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是北京城发芽最早,落叶最晚的树种之一。北京以“柳”命名的地名有柳树胡同,青柳巷,柳荫街、垂杨柳等等。北京还有“三月赏柳,吃柳芽的习俗”,此时碧绿多姿的柳树正值茂盛时期,在那细细摇曳的柳条上挂满了嫩嫩的细叶和毛茸茸的柳絮。“柳絮”也叫“柳花”“柳棉”,其实就是柳树的种子,每年北京城的飞絮期一般从四月上旬开始,持续二十天左右。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柳絮不太招人喜欢,很容易让人过敏。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柳树出现的频率极高,柳絮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被诗人赋予了诸多的情感。比如苏轼的“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等。
春天有很多会开花的树,像“木兰花”“丁香花”“海棠花”,你见过柳树的花吗?柳树的花比较小,是淡绿色的,也没有特殊的香味。一般柳树是先开花后长叶,当然也有柳树一 边开花一边长叶的。下面一起欣赏古诗词里的柳絮是什么样子的。
01
唐朝诗人韩愈年过半百时,写过两首《晚春》,在这两首诗中都提到了柳絮。
《晚春》
韩愈 〔唐代〕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首诗里的“杨花”,在古代诗词中,诗人说的“杨花”,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杨树的花。“杨花”就是“柳絮”。古代诗词中,“杨柳”不是指杨树和柳树两种树,而是特指柳树。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描绘了暮春时节繁华美丽的景色,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于是吐艳争芳,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就连那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都也不甘示弱,而是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住春天的行列。
韩愈的这首写暮春时节的小诗,一反传统的落红满地,水流花谢的的伤感的基调,而是以万物积极留春的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告诉我们无才思并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抓住时机不负春光,不负景。“杨花”“榆荚”虽然不美,但是它们为这个春天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首诗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清代诗人袁牧的那首《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阴暗的角落里,不起眼的苔藓开着米粒大的小花,却毫不自惭形秽,而是像高贵的牡丹花一样,充满执着、自信和勇气,绽放在这个世界上。杨花和苔花就像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她,平凡而又伟大。
《晚春二首·其二》
韩愈 〔唐代〕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
“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意思是:是谁将要把这春色收回去,红红绿绿的花草已经是半开放半凋谢了。
“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榆荚”也叫“榆钱儿”是榆树的种子。因为它酷似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所以也叫“榆钱儿”。这两句的意思是:一阵风吹过树梢的榆荚只能随着那柳絮在空中到处飘荡游走。的确岁月之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02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规劝失恋的人,“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出自苏轼的一首《蝶恋花·春景》,这是一首写暮春时节的词作,其中最著名的两句就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蝶恋花·春景》
苏轼 〔宋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的开篇从一棵“杏树”开始,“花褪残红青杏小”是说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小小的青杏。接着写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的意思是: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柳棉”就是“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则又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由此可见。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三句的意思是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有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时把上阕的萧索一扫而空,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苏轼再这里留下了空白。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意思是:墙内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这么个男子正在为她苦恼。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做“爱情”来解释,其实“多情”或许还有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和报国之情等等。而无忧无虑的女子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苏轼留下了空白,让人回味无穷。
03
唐朝诗人雍裕之有关他的生平记录很少,有人说他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就漂流四方。但是,他的诗文还是很有名气的。有人说这首诗像一个谜语,如果不知道诗的名字,你能猜出他讲的是什么吗?
《柳絮》
雍裕之 〔唐代〕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伤春之情,而是说出了柳絮最主要的特征,简洁鲜明,富有风趣。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意思是:没有风时,柳絮才会飘落到地面,一旦有了风,它还会漫天飞扬。雍裕之对比了柳絮在“无风”和“有风”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只有十个字,就将柳絮的特征给具体地描绘出来了。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意思是说柳絮轻轻袅袅的,好似是雪花飘落,谁也不希望它粘到自己的头发上,整首诗通篇没有一个字提到“柳絮”,但读完整首诗,又轻又白得“柳絮”,似乎又在我们眼前飞舞开来,又似乎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全诗二十个字,如同精心编织的一个谜语。可见诗人观察事务之细,艺术提炼功夫之深。
04
《红楼梦》中第七十回,“柳絮词”是薛宝钗在大观园最后一次诗会—“柳絮诗会”中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被诗会中的众人推选为独占鳌头的作品。薛宝钗在叙述自己创作意图时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不落俗套的柳絮词。
《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的志向。
词的开头就已非同凡响:“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意思是说:白玉堂前面柳絮被春风吹散,像在偏偏起舞。舞姿柔美,缓急有度。这次柳絮飘飞的地点已经不是林黛玉笔下那触目愁肠的“百花洲”和“燕子楼”,而是换成了充满着富贵气的“白玉堂前”。柳絮飘飞的姿态也没有林黛玉那种“空缱倦,说风流”的幽恨,换成了欢快轻盈、均匀优美的舞姿。流露出了一种欢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蜂团蝶阵乱纷纷”一群群蜂儿蝶儿团团翻飞追随着柳絮,这是来烘托这春意喧闹的大好时光。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意思是:何曾落于水中,随波流去,又怎会飘坠泥土之中。这两句表面上借用了苏轼的咏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却又另辟新意,用“何曾”、“岂必”的反问句式,便顿使苏轼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作一逆转,化消极为积极。写柳絮的不愿意随波逐流、飘坠尘埃,写柳絮的心愿,埋下了伏笔。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意思是:柳絮尽管四处飘飞,却仍不改初衷。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休笑我柳絮无根无依附,风的力量把我送上云天。显而易见,薛宝钗对柳絮直上青云的志向,毫不隐瞒的说出了自己想要嫁给宝玉的想法。
05
暮春过后,很快就到初夏了。宋朝文学家司马光曾经写过一首小诗,叫做《客中初夏》。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这首诗司马光写到托物言志,笔法委婉含蓄。当然这首诗里也出现了柳絮的身影。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宋代〕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说的是农历四月,初夏的天气雨过天晴,山色更加青翠怡人,正对门的南山也变得更加宁静了。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意思是:随风飘舞的柳絮,已经看不见了。只有葵花向着太阳在开放。这其实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政治家的司马光绝非只有此意。司马光久在官场,自然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自己“摧眉折腰”,“随风摇摆”。从而选择了做一株向日的葵花,真金如色,笑脸为形,而且懂得珍惜阳光。
其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们赋予柳絮的意象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屈大均的“愿作柳花飞,随郎还故乡。”在屈大均的笔下,柳絮就是款款深情了。以“柳花”的清扬远飞来比喻他那志同道合的爱妻,随他从北方跋涉数千里回到广东的故乡。而柳絮也被引入过相思诗词中,梁元帝萧绎的《和刘上黄春日诗》就写到“柳絮时衣酒,梅花乍入衣。”诗中将相思之情比喻那飘飘柳絮,会毫不经意地飘上心头。
写在最后,让我们在暮春时节遇见所有的美好,在古诗词中迎接那热情似火,充满希望,斗志昂扬的夏天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