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间山歌剧全集(陕南红色山歌二集)(1)

文/马家骏

这不是一部平常的诗集。这是陕南人民三十年前在党的领导下为了争取自由解放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诗歌集锦,是劳动人民在黑暗岁月中向往着光明幸福的今天而唱出的歌曲,这是在那血和火的斗争中,连大巴山区的一草一木也随着革命风暴轰鸣的震撼人心的战歌,这是挣脱千年桎梏的劳苦群众歌颂党、歌颂红军的灿烂诗篇。

这不是一部平常的诗集。这是在党的教育方针的光辉照耀下,近百名大学生沿着老红军的足迹攀山越领深入群众生活收集整理出来的。每一首山歌包含着革命先辈多少欢欣、悲愤、希望与理想,每一首歌又暗示着多少斗争、流血和牺牲。同学们因红军胜利的故事和歌曲而欣喜若狂,因反动派屠杀和人民遭受苦难而异常愤恨。

今天整理出版它时,我们的心依然不能平静下来,似乎三十年前大巴山区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风起云涌的图景又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重读老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无形中增强了无比的革命斗志。

(一)

陕南红色山歌是陕南老根据地革命人民流血斗争的结晶,也是他们艺术天才的展现。

陕南是祖国的一粒明珠,那里巴山巍峨、汉江蜿蜒、山清水秀、物产富饶。但是解放前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势力却蹂躏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震响了全国,红色风暴也弥漫了巴山、汉水。陕南人民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932年中共汉中特委书记陈潜在上级指示下,与同志们发动工农。创立了红二十九军,开始在西乡县的私渡、廷水一带活动。这为红四方面军主力过陕入川创造了良好条件。由徐向前任总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根据地西移,1933年春开辟了川陕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陕南人民和川北人民一起在大巴山区摆开了战场,粉碎了刘湘、田颂尧、徐耀明等军阀的“围剿”,展开了惊天动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彻底打击了地主阶级和他的反动武装。

陕南老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陕南人民斗争史新的一页。党、红军、苏维埃在群众中扎下了根。1935年红军入川西移北上抗日,陕南老根据地的游击队坚持斗争直到解放。

群众中流传这样一首歌概括这段斗争:

红军当年过陕南,

领兵元帅徐向前;

大木厂建赤卫队,

水硙河打游击战;

斗倒土豪分田地,

唤醒农民夺政权;

撒下种子长江去,

红花朵朵遍巴山。

人民对党和红军由衷的热爱、对翻身解放无限欣喜、对革命事业高贵的忠贞、对未来幸福绚烂世界的憧憬、对保卫自由生活的战斗的渴求,通过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陕南老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陕南人民口头创作史新的一页。

陕南是个歌舞之乡。人民聪敏、开朗、灵巧,才智很高。陕南的山歌正像一首歌说的:“一把芝麻撒过河,我的山歌用驴驮,一头到了汉中府,一头还在通江河。”多不胜数。而气势磅礴的革命斗争和老根据地新的生活,使得山歌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人民中间产生着无数无名的诗人和卓越的歌手。更重要的是山歌增添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人民歌手传唱着这些振奋人心的红色山歌,表达了群众的革命信心。在白色恐怖年代,人们拼上头颅把红色山歌保留下几十年,鼓励斗争中的群众。今天我们阅读这些红色山歌也深为革命人民的艰苦斗争精神所鼓舞。

(二)

天不怕,地不怕,

杀头活埋算个啥?

一心一意当红军,

要把红旗插天下。

中国人民是以怎样的坚强不屈、认清革命道路而勇往直前的精神,开辟了今日的新世界的呢?中国人民是以怎样震撼地球的豪迈步伐,高擎红旗跨向胜利的呢?我们在红色山歌中可以看到它的表现。我们读陕南红色山歌所以血液沸腾,所以会被卷入一个充满斗争激情的诗的意境中去,正是这种鲜明的、强烈的不怕“杀头活埋”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一心一意当红军”的坚强意志、浓厚的阶级感情,正是“要把红旗插天下”的壮阔志愿和宏大理想。难道对这样的革命人民不肃然起敬?陕南红色山歌以高度的党性,以一种辉煌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着我们。

正是因为陕南红色山歌充满了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表达出广大人民热火朝天的斗争图景,把人民的声息、浩大的史诗气魄如实地再现出来。

