标语、海报、横幅、台历、口袋书和新华网、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教育。党员示范带头、先进典型引路、强化奖惩考核的作用逐步得到彰显,在方山、柳林、岚县等多个县区,集体婚礼、老人集体生日会、清风家宴开始流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已然深入人心,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之风逐渐形成。

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近年来,吕梁市不断扩大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持续跟踪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状态,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脱贫户发放最低保障金、安置部分脱贫户在乡村公益岗位就业。2022年1月起,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50元,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年7745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提高600元,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年5693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800元,惠及困难群众16.6万人。

“伟大的吕梁精神激励吕梁老区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显著成就,也必然是新发展阶段吕梁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强大精神动力。”吕梁市委书记孙大军表示,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转型综改、能源革命综合改革等国家战略,为吕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省委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为吕梁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今后几年,吕梁市将聚焦“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实施“四大战略”,全力打造“四区”。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0)

2021 年6 月26 日9 时46 分,D9232 次“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驶出吕梁火车站,驰向山西省会太原。从此,吕梁革命老区迎来动车时代,山西11 个地级市实现动车开行全覆盖。图为一列由太原南开往吕梁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吕梁市文水段。(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实施“双五”战略,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紧扣“保煤增气、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转型发展”目标,推动煤、焦、铁、铝、电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氢能、白酒、新材料、非常规天然气、文化旅游五大战略新兴产业规模集群发展,产业结构从“一煤独大”向“四梁八柱”转变,转型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实施“四二”战略,建设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样板区。加快推进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两业”提质、村容村貌和精神面貌“两貌”改善、乡村治理和社会治安“两治”提升、致富带头人和支部带头人“两人”培育,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强对先行示范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的分类指导,持续擦亮吕梁山护工等“三大品牌”,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吕梁路径、吕梁模式,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赓续红色血脉高质量发展(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11)

中阳军山林场依托便捷的林区交通和丰富的森林景观资源,建成了集生态、旅游、康养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军山彩虹公路,串联起公路沿线优质景观资源,成为了广大群众亲近森林、享受自然、休闲康养的打卡胜地。图为车辆穿行在景色怡人的中阳县军山彩虹公路上。(吕梁日报记者 刘亮亮摄)

——实施“一廊两带”战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验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点建设以离石、中阳、方山、交口、岚县为重点的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以沿黄四县为重点的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带,以平川四县为重点的沿汾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带,推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努力把好山好水守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让绿水青山产生更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实施“一城两核”战略,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力争五年内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巩固提升全国双拥模范城,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文明之城”。坚定扛起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坚强“西翼”的光荣使命,统筹山区与平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保均衡发展,同城化推进离柳中方城镇组群建设,打造现代化市域中心城市;一体化推进交汾文孝城镇组群发展,建设太原城市核产业互补地、生态后花园、服务保障区,打造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双核”引擎,构建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战略支点,使吕梁在全省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全面彰显。

时代的前行永不停留,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歇。站在新的起点,340万吕梁儿女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以“全方位推动”为横向维度,以“高质量发展”为纵向标尺,信心满满朝着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大步迈进,在红土地上奋力续写新时代的吕梁篇章!(执笔人:段利军、徐建宏、张建兆、温卫杰、郝梅生、阎文水、罗小丽、王良、付永文、阮兴时、刘子璇、罗丽、冯凯治、李遇)


责编:边积步

二审:赵凝

终审:段利军

来源:2022年第7期《前进》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