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晚春柳絮两首: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

”卿卿不惜锁窗春,去作长楸走马身。

闲倚绣帘吹柳絮,日高深院断无人。” 唐 · 李商隐《访人不遇留别馆》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1)

李商隐一生极其颠沛,自10来岁父亲死后,李商隐和母亲以及弟妹从浙江迁回河南老家,他一方面给人帮佣,一方面苦读,十几岁就开始外出幕府求职,像个小大人一样推销自己。当高官令狐楚赏识这个刻苦聪慧的少年,纳入府中时,令狐綯送给了李商隐一件棉袄。可以知道李商隐之前的冬天,基本是靠撑和冻,一件可以做客的衣裳之下,是贫困的底子。

24岁之后的李商隐,虽然考中进士,但是他不巧正好遭遇晚唐朝政党争炙热的时代,他想以才华立身,一鸣惊人,施展抱负,但是正是因为才高不肯站队,反而遭到两个党派的共同压制,以至于在仕途上多方多年努力,都毫无成果。反而要为了家庭和生计,不断奔波在各大幕府求得职位。其间的压抑辛苦,可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几乎成年后的每个晚春,他都是在压力和工作中度过,可以参加他的履历和轨迹。

然而他的心,却是压抑和孤独的。

30岁那年,李商隐母亲去世,按照唐朝官员必须守孝三年的惯例,他回到老家,也正是这段时间,他开始拜访曾经少年时代的同学和朋友。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2)

孔子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唐朝的启蒙教育中必念的一句话。李商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必有同学和朋友,相隔不远,也许是本地望族,世上人家。同学少年多不贱,青春加持,少年曾在一起踏青,奠定了一生的友谊。

虽然李商隐常年在外,但是这次是很好的叙旧机会。而李商隐此次拜访,也是一种叙旧和精神的回归和渴望。

然而他来到这座曾经的宅邸时,最美的暮春,大门紧锁,从墙头空隙间窥望里面,杂花生树,柳絮飘飞,房屋掩映在晚春的荒芜里,已经很久没有人居住了。

那庭院里,也曾经有李商隐童年和少年的印记,在这里出入,有过纯真的友谊,至少那几棵柳树是熟悉的,只是更大了,飞着这个时节的飞花。

他在附近向人打听,说是很久以前,男主人就去往外地讨生活去了。

这样的庭院,在晚春中荒芜,里面的女眷也没有居住,一座在白天里就类似聊斋的院子。

这令李商隐,非常惘然和失落,甚至有种打击感。

父亲母亲已经去世,连最好的少年时代的朋友也没有见着。世事如梦。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3)

这是正午偏下午,李商隐无事,也不急着回家,因为家里也是他一个人,妻子和孩子在长安,他舍不得让他们回小地方受罪。

他在附近的酒馆停留下来,窗外是此时无尽的晚春明丽的阳光和柳絮,在风中飘飞。

李商隐曾经以为朋友会留在家乡,因为少年时代,李商隐的家境是最悲苦的,朋友还有家人,房舍,劳力。但是此时一看,聪明如李商隐,一眼就知道了为什么。成年人的生活,哪里有少年那么笃定和浪漫。

李商隐是为了改变家庭的状况,很早就出门游历。李商隐尚有才华加持,过得尚艰辛,那么这些才华赶不上李商隐的少年伙伴呢。

长楸走马,奔波在官道上。对方庭院荒芜,断不是豪门贵族,他的生存和生活,无非是当兵,做运输,就算是幕僚,也是比李商隐更低级的门客,而唐朝的低级门客,等同奴仆。

而曾经,李商隐和他都是意义风发的少年,到头来不过如此,各自艰辛颠沛,我再来时君已去。而只有庭院里的杨柳还在。

一种浩大的悲情,一种徒然的晚春。

能够叫卿卿的,必然是无猜的知己和伙伴。

卿卿你不珍惜这满园春色,去那遥远地方,颠沛走马,不知道何时归来。

而我在这旅馆里,做着缅怀和等待。我期待你出现,但是我知道,那里面正午的阳光飘飞柳絮,没有你的身影,也将很久,不会有。

李商隐真的靠着栏杆吹动柳絮吗?