陕南红色山歌的鲜明的战斗色彩是与老根据地人民紧张的战斗生活、与工农红军开展的革命斗争分不开的。

红军,在那黑云笼罩的岁月里,他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划破长夜的黑暗,为人民的幸福,进行英勇的战斗。陕南红色山歌以昂扬的情绪,刻划了红军的英雄形象,表现了红军爱民护民的精神和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斗争。

红军要过红崖沟,

夜打火把把桥修;

千军万马跨过去,

杀得白匪血横流。

战鼓响,咚咚咚,

红军跑马一溜风;

腾云驾雾过山峰,

活捉刘湘害人精。

我们从这些山歌中不是看到了红军战士胜利的英姿吗?不是听到他们震响山岳的步伐吗?不是心头产生一股激情,响起深远的共鸣吗?陕南红色山歌,这是与红军命连命、心连心的革命群众翻身之歌,当家作主之歌,是与红军共同进行战斗之歌。因此它能表现人民与红军的血肉关系,传达人民对红军的无比热爱,刻划出伟大的红军形象。

在陕南红色山歌中最醒目的就是红军解放人民、武装人民、教育人民以及人民热爱红军、支援红军、怀念红军、参加红军这两方面之间的最融洽的军民关系。人民在旧社会深受磨难,“穿是穿的烂襟襟,吃的米汤面糊根”时,就要“大雁大雁捎个信,你说穷人盼红军”;而“红军一到,军阀难逃;劣绅扑河,土豪上吊”,于是“穷人当家腰杆硬”了。所以人民要唱:

啥子高?

巴山高!

巴山没有青天高。

青天比不上红军恩情高。

人民称红军是“英雄”、“亲人”、“救星”,他们不仅是由于“红军恩情长又长”,便把“恩情编成山歌唱,歌儿多的背篼装”,更是“黑夜山高路不平,我引红军去摸营;沿路折着狼牙刺,恐怕红军脚划疼。”在最尖锐的生死斗争关头,表现出了人民对红军最衷心、最诚挚的热爱,试看:《白布帕儿长又宽》一首,不就充分展示了广大群众以实际行动参与斗争的决心、掩护红军的革命感情吗?《爹送我把红军参》一首,不就充分表现了群众永远跟着党走革命的路、坚持斗争到底的精神吗?

红色风暴是怎样把星星之火吹燃成熊熊的烈焰,而这火焰又是怎样照亮了人民的心、燃起了人民斗争的意志的呢?你把陕南红色山歌读一遍就会对这点了解得更真切。我们这里仅以红色情歌与红色儿歌为例,看一看党所发动的革命是多么深入人心,老根据地的人民、甚至是妇女儿童多么向往革命,表现出多么纯朴的感情!《我爱哥哥心儿红》一首情歌和其他情歌一样表达了老区妇女忠于革命、忠于爱情的意志。革命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事业的基础上的。那位女主人公爱的是“哥哥人穷志不穷”。爱的是“哥哥心肠红”,“参加红军闹革命”。这里没有缠绵的儿女之情,有的是人民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对参加红军这一行动的歌颂。《红军叔叔背大枪》一首红色儿歌,多么贴切地把一个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红小鬼”的天真、勇敢的内心揭示了出来。红军,在这些革命后代的心目中是一个亲切而又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老区的儿童把红军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他们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斗争,他们幼小的心灵充满了战斗的意志。所以“红军叔叔背大枪”,他们也“扛个木棒棒”;今天“一、二、一”的操练,正是为了“明天上阵去杀敌”,实现他们的宏大抱负。所有这一切怎么能与党的教育分得开呢?

由上面我们看到的一切,我们有理由说红色山歌歌颂党的英明和伟大,表达人民无限热爱党的心情,就不是空洞的言词,而是有切身体验的革命群众发自肺腑的身世热情的语言

盘盘葵花向太阳,

穷人心向共产党;

若要穷人心转向,

除非六月下寒霜。

陕南老根据地的人民的这坚贞誓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心愿。中国人民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怀着不可摧折的意志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们读陕南红色山歌再次回顾这段艰难道路,不能不为人民当年的革命精神,不能不为红军的英勇战斗行为所震奋。

(三)

陕南红色山歌,这是充满斗争精神的诗歌,是表现了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的诗歌。它的作者是那“骑虎不怕虎下山,骑龙不怕龙下滩”的革命农民,是那“跟上红军闹共产”的英雄。由于陕南的土地革命和人民对反动派所进行的武装斗争,是在党的组织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此在红色山歌中,就反映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它不但比普通的旧民歌思想要高得多,而且从世界观方面来看,它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在艺术上就不能不有新的表现。事实上我们从红色山歌的气魄之大、境界之高、情绪之昂扬上,清楚地看到了它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我们收集的红色山歌只是陕南这诗歌海洋中的一滴,但从几千首中选出的这一点来看,它已充分显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才智之高。

