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一直被世人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呈现出丰厚的价值和魅力。

而且,品读一番发现,《论持久战》中蕴藏着诸多经典成语的风范。这里略选一些,来一番独特的解读和点赞。

且看:

经典成语典故138期(经典雄文论持久战)(1)

1、旗帜鲜明

在“亡国论”一片喧嚣、“速胜论”空谈误国、“持久战”路途渺茫、“抗战到底”信心摇晃的社会背景中,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没有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单刀直入,旗帜鲜明地批评“亡国论”和“速胜论”。同时,依托丰厚的内涵,树立起“持久抗战”的鲜明旗帜。

所有的内涵和风范都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论,别的可能没有!”

2、高屋建瓴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大格局的心怀和系统思维的智慧,高屋建瓴地剖析和论述抗战及抗战胜负的方方面面。将抗战从军事延伸到政治,从军队之间延伸到国家之间,从中日之间延伸到世界范围,从眼前延伸到未来。

如此高屋建瓴,拨开云雾见日月,举国上下不再只有一片哀鸣。

3、实事求是

《论持久战》让人心服口服、因为务实不务虚,堪称实事求是的代表。

在这里,毛泽东实事求是地叙述了中日两国的方方面面,正面的、灿烂的,负面的、灰暗的,不忌讳、不夸大、不隐藏、不缩小。因此,人们容易理解、认同、接受。其中的具体策略、方法,容易落实到现实中。

4、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作为战略层面的专著,毛泽东在“知彼知己”方面很下功夫,《论持久战》里面对中日双方的战略性元素有全方位的充分、具体的展示。

其中,毛泽东剖析和概括的日本战略,“中间突破、两翼齐飞”,战后日本名将远藤三郎看了都十分惊叹。

正是因为充满“知彼知己”的内涵,国人才得以跳出迷茫忧伤、树立必胜信心。而且,想要 “鸡蛋里面挑骨头”、批评反驳“持久抗战必胜”,难有机会。

5、步步为营

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能进行持久战?该怎么打好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理论层面,而是自上而下提出并解读了21个问题。结构上、内容上,均是步步为营。

从观念到思维,从战略到战术,从方法到执行,一步一步递进。人们不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知道怎样实现目标。

6、追本溯源

“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

毛泽东在分析敌我双方的重要因素时,基本都是上面的风格。不仅格局大,而且看得透彻,多是从根源上论述。

如此,对于毛泽东提出的结论,大家知道他的依据,知道其中的合理性,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对重要的现象,大家知道根源,知道该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7、析精剖微

《论持久战》之所以价值丰厚,因为其中大量的理论都很精细,是毛泽东析精剖微的成果。

而且,毛泽东的析精剖微,从战略层面到执行层面,都有精彩的内容。

例如,提出“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术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而且对各项内容都有细致的论述,让人们容易理解,并且直接应用。

8、一分为二

毛泽东擅长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论持久战》中的关键元素,都有一分为二的论述。

例如,他指出日本的优势是“战争力量之强”,劣势是“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人力、物力之不足”,“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劣势是“战争力量之弱”,优势是“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是一个大国家”,“国际形势之多助”。

如此,大家对重要问题看得全、看得清,不易陷入片面的极端化陷阱。

9、一语中的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无论是现象还是韬略,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切中要害,给出关键性的启示。

例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再看,“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这些精辟的论述,可谓一语中的,给人醍醐灌顶之感。

经典成语典故138期(经典雄文论持久战)(2)

10、头头是道

毛泽东是文章大家,《论持久战》中的大大小小理论,都讲得头头是道,引人入胜。

例如,“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则是不流血的战争。”

再如,“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还有,“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术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

如此头头是道,哪一段论述都让人拍案叫绝。

11、旁征博引

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之前,精心研读了很多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战争论》、《战斗纲要》、《联合兵种》,等等,加上以前研读的中外经典著作,其中的不少精华要素被他旁征博引地应用在《论持久战》中,提升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第82段,列举了许多中外历史上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的例子。中国的有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等等,外国的有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

12、酣畅淋漓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这是《论持久战》中接近尾声的一段话。此类话语,在文中还有不少。

毛泽东就是这样,深入浅出地摆事实、讲道理的同时,以文章大家的风范让文字飞扬,具有气贯长虹之势,产生强大的思想穿透力、激情感召力。无数人因为读了《论持久战》、失败恐慌烟消云散,充满酣畅淋漓的快感。

旗帜鲜明,高屋建瓴,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步步为营,追本溯源,析精剖微,一分为二,一语中的,头头是道,旁征博引,酣畅淋漓!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这么精彩!

注:配图来自网络之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