不会,但是那吹柳絮,一定有着他们童年少年的纯真友谊,去捉杨柳的飞花,去像柳絮一样飞往更高远的天空。

但是成年之后,才发现,柳絮的存在不是飞向更美的地方,而是漂泊。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4)

漂泊,是这首诗的核心。青春漂泊,是李商隐朋友的,也是李商隐的。更是李商隐人生之感。

童年和少年,在过程中,并不会觉得安定,但是在回望当中,那是一种让人安定的纯真和幸福。但是这座荒芜庭院的存在,只是见证了童年和少年的痕迹,已经似是而非,就像所有的过去,只是貌似安定,而抓不住。

时光岁月的苍茫感,在这里以荒宅,柳絮,白日这样的荒芜寂寞美出现,诡异凄凉。这是唐朝的聊斋,看似绮丽,实则深深的悲伤。

坐看青春如柳絮,日高空宅如悼亡。悼念的是过往一切岁月,一切岁月里的人事,而生命不止,无能回归,继续漂泊。

后世的人也多喜欢这句“闲倚绣帘吹柳絮。”但是无人能够再到李商隐的高度和深度,那不是闲情,是生命的漂泊感伤。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5)

身属中军少得归,木兰花尽失春期。

偷随柳絮到城外,行过水西闻子规。”唐 · 李商隐《三月十日流杯亭》

唐朝的上巳节基本是定在三月三。

但是李商隐暮春三月十日,特地出城,是遵循上巳节最古老的日子,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40岁的李商隐,这年痛失爱妻,但是因为孩子未成年,需要大笔的生活费学费,所以他抱病来到离京城几千里的四川军营。

在这里的五年,他不是很少回长安,而是根本没有回去过。

一来山高路远,回京不方便,二来,李商隐已经抱病。三来这是军营,上司对李商隐非常厚爱,委托军中要务,李商隐要报答知遇之恩,另外就是这里的薪水丰收,可以寄回长安,李商隐这个年龄,求得的是工作的稳定。

但是他思念孩子,也思念故去的妻子。

特意错开唐朝官方的三月三,抽个空,去郊外水边。在唐朝,每个地方便于三月三的踏青游玩,会设立观景亭,或者特意在亭子中间,做曲水流觞的样子,以应景。

但是诗人们的集会,并不会拘泥,他们自己会选择合适的地方。而李商隐很少和幕僚酬唱。

所以这次,是他避开同僚,自己骑马去郊外,为的是给孩子祈福。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6)

我身属军人,所以不能回家,木兰花都凋谢了,错过了最美的春天。

我随着那飘飞的柳絮,来到了城外,我踏着溪流,听到了满山的杜鹃啼。

四川,杜鹃,不用想,是满山的杜鹃花,扑飞的杜鹃鸟。看你听见杜鹃在叫什么?

农民听到的是布谷,我相信李商隐有着最深厚的文学知识,他听到的是“不如归去。”

柳絮代表漂泊,杜鹃鸟声,代表思念。

这首诗如此简单,只是客观描写了当日的景色。但是在内在,就是两字,思念。

思念长安的孩子们,思念那些关心他的朋友。

他以他独特的方式,在这里相思,寄托,因为巳日,作为懂得道教知识的李商隐,真正的上巳比三月三更有虔诚和仪式感。

我甚至相信,他是按照道教的方式,在作祈福。毕竟李商隐有过道教深刻的体验。

唯其至诚,方可至灵。

李商隐柳枝五首(李商隐晚春柳絮美诗两首)(7)

李商隐的诗,有种深入心灵的多重复合的美感,值得人不断解读回味。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