陕南红色山歌描写了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迎接红军、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军民关系、武装斗争……写这一系列重大的题材使陕南红色山歌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社会生活的艺术纪实。陕南红色山歌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一段生活,并加以典型化、艺术化;同时,表现了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英雄气概,他们的美好理想与愿望,他们坚强不屈的革命气魄和革命斗争的诗意。陕南红色山歌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情。正是这种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得以使红色山歌所作的艺术概括不同于旧民歌。比看这一首:

红小鬼,跑四方,

巴山顶上拴太阳;

拴住太阳一只脚,

我信送到你再落。……

再看这一首:

红军到了山那边,

山尖挡住看不见;

拿起锄头去挖山,

挖达巴山断了尖;

走到红军眼面前,

扛着锄头把军参。

这里生动而真实的生活图景和迫切的革命愿望,同大胆的想象融结在一起了,从而显示出人民的斗争激情和豪迈气魄。

陕南红色山歌最善于表现斗争生活的焦点,反映人民的革命激情。因此,每首山歌都有重甸甸的分量,内容实在而又给人以隽永的艺术感觉。如像《红军送我两件宝》等山歌,既有极大的集中性,又有一股新颖、鲜明的气流,它一切实实在在、清清爽爽。但是它含蕴的远远超过四句的内容,而是把那对革命农民说来最有意义的、闪着生活光华的事件典型化了。主人公给红军送粮草,红军送给他一把手枪一把刀。红军武装革命群众,这是老区斗争生活的一个焦点。也就是在这个焦点上,抒情诗人激起了情感的波涛,才能凝结出这首山歌来。我们从这首山歌中不是深刻地去思索诗人写的军民关系、思索真正翻身之“宝”的含意、思索抒情诗人公的喜悦与斗争的心情吗?

陕南红色山歌每一首表现一个焦点,每一首都展示着人民斗争生活的精神面貌。这样无数山歌从无数角度揭示老根据地多方面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斗争生活、爱情生活、人们各种心理活动。于是,汇总一起,就成了一部宏伟的史诗。

陕南红色山歌是有它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的,它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心理性格、生活习惯时,发散出了一股大巴山区独有的泥土气息和第二次国内战争时代的斗争气息。陕南的山歌不似塞外草原上骑着健马的牧人面对无垠的苍穹和大地所唱的民歌那样辽阔、粗犷,也不似在杨柳春风的西子湖上驾起渔舟画舫的船娘所唱的民歌那么细腻、秀婉。陕南的山歌是单纯的、爽朗的、朴实的、豪迈的,它结合了高亢有力和清爽清灵的不同特点。因此它既没有嫋嫋之音的绵软,也没有长啸放歌的硬直。试看:

头上包个烂帕帕,

脚上穿个棕袜袜。

背上背个饭笆笆;

我为穷人打天下,

你当我做啥?

这首诗多么纯朴、多么富有风趣和神采!它从一个战士自豪地向讯问者解说的角度,刻划出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平凡英雄的性格。陕南大巴山区的山歌这种别开生面的艺术情趣、地方色彩是与陕南人民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分不开的。陕南山歌没有任何隐喻,向来是直陈,在描写之中渗满乐观的情绪。上面这首歌中从人物的服装、用具、笑貌直到神情、意志所显示出的陕南红色山的情调,是别的地区的民歌中很少见的。

增添陕南山歌的诗情画意和地方风格的还有它反映的美丽的大自然:与人民斗争和解放生活相联系的大巴山区草木葱茏的高山、清凉的小涧、苍松翠竹、大田鱼米。那些山弯弯、山梁梁、河滩与山嘴,那些云雾、阳雀和野鹿……;同时,也还有陕南人民语言的光泽——这是富有表现力的、柔韧而多采的语言。陕南红色山歌以鲜明的色彩、铿锵的韵律、精小而严整的结构、高度凝练的诗意,为我们的创作发展提供了良鉴。

革命人民的伟大精神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注]《陕南红色山歌(二集)》,东风文艺出版社1960年4月第1版(西安师院中文系1957-1961年级学生收集。我参与整理,最后我选定203首,编排为6辑,写此序言,并最后校对清样。)同时,我写了长达1.5万字的论文《谈陕南老根据地的红色歌谣》发表在《人文杂志》1959年第4期[1959年8月25日出版];论文又收入拙著《诗歌探艺》中。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